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一
某地方利稅龍頭企業在當地規格最高的酒店召開“企業ERP項目一期上線發布會”。金碧輝煌的會場里氣氛熱烈。伴著刺眼的閃光燈和不停的“咔咔”聲,企業一把手走向主席臺中央的演講席。
“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我們企業ERP項目一期已經成功上線。我們將在接下來的6個月的時間內,完成ERP項目二期和三期的建設。”
3個月后,該一把手退休,ERP項目的二期和三期,從此再無音訊……
場景二
信息中心主任正在向集團董事長匯報工作。
“董事長,根據上次會議精神,我和市場上最著名的管理軟件公司進行了溝通。他們關于集團財務系統軟件產品的報價是500萬元,咨詢、實施和服務的費用是300萬。”
“服務!服務怎么還另收費呀?我們只買軟件就行了。”信息中心主任聽后一臉愕然……
信息化給我們帶來了什么,企業為什么要進行信息化建設?許多用戶并不明白,因此,軟件的價值也就難以得到廣泛的認知。
重結果還是重過程
對于用戶來講,實施信息化是為企業的主營業務服務,這一點毋庸置疑。但國內大部分企業對信息化的認識僅僅局限于此。目前,企業對信息化的錯誤認識主要分成“冷淡派”和“過激派”兩種類型。
所謂冷淡派,或者認為信息化建設時機未到,或者認為信息化建設成本過高,并不能為企業帶來實實在在的變化而圖有虛名。國內中小企業數量巨大,他們大多創立不久,經營理念和業務流程非常不規范,掙錢活下去是現階段首要任務,往往沒有足夠的資金和精力去投資信息化建設。
至于過激派,數量不占少數,他們的共性就是急于求成。企業并沒有對信息化的概念、建設應用系統能解決企業什么實際問題以及信息化與企業內部管理之間的關系等問題理解到位,對信息化建設提出了不可能實現的要求,要求信息化建設必須在短時間內見到成效。
企業信息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到企業方方面面,應該先分析企業的現狀,進行全面規劃;選定軟件之后,企業應該與軟件提供商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密切配合,以使所購的軟件在企業能充分用起來,用得好,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用戶最關心的是軟件系統應用后的效果,但信息化過程決定了結果。
重需求還是重面子
“今年你信息化了沒有?”、“今天你ERP了嗎?”這樣的發問頗有打趣意味。但是,在前兩年企業信息化風潮剛剛在國內冒頭的時候,很多企業領導的確都以“已經建設信息化”為榮,為“沒有實施ERP”為恥。面子工程,自然難以避免。
雖然我國信息化基礎設施已經比較完備,政府和企業對信息化足夠重視。但是,社會信息化的成效卻不是很理想,國家信息化整體水平還很低。究其原因,“信息化門面”現象表現尤為突出。
企業絕不能為信息化而信息化,引導企業信息化正確方向的應該是企業的實際業務需求。只有能夠和企業的業務流程切實地捆綁在一起,軟件才能夠真正體現其全部效能。企業要保證信息化建設的成果,準確把握信息化需求是最為關鍵的一步。一個企業的戰略層、運作層,業務部門和信息部門,往往對信息化有不同的認識和需求。每個部門每個等級對于信息化的需求之間存在著內在聯系,因此,分析信息化需求時,必然要理清需求間的邏輯關系,對所獲取的需求進行優先級排序,以指導信息化的規劃和實施。另外,企業信息化的需求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企業對信息化的需求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對于企業來講智能化的動態需求管理也就必不可少。正是出于這種認識,軟件在企業內部應用范圍會越來越廣,但是軟件功能會切實隨需而變,并與企業業務流程更好地融合起來。
重軟件還是重管理
“三分技術,七分管理,十二分數據”是信息系統建設過程中不成文的規矩。軟件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為企業帶來的是前所未有的管理理念、經營模式的變革。“企業信息化要從管理入手,優化企業運營模式。”新疆財智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執行總經理王少輝這樣總結自己在管理咨詢顧問工作中的心得,他認為雖然單個軟件在企業內部的適用群體是固定的,但是信息化的整體規劃必須圍繞企業的長短期戰略而制訂,軟件的價值體現在推進企業管理創新。
信息化是企業的大事,是企業生死存亡的大事。對于獨立軟件開發商或者系統集成商的銷售來講,完成企業信息化項目的重要部分就是幫助企業的管理者以信息化的手段實現戰略構想,以及在信息化建設中融合企業流程和軟件產品所蘊含的理念。國內企業在實施信息化的過程中,往往會涉及到業務重組,甚至要撤消一些部門,因此會遭遇很大阻力。換句話說,只有企業的一把手才能夠在信息化承擔著統領全局,充分協調資源的重任。如果他的思路比較開放、變革意識較強、對自身素質和知識的提升又比較重視,對信息化成功實施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另一方面,企業信息化有層次之分,不同的層次對企業的要求也不盡相同。從信息化推進層次來看,信息化第一層次是實現業務自動化;第二層次則是分析層次即分析原因,如今許多企業已經觸及到這個層次;而信息化的最高層次正是商業智能。企業在做決策時,通過軟件系統的應用獲取自包括競爭對手、政府、行業、合作伙伴、客戶等在內的周邊環境的變化數據,在對數據的分析上做出盡可能合理的決策。信息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實現智能決策,因此可以說,企業信息化的根本目的還是對企業管理更高層次的支撐。
重服務還是重技術
信息技術的發展已邁入新概念頻出的階段。現在,市場上軟件的功能種類愈來愈多,企業經常聽到各種式樣的新名詞。企業如何完成信息化選型,既找到適合自身特點的軟件系統,又不至于掉入“概念陷阱”,成了用戶不得不潛心研究的學問。
加入WTO以后,市場經濟給企業提出了快速應變的挑戰,過去購買一套財務軟件可以支撐企業運轉好幾年的現象不會再出現了。
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總是會發現原有軟件不能滿足的需求,這就需要軟件供應商提供服務。軟件產品應盡可能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而功能欠缺只有依靠售后維護和服務來彌補。正如陳沖所說,“無論多么完美的軟件,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錯誤,這是難以避免的。畢竟沒有一個軟件的設計是完全符合企業實際業務流程的,只有服務可以幫助拉近軟件與企業業務流程的距離。”對于企業管理并不規范的絕大多數國內企業,服務顯得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