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開局在即,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針對我國當前財稅體制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明確提出了“要推進財政稅收體制的改革”,這意味著,從去年開始的新一輪漸進式的財稅體制改革即將深入。業內人士認為,更多更核心的財稅改革將在“十一五”期間基本完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首先實施了“分灶吃飯”的財政包干制,從1994年后實施了分稅制改革,這種以分稅制為基礎的分級財政已經推行了十幾年,在取得積極有成效的同時,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如各級政府之間的事權分配依然存在很多模糊之處。不少政府一方面熱衷于搞形象工程和營造政績,而另一方面使基礎教育、扶貧、公共醫療、環境保護等工作備受冷落。要轉變政府職能,必須進一步明確政府間的事權劃分,然后根據事權分配格局來規范政府間的財政分配關系,特別要解決目前中央與地方尤其是縣一級政府中的財權與事權嚴重失衡的問題,從而實現事權與財權的統一,政府義務與權利的統一。這樣既有利于考核政府業績,又有利于營造一種良好的激勵機制。
隨著部門預算、政府采購、國庫集中支付等財政改革的順利實施,與此相配合,在稅制上需要更為積極地采取各項改革措施。據權威人士透露,下一步主要涉及多個稅種改革:一是實現增值稅從生產型向消費型轉變,這樣可以享受抵扣購進固定資產進項稅額的優惠,以此來擴大企業投資、促進技術改造和創新的積極性。這一試點已在東北地區進行,有望“十一五”期間在全國大面積推廣。
對于企業普遍關心企業所得稅的改革,財政部門已經多次呼吁,并加快推進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的統一并軌。前不久,財政部部長金人慶就斬釘截鐵地說:“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稅率已經迫在眉睫,時機已經成熟,不能再拖了”。但從各方反饋的情況看來,由于涉及多部門的利益,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合并的相關法律草案明年能否提交人大審議,還是個未知數。但即使法律通過了,明年也不大可能實施。而統一企業稅率,讓各種所有制企業在同一起跑線上公平競爭,有利于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從2006年起,個人所得稅的稅前扣除標準已從800元調高到1600元,這個與城鄉居民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個人所得稅改革在爭議多年后,終于塵埃落定。另外合理調整、改進資源稅,適時開征燃油稅,推進物業稅改革,規范土地收入管理辦法,試點社會保障稅等都有望在“十一五”期間,按照積極穩妥、循序漸進的原則逐一推出。可見,今后一段時間將成為新一輪稅制改革的重點推進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