趙君峰 賈惠婷
政府采購制度形成于18世紀西方自由資本主義家,最早可以追溯到1761年美國《聯邦政府采購法》,迄今已有200多年歷史。由于這種制度以公開招標為原則,從決策到監督體現了廣泛的公平性、公正性和規范性,因此被稱之為“陽光下的交易”。目前,在我國,政府采購制度也得到了廣泛的推行,采購范圍已由單純的貨物類擴大到工程類和服務類,并初步建立了政府采購管理機構及執行機構。
一
政府采購制度是公共財政體系管理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市場經濟國家管理直接支出的一項基本手段。政府采購也稱公共采購,是指各級政府及其所屬機構為了開展日常政務活動或為公眾提供服務的需要,在財政監管下,以法定方式、方法和程序,利用國家財政資金和政府貸款,從國內外市場上購買商品、工程和服務的消費行為。
政府采購制度是一種減少政府尋租的有效途經。權力是政府尋租的基礎。政府采購的規模巨大,其采購的訂單很可能關系到企業的生死存亡。因此,采購部門掌握的龐大經濟資源就是一種權力。由于政府的訂單不是每一個生產廠商都能夠得到的,于是在政府采購的過程中,企業間為了贏得訂單而展開非常激烈的競爭。價格、質量或者服務缺乏競爭力的企業,為了爭取到訂單往往采取賄賂采購官員,游說政府官員的辦法。在相關的政策法規制度不健全,采購活動缺乏嚴格操作規程以及必要的約束機制時,便會誘發政府的尋租行為。
政府官員的尋租活動實際是一種權錢交易。在進行必要的資源控制時,應盡量做到資源控制的法制化,市場化,社會化。因此被稱為“陽光下交易”的政府采購制度,為減少采購過程中政府人員的尋租行為提供了體制上的支持。政府采購制度即是在有關職能部門、公眾組織以及社會的輿論監督下,按照公平、公正和公開的原則,運用法定的程序,為行政機關及財政撥款的事業單位公開采購的制度。
建立政府采購制度不僅可以從源頭上治理和預防權利尋租,對于加強財政支出,強化預算管理,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都有重要意義。通過公開采購,加大市場壓力,也可間接提升國內企業的競爭力。
二
經過20多年改革開放,具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體系已基本建立,市場供應越來越豐富,政府采購的規模也越來越大,我國政府采購各項改革也隨之相繼展開。
1998年,國務院明確財政部為政府采購的主管部門,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也相繼在財政部門設立了政府采購管理機構,監督管理政府采購活動。1999年財政部繼頒布《政府采購管理暫行辦法》后,又陸續頒布了有關招標投標管理、合同監督、品目分類、信息公告管理、運行規程、政府采購資金財政直接撥付、中央單位政府采購管理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全國大部分地區也制定了相應的實施辦法,為依法開展政府采購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時,為了加大政府采購信息的披露力度,讓供應商平等地獲得信息,我國已形成報紙、網絡、雜志三位一體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體系,初步建成政府采購信息管理系統框架。但我國現行的政府采購制度與國際反傾銷制度的標準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體制。我國目前正處于政治經濟體制轉軌時期,相對于己經有200多年歷史的發達國家而言,政府采購改革和立法才剛剛起步,與政府采購制度息息相關的市場經濟體制、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正在進行,存在著許多不確定性因素,與建立政府采購制度相配套的政策、措施尚不健全。
二是產業。長期以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無法作為一個獨立的商品生產者與經營者參與市場競爭。改革開放以來采取的一些措施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始終解決不了政企不分和效率低下的問題,導致我國民族產業整體水平較低,企業發展緩慢,規模效益差,產品多是低水平的重復生產,科技含量差。我國的政府采購市場開放后,國外企業就可以進入國內市場參與競爭,這就使國內企業不出國門也將面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
三是法制。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客觀上要求依法理財,作為政府部門的購買活動也必須在法律與制度的前提下進行。我國目前雖有政府采購行為和活動,但還沒有完善的政府采購法律法規體系。政府采購制度的推行將涉及到多方面利益,沒有完善的法律保障,就難以規范有序地運作。政府采購不僅要面向國內市場,還要面向國外市場,因此形成既有中國特色又能與國際接軌的政府采購法律制度勢在必行。
四是人才。政府采購不同于一般的采購,它集政策性、知識性、全面性、復雜性、多樣性等特點于一身,是一套嚴密而科學的工作體系,其工作程序、方式都較為繁雜,需要采購人員掌握全面的知識,才能切實履行好政府采購職能,提高政府采購的工作效率和采購效益。目前我國政府采購工作人員大都來源于原來的財政部門工作人員,整體素質不高,離專業要求還有一定的距離。
三
面對上述問題,我們應采取以下對策:
一是積極面對挑戰,做好定位。我國政府采購制度還處于初學階段。要發展、求生存,就要結合我國目前實際情況,大膽借鑒西方發達國家政府采購的理論和方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少走彎路。但是,我們必須意識到,西方國家的政府采購制度也是經過長時間的探索和實踐才逐漸發展成熟起來的,我國的政府采購制度建設也需要這樣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充分認識其長期性與艱巨性,做好各項準備。
二是用好入世這把“雙刃劍”,促進國內企業的發展。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開放我國的政府采購市場,將我國企業置于國際市場這個大環境中,對水平較低的國內企業來說,既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同時也孕育著巨大的機遇。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通過規范性的競爭,國內企業不僅可以找到與國外企業之間存在的巨大差距,而且可以學習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引進新技術,提升競爭力。政府采購在國際貿易中屬于非關稅貿易壁壘,是一個受保護的范疇,因此是世界各國保護國內產業的有效手段。我國應借鑒國際通行做法,采取優先購買本國產品、價格優惠、貿易補償,在一些領域限制或禁止外國企業進入等措施,對國內企業加以適當保護,避免國內企業市場份額大量流失,確保國內企業在沖擊中順利成長。
三是加快法制建設的步伐。2002年6月29日,全國九屆人大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2003年1月1日起實施。這是建立和完善我國政府采購制度邁出的關鍵一步,但仍需繼續努力。
四是逐步推進政府采購人員的職業化教育。我國的政府采購方興未艾、任重道遠,更需要一支高素質的專業化隊伍。這就要求盡快建立政府采購人員職業資格管理制度,制定我國政府采購人員從業準則和崗位標準,建立職業資格認證制度和培訓考核制度,逐步做到政府采購人員持證上崗,規范政府采購用人機制,加強人力資源建設。如香港政府物料供應處采購人員按專業能力分為多個級別,進入物料供應主任系列的人員,要求持有公認機構發放的物料采購與供應文憑,如英國特許采購與物資協會學位或香港理工大學采購與物料證書等。同時,為了不斷提高采購人員的專業水平,還為他們提供再教育的機會。如提供課堂培訓,安排高級職員進修專門技能課程,并派遣他們參加本地及國際論壇和會議,及時掌握國際上政府采購發展的最新動態。
五是構建政府采購的監督約束機制,有效遏制腐敗。對于政府采購官員在采購中可能出現的腐敗問題,除了完善的法律法規外,還可從內外兩個方面著手,“雙管齊下”,強化監督管理,健全監督機制,有效抑制權力運行過程中伴有的權力尋租。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河南信陽職業技術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