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霞
一種商業運作的技術能否取得成功,專家說了不算,商家說了也不算,最終還是要看它能不能征服消費者,讓消費者心甘情愿買它的單。隨著我國經濟市場化程度的提高,原有的產品導向型的市場正向用戶需求導向型市場轉變。在通信行業同樣是這樣。移動通信技術,無論是第2代、2.5代也好,第3代也罷,消費者能夠感覺到的仍然是他們最終得到了什么樣的業務和服務,不會僅因為概念而對一個業務或服務產生高忠誠度的使用和購買。反觀我們的3G,它為我們準備了什么?
面對GSM的短信滿堂彩,移動運營商卻已沒有耐心再讓2G與3G的過渡型技術——2.5G的GPRS在實驗室繼續放置下去了。然而對技術上有很大突破的2.5G,消費者的反應卻十分冷淡。媒體的調查表明,15.7%的被調查用戶不知彩信為何物,多數用戶對使用彩信持謹慎態度。傳統的觀點一直認為終端和價格是制約彩信發展的最主要的原因。但從調查發現,真正制約彩信業務發展的最主要原因是用戶缺乏彩信需求。目前彩信發送內容主要還是照片和圖片,對大多數人來說,這一業務可有可無,并且可以通過網絡等方式替代。用戶對此新業務產生不了消費欲望,尤其是在目前各方面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文本短信仍將在市場中占有主流地位。
關鍵就在這里,新業務必須使消費者產生消費欲望。這是新業務發展過程中的主要問題,是3G從技術到市場的發展瓶頸。那么,在我們美妙的3G暢想中有哪些應用可以勾起消費者的欲望?視頻被看作是3G的標志,只有視頻才能把3G與2G的語音通話區別開來。其中點對點的視頻通話被作為3G給個人通信帶來的革命的演示模本。可是對于消費者來說,視頻通話早已在英特網上普遍應用,而且費用相當低廉。3G能做的只是使它的終端換成移動的手機。試想,運營商用什么手段讓消費者放棄固定的電腦網絡視頻通話而轉向移動的3G視頻通話?我想一道門檻就已經限制了3G的發展空間——3G視頻通話的價格。在已經開通3G的地區,這種趨勢已經顯現。一個澳洲的朋友談論那里的視頻通話服務時說,他擁有3G的8個月以來基本上只用過3分鐘左右,周圍的朋友基本上沒人用。
至于高速上網、收發E-mail等預想出來的業務,能夠被消費者接受并廣泛使用的可能性就更低了。其實上網、收發E-mail的功能現在大多數人的2G、2.5G手機已經具備了,但是用過的人有多少呢?恐怕很多人都沒來得及考慮這些項目的收費規則——壓根沒想用它,管它怎么收費呢!有專家說,現在3G沒有在全球范圍內推開,主要是3G現在還沒有“關鍵業務”,即離開3G技術就不能實施的業務。簡單地把互聯網上的業務移植到移動網絡中,不是沖破3G瓶頸的根本解決方案。
誠然,3G的大趨勢是不可阻擋的。但趨于理性的消費者顯然不會因為對一個時髦的概念好奇而草率地作出消費決定,即便是接受新事物最為迅速的大學生群體。如果運營商不能拿出高明的招數來讓消費者乖乖買單,美好的3G未來也只能是停留在人們的暢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