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文 伊 玲
一彎堤岸,舞動著清冽的湖水,風情萬種、情調無限;平坦舒緩的林蔭大道,承載著歷史的車輪和蕓蕓眾生的腳步;一虹“新月”,一曲“古橋”,傳承著古韻今風的人類文明。在有著2500年悠久歷史的蘇州,處處都能看到蘇州市政公司的作品,處處都浮現著市政人揮灑汗水的身影。記者走進了一座洋溢著火熱激情的紅色小樓,采訪了站在城市建設的最前沿的企業領軍人湯正才,成熟穩健的他娓娓道來自己的創業故事。
深化改革調整經營策略
做企業永遠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唯一不變的就是一件事——不停地變,不斷地提高企業的應變能力。這也許就是湯正才和他企業在發展進程中,最深刻的體會。
始建于1957年的蘇州市政工程集團有限公司,由于歷史的積淀,企業冗員多,包袱重,競爭力差。面對眾多的困難和矛盾,湯正才帶領他的團隊以改革為利器,堅持發展是硬道理。2001年6月,經總公司職代會通過,蘇州市市政公用局批準,湯正才引領企業率先在江蘇省市政行業中進行了事業單位轉、改制的嘗試,2002年10月公司成功地由事業單位一步到位轉、改制為民營企業。在改制后的兩年多的時間里,作為一家市政公用工程總承包壹級資質的企業,蘇州市政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始終實踐著“向外拓展,主副并舉”的發展戰略,在做精做強、做強做大的發展進程中,始終堅持以市政工程建設為核心的“專業化基礎上的有限多元化”發展之路,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取得了初步發展。
蘇州市政工程集團在市政工程施工為主業的基礎上,結合企業實際,循序漸進、因地制宜地發展相關的多元化經營項目,現已涉足園林綠化、房地產、倉儲物流等,開拓了企業的發展后勁和空間,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著良好的發展態勢。
但在實踐中,湯正才充分感覺到,以前在國有企業沒有直接面臨市場風險的體驗,而現在民營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全憑自身來主宰,企業的前途和命運完全靠自己去把握,民營企業遇到了持續發展的瓶頸。湯正才清楚地認識到,從民營企業到國有企業雖然機制已經變了,但員工觀念上的轉變比較緩慢,國有企業的痕跡還比較深,思維定勢還很濃,不能完全適應企業所處的環境和面臨的任務,公司的活力不夠,企業承擔風險的能力不強,但民營企業絕對不能重蹈覆轍,回到過去的模式里去。所以經過廣泛的調查、研究與論證,在企業從國有企業轉、改制成民營企業的第三個年頭,又在民營企業內部進一步深化改革,構建集團化戰略。從結構上整合企業的資源,構建集團核心競爭力,搭建文化支持平臺,最終把戰略、文化導向和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有機地結合起來。在企業內部進行“裂變”,建立諸多獨立法人的子公司,實行自主經營,獨立核算,以將該專業做專做精為目標,從而最終實現公司集團化戰略,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民營企業內部進一步深化改革,實施公司集團化戰略后,使得大家的積極性、主觀能動性充分地發揮出來,給想干事業的人有了施展才華的舞臺,充分體現了責任共擔、風險共承、利益共享的原則。盡管國家實施宏觀調控政策,外部形勢對施工企業很不利,項目少,施工隊伍多,競爭越來越激烈,使得他們的企業在區域市場中已沒有更多的優勢,但實施公司集團化戰略后,提高了企業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增強了向外地市場拓展的主動意識。
“創新是企業的生命力,是企業發展的源動力。我們要走在別人的前面,以新的理念不斷地調整自己,使自身處于一種最優狀態去面對市場。”湯正才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加強管理樹立企業形象
蘇州市政工程集團以管理為主題,制定統一、規范、協調、效率的管理原則,使公司上下形成一盤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全面提高了企業的管理水平、執行力,提升了企業自身的品味和檔次。2004年公司通過了質量、環境和職業安全健康三個管理體系的認證。但人的思想觀念很難改變,要員工改變過去陳舊的思想觀念必須要一個過程。為此湯正才和他的領導團隊,利用各種方式、方法不斷向員工灌輸新思想、新觀念,努力建立學習型企業,加強對員工的培訓,現在將每周星期六上午固定為員工學習時間,并引導企業和員工要從學習型向思考型轉變,做思考型企業、思考型員工。
一個企業的凝聚力離不開企業文化。轉改制成民營企業后,蘇州市政工程集團在企業文化上,比原先在國有企業抓得更徹底、更實在。作為這個團隊文化的倡導者、調整者、決策者,湯正才主導的“企業是我家”的文化價值觀已成為他們團隊企業文化的核心,“企業是我家”大家庭的氛圍十分濃厚,在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中,處處體現人性、體現溫情,這巨大地激發了員工的工作激情。“企業是我家”的大家庭的氛圍成為這個團隊的根基,對家庭的確有困難的員工,企業總會伸出援助之手,關心員工的小家,而且還要負責到底,真正體現企業作為一個家的概念。
雖然是民營企業,但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湯正才知道,企業的每一項行為,不僅僅是商業行為,它同樣是一種社會行為;企業不僅是一個商業組織,同時它又是一個社會組織。作為一個健康向上發展的民營企業,他們開展多項公益活動,主動承擔社會責任。2004年11月湯正才所領導的企業捐贈成立“蘇州市政陽光青少年成長基金”,關注青少年教育事業,支持蘇州觀前街道青少年成長之家,這一活動被評為蘇州市精神文明建設十大新事。(觀前街道青少年成長之家是從20年前解決雙職工子女吃飯問題的“小飯桌”、放心班開始的,如今定期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成為許多學生學習、生活、成長的第二課堂。)
在摸著石頭過河的蘇州市政工程集團發展歷程中,挫折也有,嘗試也有,努力也有,但對湯正才和他的企業來說,這些都是收獲。兩年多來的民營企業之路,希望、努力、思慮伴隨著他們所走的每一步。清醒的決策頭腦、強勢的執行能力、長遠的發展目標、穩健的奮斗軌跡,每一步,每一個環節都在他們的思緒中。在探索民營企業陽光旅程的過程中,他們已經開了一個好頭,也給明天留下更多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