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艷玲
中國金融業已經歷史性地完成了金融電子化建設時期的總體任務,在今后10年~15年,將逐步進入金融服務和金融管理的信息化建設與知識化建設階段,全面實現金融服務業的現代化。
產品及應用數字化的特性,使得IT技術成為金融行業的天然屬性,無論是從產品的設計、生產、銷售還是其后的服務,沒有一項不與信息技術緊密相關。信息技術不僅極大地降低了金融行業的運營成本,促進了諸多金融產品和工具的產生、推廣及應用,還克服了金融運作時間和空間上的障礙,使金融交易和服務可以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實現了金融市場的全球化。鑒于此,金融行業的IT應用在各行業中一直處于較為領先的位置,是繼電信行業之后,IT投入最大、應用最廣泛的行業。而業務發展的內在需求加之IT廠商高度關注引發的產品和技術創新,又更大地刺激了金融行業的IT投入。
2005年初,日本政府提出以信息化帶動整個金融行業迅速發展。而此時,我國的金融行業的IT應用在20年的發展之后已累結碩果。據相關調查結果顯示,中國金融業的業務處理信息化應用的深度和廣度已基本達到國際化要求,尤其是我國的證券行業,雖然起步較晚,但起點非常高,一開始就是全套的電子化交易,百分之百地依賴信息技術。在信息技術的運用上,證券行業已經走在國際前列,紐約、香港等地某些證券交易所還在采用半人工或手工交易,在中國已經實現全部自動化。但是,在管理信息化方面,我國金融業尚有較大欠缺。金融企業內部各個部門以及管理決策層之間仍是缺乏便捷的途徑、高效的方式、易用的軟件對信息資源進行經常性的利用。
中國加入WTO之后,金融行業諸多業務將全面開放,對于尚處在變革期的中國金融業來講,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要加速中國金融業市場化的進程,以取得長期的競爭力, 而金融行業的變革,必然會對金融信息化提出全新的要求。在2004年亞太地區城市信息化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司長陳靜提到,中國金融服務已經歷史性地完成了金融電子化建設時期的總體任務,在今后10年~15年,將逐步進入金融服務和金融管理的信息化建設與知識化建設階段,全面實現金融服務業的現代化。而之前形成完善的網絡體系和基礎平臺的電子化建設過程,不僅成為下一步金融行業管理信息化的堅實基礎,也提供了一支技術過硬、力量雄厚的人才隊伍。
IT金融業的奶酪與補藥
對于中國金融業來講,IT技術在其中扮演了更為重要的角色。早在2002年,《IT經理世界》曾對金融行業信息化進行過深入的報道,以《奶酪和補藥》為題的文章就IT技術于證券行業的意義從各個方面進行探討,提出IT技術對于證券行業來講,應該是補藥而不是奶酪。信息技術應該服務于業務,以業務作為技術的驅動。事實上,其時的金融行業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下,已經逐漸由以自我為中心向以客戶為中心轉變,在以服務贏得競爭力的前提下,以技術為中心轉到以業務為中心的趨勢日益明朗。但在此之前的十幾年發展歷程中,IT技術作為引進新觀念、新操作模式的主要渠道,對于引導中國金融業觀念改變以及改進業務有著極其重要的“奶酪”意義。
相對于中國的金融業來講,國外的金融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和摸索,加之激烈競爭的環境使然,無論是從業務模式還是從未來發展上都有相對成熟的認識。因此,國外金融業在采用信息技術時一般都是以業務為主導。某種意義來說,國外金融企業利用信息技術的突破是為了以新的信息技術帶動業務,業務有待提高的儲備很多。對于這些金融企業的決策人來說,很多時候是認為現在諸多的信息技術是趕不上他們的要求。由于這些金融企業的決策人很清楚地知道,哪些方面要合乎規定,哪些方面是市場的要求,哪些方面是競爭的要求,哪些方面是自己資源的需要,因此會給信息技術提出很高的要求,信息技術部門在其中只是一個實施的角色,是一個輔助部門。在這個方面,國外金融企業對新技術有一種鞭打快牛的感覺。但是,中國金融業的信息化是一個恰恰相反的過程。從1979年到現在,在20多年漸進式改革的過程中,金融企業還是在政策的框架內進行著摸索式的創新,而這個創新很大的程度上是技術先行,推動制度建設。在中國的金融業,信息技術部門的地位跟作用和國外的信息技術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樣的,這是由于信息技術一直是引進觀念,引進新的業務操作和業務制度的一個主要的渠道。
正是因為信息技術在中國金融業發展過程中的特殊地位,使得中國金融企業的領導對信息技術都有著相對更加深入地了解。在中國金融業自發改革中,最為成功的一個環節是以IT技術為依托的數據大集中。而數據集中的革命仍是源自于中國金融行業發展的特殊性。在國外,銀行、證券等企業一般都是先有總部然后才有網點,而在此前技術、人才以及制度上都有了相當大的儲備。因此,這些網點的設置大多是基于嚴格的論證和考核。而中國的金融業也是與此相反,除保險公司特殊一點之外,銀行和證券公司,基本上都是以營業單位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先有網點,后有總部。這就決定了中國金融業信息化過程的特殊性。從分散到集中,從一個網點到一個公司的階段中,形成了中國金融業信息化的重要特點,那就是集中化的產品生產,集中化的管理,集中化的風險控制和集中化的客戶服務。從業務集中到服務和管理的集中,信息技術為其提供了實現的可能性。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業務驅動的趨勢逐漸明顯。中國金融業龐大的網點群,為管理和風險的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數據集中的目標以及通過數據的挖掘、分析,能夠把監控指標拿出來,以技術的手段控制風險,從事后的監督到事后的監控,以及到事前的預警這些過程對信息技術提出了集中的要求。而這其中的諸多環節也需要技術的提升來實現。
進入21世紀,充足的技術積累推動了金融業網上業務的開展,并迅速成為主流。而此時,金融業改革的逐步推進、各金融企業競爭的需求以及中國加入WTO之后勢必帶來的更為激烈的競爭,使得金融業開始由以自我為中心向以客戶為中心轉變,業務的創新、服務的多樣化使得一直處于引導地位的信息技術開始面對越來越高的要求,以業務為核心的主流逐漸形成。除此之外,中國金融企業的歷史,使得國外金融企業在運用信息技術之后“瘦身”的過程在中國金融業難以實現,因此,要發揮群體的價值,也需要以更多的服務來實現。這個實現的過程也有待信息技術的提升來完成。在這個意義上,信息技術對于中國金融業“補藥”的作用似乎更為明顯。
中國金融業迎來信息化時代
對于信息技術于中國金融業的意義,最成功的實踐是在業務的創新和數據集中管理。2000年至今,是金融業電子化集中實現的主要階段,在這個過程中中國金融業已初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網絡體系和基礎平臺,全面實現業務處理自動化,逐步形成了覆蓋全國的電子化服務體系,并培養和鍛煉了一批技術扎實、力量雄厚的人才隊伍。目前各銀行以網絡為基礎在本系統內能夠為客戶提供跨行、跨地區的金融服務,服務品種不斷增加。證券行業經營機構也100%地實現了計算機網絡化運營,建立了電子資金交易系統和信息管理系統?;A信息建設初步完備,使得當前的金融行業已經走出了大規模IT投入的階段,IT投入也呈現了穩中有增的態勢,年度IT投入起伏不大。2003年國內銀行在IT產品與服務方面的總投資達到207億元,比2002年198億元略有增長;2004年投資總額為228億元,比2003年增長10.1%。
然而,數據集中帶來的集中品牌管理和風險控制的問題,使得國內金融業已經意識到信息技術不再是模擬傳統手工處理、支持業務運作的輔助工具,而是金融業為保持可持續競爭優勢,完成變革的助推器。這場變革成功的前提就是再造金融企業的信息系統,構建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體系和以風險控制、盈利分析為核心的管理體系。為實現這一管理體系的轉變,相應的金融企業的信息系統必須實現轉型,從以賬戶為中心轉變到以產品、管理和客戶為中心。
同時,開放市場下更為激烈的競爭以及改革的推動,也使得金融行業對于信息技術的需求有了更大的提升。中國的金融行業正處在變革的關鍵時期,變革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要推進金融行業市場化的進程,以取得適應市場的長期的競爭力。金融行業本身業務和產品創新的步伐也將在這個過程中大大加快。目前,在金融行業里面,混業經營發展地非常快。銀行涉及到基金的業務,保險公司逐步開展資產管理業務,證券公司也開始涉足一些基金的業務。金融行業的輔業經營,為金融行業業務的不斷發展和產品的不斷創新,提供了政策和環境上的支持。金融行業的市場化是金融改革中很重要的一方面。中國加入WTO之后,在金融行業里面只有少數的業務范圍有些保護,除了人壽的業務還是有一個保護期之外,銀行或者是其他的財險,2006年開始對國外的廠商開放,對于金融企業來講,必須要面對國外的競爭。同時自身要不斷地提升管理能力,提升產品創新的步伐。
另外,證監會、保監會等監管機構的建立,以及各機構之間密切的合作,推進了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中國銀行的股份公司已正式掛牌成立,中國建行的股份公司掛牌也將緊隨其后。隨著中國治理結構的變化,國家的監控,銀行透明度的要求,必然會作用于金融企業的內部管理提升。而內外資源的充分利用,一方面通過整合內部資源,來提高企業的運營效率和管理能力,降低內部風險和成本;另外一方面,需要外部的客戶資源,更加轉向以客戶為中心,服務客戶的經營理念。金融行業的變革對信息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這種前提下,中國的金融行業由電子化進入了管理信息化時代,IT投入的重點由之前的網絡平臺和硬件轉向軟件和服務。而此前業務系統搭建過程形成的業務平臺,也成為金融行業在其基礎上引進軟件和服務提升管理的良好平臺。
事實上,在之前金融行業的IT應用中也有一部分這樣的內容,但實施的效果并不是很明顯。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軟件學院院長潘辛平曾指出,金融行業管理信息化難以成功的一個主要因素,是因為缺乏了解金融行業尤其是了解中國金融企業的專業解決方案。而隨著金融行業IT應用進入信息化階段,已有越來越多的廠商在產品和服務的創新上不斷適應,這也形成了金融行業信息化進程的強大推動力。
另外,標準和信用體系的不完善也是金融行業接下來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信息化的基礎是標準化,要提升競爭力,必然需要一個真正能夠實現互聯互通,使信息得以轉化的標準。在2004年亞太地區城市信息化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司長陳靜還提到,未來15年~20年,中國金融服務業應高度重視標準化建設,加強信息標準化開發和應用的總體規則,加大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家標準的力度,圍繞銀行結構調整,加速重要制度的制定和修訂,完善和規范中國金融標準化體系。隨著《電子簽名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的出臺,信用體系的建立也逐漸提速。但信用體系的建立,很大程度上也離不開對先進科學技術的應用。
從數據集中,業務創新直至服務創新、管理提升、風險控制,中國金融業已經在電子化成功實現的臺階上以更高的起點起步,IT應用從操作層面進入管理層面已是大勢所趨。在這個過程中,建立中國金融信息化建設的相關標準及法律法規,根據金融系統信息安全工作的實際和特點,樹立統籌協調、積極防御、強化內控、優化配置的信息安全觀念。同時,在技術上還有待更為深入的研究和創新,提高金融信息化的效率和質量是其中重要的幾個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