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江軍
根據有關統計資料,我國中小企業約有1100萬家,中小企業占到了企業總數的99%以上。中小企業工業總產值和實現利稅分別約占全國企業的60%和40%,提供了大約75%的城鎮就業機會。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經濟增長中,工業新增產值中76.7%是由中小企業創造的。由于中小企業業務流程大多處于混亂狀態,要依靠先進的信息系統在市場競爭中降低運營風險。可以說,信息化是中小企業迎接新經濟的挑戰,提高企業運作效率、降低經營管理成本、把握新的商業機會的必由之路。
中小企業信息化是指中小企業在作業、管理、經營各個環節、各個層次利用計算機網絡等現代信息技術,不斷提高作業、經營、管理和決策能力,從而提高企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利潤水平。2001年,國家經貿委下發了《關于推進中小企業信息化有關工作的通知》,并以廣東、黑龍江、上海等地作為試點。IT廠商和媒體對中小企業信息化的關注也不斷增強。經過幾年的摸索,我國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有一些問題不斷暴露出來,這些問題從不同程度上阻礙了企業信息化進程,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缺乏信息化意識和有關人才
我國廣大中小企業對信息化的認識和介入程度尚不令人滿意。盡管目前我國很多企業都不同程度開展了信息化建設,但他們并非全都對什么是企業信息化、如何實施信息化有透徹的了解,許多企業以為只要建了一個財務管理系統或建立一個企業網站就算實現信息化了。截止到2002年10月,我國中小企業實施信息化的比例還不到10%。此外,中小企業很難找到一批既懂信息技術又懂企業管理的復合型人才,這直接影響中小企業信息化進程。
不能合理利用有限資金
在現階段,資金短缺是中小企業的普遍困難。在有限資金的合理使用方面,我國中小企業尚處于摸索階段。很多中小企業對硬件的投資占到整個信息化投資80%以上,而配套軟件投入相對滯后。這種“重硬輕軟”的做法不僅占用了大量流動資金,也使硬件設備收益投入比偏小。有些由于前期論證不足,建了信息系統之后缺乏科學合理的應用,造成投資浪費。
信息化存在人為阻力
不少中小企業在實施信息化的過程中首先遇到的是人為阻力。信息化使營銷、采購等企業管理環節更加透明,這必然要觸及到一些既得利益者的經濟利益;信息化為企業打造一個全新的管理體制,重建企業的組織結構,一些企業中層干部面臨位子不保、利益受損;另外,在這種新的管理模式下,他們自身素質不足更充分顯現出來,結果就對信息化進行百般抵制;有些職工可能對于新技術帶來的新操作方式不適應而遭到淘汰,因而對信息化產生畏懼心理。
信息化外部環境還欠缺
中小企業管理程序變動很大,限制了企業管理軟件在中小企業中的應用。由于我國軟件產業發展自身的局限,目前市場上的中小企業信息化解決方案過于昂貴。為中小企業量身定制的管理軟件產品還不多或者不能很好滿足中小企業的實際需求,軟件企業對中小企業的后續服務也沒有跟上。國外企業管理軟件存在“水土不服”等問題,很難為中小企業所接受。以中小企業信息化為特長的咨詢機構極少,專業從事企業信息化工程監理機構太少,導致中小企業信息化項目質量無法保證。此外,電子支付、信息安全、物流配送、社會信用體系等問題使企業認為現在還不是開展信息化的最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