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元漢
一本書出爐后,經過市場的洗禮,最終的結果如何,是作者、編輯和出版社極為關注的問題。但市場之大小,讀者口味之異同,是難以預知的。對銷售過程實行監控,是了解市場和讀者需求的一種可行的辦法。于是,大型書店和網上書店的銷售數據,成了有價值的市場情報。同時,因為圖書的受眾廣泛,對媒體而言,通過對圖書銷售數據做統計分析產生的結果就是有價值的新聞。于是,各種形式的圖書銷售排行被各大新聞媒體和網站紛紛報道,五花八門的評述隨處可見。排行榜成了人們了解圖書的一個窗口。
排行榜真的那么有用嗎?筆者從網上和報上查閱了有關的排行信息,卻發現時下的圖書排行榜有著明顯的不足:第一,普遍不提供實際銷量。《全國新書目》雜志編輯人員在向有關書店索取銷量數據時,普遍遭到了婉拒,理由很充分:銷量是人家的商業機密。但沒有標注銷量的排行怎樣讓讀者確信?第二,一般只提供前1~10名的排行,有的只提供前5名的排行。這樣的排行給人的印象是,好書只有大眾讀物,比如文學、勵志、保健類的書。專業類的書,很難被排進排行榜的。當然,專業類的書也有相應的排行,問題是我們的媒體很少為專業書的排行提供宣傳版面。所以,這樣的排行對綜合性書店銷售專業圖書幫助不大,也不利于指導讀者購買。第三,還沒有覆蓋某一地區以至全國的銷量總排行?;臼菐资掖笮蜁旰陀写硇缘拿駹I書店提供的排行資料,而對這些資料也沒有做到匯總分析。缺少有深度的分析。這使得我們的排行榜更像是一堆原始資料。沒有總排行,說明搜集排行信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它是要依靠建立網絡和數據庫才能實現的。第四,雖然能從網絡媒體上查到6600多條排行信息,但大部分信息都是過時的信息。說明很多網站對圖書排行信息不能及時更新。第五,一般只有現場零售的信息,對團購和批發的品種分類排行少有披露。影響個人讀者購買圖書的因素很多,比如購物環境、商家的宣傳報道、有獎銷售及名家簽售等。而團購和在中盤商處采選圖書是不會受這些非理智因素影響的。因此,在團購(比如為圖書館選書)和批發環節的排行信息可能更有參考價值。
可見,信息的不完整和宣傳的滯后影響了圖書排行榜的功能發揮。怎樣使圖書排行榜更加有用?我個人認為,應該從信息源建設和加強宣傳兩方面著手,以專業化的服務手段,提供規范有效的圖書銷售信息服務。要具體做好以下工作:(1)通過行業協會建立或認證一批數據公司,以規范的方式采集協會會員單位的銷售數據,建立地區以至全國聯網的數據中心和數據庫;(2)提供包括總排行、分類排行、主題排行、專業圖書排行等各種形式的圖書銷售排行信息服務和發布,公開銷量,增加入榜數(筆者建議,大眾讀物取前100位,專業書取前20位),滿足讀者和用戶的需求;(3)結合書評、讀者和專家推薦等形式,引導讀者利用排行榜理智消費;(4)為避免利用排行榜進行商業炒作,應建立對排行信息的檢查和認證制度,對提供和宣傳虛假信息的機構和人員進行曝光和批評。(5)鑒于個別有問題的圖書進入排行榜,應對排行榜及時進行維護和更新;(6)將排行信息提供給行政主管機構,作為行業管理和評價獲獎圖書的重要依據。
據了解,我國的圖書排行信息采集工作尚處于分散駐點采集和個別公司單兵操作階段。對排行信息的認證尚未進行。這種狀況客觀反映了行業信息化建設的水平。和讀者的需求相比,和廣大新聞機構的報道愿望相比,我國的圖書排行信息工作還很不適應。值得欣慰的是,今年以來,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加強了對信息化工作的指導力度,CIP工作、可供書目工作、發行業信息交換標準化工作都有了新的進展?;A工作的加強,將十分有利于排行信息服務工作走上新的臺階。有報道說,今年出版業信息化面臨質變的“拐點”。筆者雖不敢茍同,但對今后幾年出版發行業信息化跟上全國的步伐,仍抱有堅定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