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杰鋒
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民營企業在風風雨雨中已走過了20多年的歷程,并有了巨大的發展。據統計,迄今為止,民營企業總數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增長了20多倍,安排就業人員過億,對GDP增長的貢獻率也從原來的不到1%提高到現在的43%。所以,關注民營企業是否樹立了新時期的生存經營理念,這是新形勢下的一個重要課題。
經營理念之一:合作與合營——不拘一格為生存
我們對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歷程稍加分析就會發現,企業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是一種必然趨勢。因為經濟的全球化必定會導致競爭對手的增加,任何企業都難以依靠自身資源和能力而單槍匹馬地參與競爭并取勝。也就是說,一個企業單憑自身的積累,其增長速度和發展潛力總是有限的。同時,一個企業的競爭力越來越不完全取決于企業內部所擁有的資源和能力,而是在相當程度上取決于它與其它企業合作合營的廣度和深度。這也就是擁有不同優勢和競爭能力的各個企業進行合作競爭的基礎。民營企業的發展壯大,尤其會更多地依賴于把各種分散的技術和管理優勢組合成一種新的更強大的協同優勢。這樣,就必然導致企業與其價值鏈上的消費者、供應者以至競爭對手的合作不斷擴大,促使企業之間利用和發揮各自優勢,在資金籌集、研究開發、技術利用、產品更新換代、市場營銷等方面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伙伴或戰略聯盟,以達到合作各方共贏的目的。同時,我們尤其要清醒地認識到,今天的企業合作合營具有過去所沒有的新特點。主要表現在兩方面:第一,企業間的合作合營正被一種合作思維而不是以往的單純競爭所引導。就是說,合作合營已經不僅成為企業追求經營權益的一種手段,而且正逐步從根本上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成為一種新的合作經營思維,即通過合作合營而不是通過對抗來達到企業的經營目標,這種思想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企業和企業家所認識,越來越明確地轉化為他們自覺、主動的合作合營行為。第二,企業合作合營的環境發生了變化。企業合作合營離不開所處的環境。近幾十年來,企業的合作合營環境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一變化主要反映在三個方面:一是信息產業的發展為企業間的合作合營創造了條件;二是國際經濟和市場的加速一體化,使得企業相互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更大范圍的企業合作合營成為可能;三是新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科技在經濟發展和企業經營效果方面的貢獻越來越突出,為了推進新技術的開發和應用,企業間的合作合營收益明顯高于非合作合營行為。
經營理念之二:高質經營,做精做強
大多數民營企業規模偏小,資源較缺,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按理說,其發展思路應該是穩固陣地、逐步發展、逐步做強。然而,不知是什么時候,一股不切實際的“做大”之風,吹得民營企業家們暈頭轉向,飄飄然而失去了方向,一味追求“擴社并隊”式的發展思路,以跳躍式的發展取代漸進式的發展,老是想著做“全國第一”,甚至“世界第一”,其結果必然是因“地基不牢”,使得“巨人”大廈轟然倒塌了。慘痛的教訓,足以警示后人引以為戒。
當然,為了占有更大的市場份額,企業總是想方設法把蛋糕做大,這是可以理解的。問題是:如果你做的大“蛋糕”是低值的,回報率很低,你做的再大,也恐怕不僅賺不到多少錢,弄不好還要虧損。道理很簡單,因為當今市場上“蛋糕”的“質”已非僅僅是量的概念,而今追求的更多的是質的成分。所以,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高度重視實現高質經營,就是要做精做強。
另外,我們還可參考國外的一些例子。在歐洲,許多知名的公司都是中小企業;他們靠和上下家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來建立自己穩固的市場地位。這樣的小企業靈活性、創造性、快速反應能力等等,都表現得十分突出,富有生命力。由此可見,企業并不是越大越好,保持小巧靈活,專注于優勢領域的企業是可圈可點的。就好比自然界中的動物和植物的發展一樣,并不體現在都要越長越大,而是體現在增強對環境的適應性方面。企業的發展也是同樣的道理,企業的規模應當恰到好處,使它能更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的優勢和利用市場環境。因此,民營企業家們不要整天忙于擴大規模的事情,要做大做強,先要做精做細,要記住,真正重要的并不在于大,而是在于根深葉茂與否。
經營理念之三:要講效益,更要講誠信
富蘭克林說過兩句至理名言:“時間就是金錢”,“信譽也是金錢”。今天為人們所熟知并且接受的,卻經常是前一句。
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法制經濟,更是誠信經濟、道德經濟。所謂誠信就是“誠實無妄、誠信無欺。誠實做人、誠實做事、實事求是、不自欺欺人”。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所有參與社會競爭的企業所應遵守的法則。只要稍加深入的考察,就不難發現;當今世界上所有優秀企業在經營上無一不是以誠為本的,所以誠信是企業在市場經濟中賴以長期生存發展的最基本的素質之一。
以資信、產品質量、服務為主體的企業信用體系,越來越成為現代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隨著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國際國內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買方市場已經普遍形成,信用銷售(賒銷)正在成為企業銷售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由于我國企業尚未建立科學信用管理制度,企業賒銷后壞賬嚴重,賬款拖欠時間長,平均壞賬率比美國的企業相差10倍到20倍;中國企業的賒銷比例僅為美國的22%(據《現代金報》)。顯然,信用的缺失制約了中國企業的發展。
講誠信,就是要求企業對自己提供的產品和勞務的質量負責,對自己與合作者簽訂的經濟合同負責,對合同規定的每項義務負責,對本企業的廣告宣傳資料的真實可靠性負責,以確保不侵害其它廠家的形像和利益,對自己的商標信譽、商品信譽、服務信譽負責。
人無信不立,企業無信不長。未來的競爭是品牌的競爭,是信譽的競爭,是商業道德的競爭,而不僅僅是產品的競爭。產品總是有一定的生命周期的,而品牌的生命力和信譽道德的感召力是無限的。
總之,隨著市場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信譽對企業的生存乃至發展有著越來越重要的意義。我相信沒有人會懷疑這一點。
(作者單位:南昌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