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亮
許是長期從事文字編輯工作,與文字打交道時間長了,上街看店名戶外招貼、開會看圖書報刊資料,我常情不自禁地挑錯別字、從中找出使用詞語和標點符號不規范的毛病,久而成習。所以,當張碧涌同志將其主編的《網友問字》一書送給我后,我一氣讀完了書中全部365個問題,還進行自我測驗。測驗完畢,我認為很有必要向讀者推介這本新書。
碧涌同志是個有心人。《網友問字》是他負責的光明網主頁上的一個不起眼的欄目,365個問題就是從網友們的數千個提問中精選、由專家回答后輯錄而成的。它涉及字詞的用法和讀音、數字和標點符號用法、網絡符號、個別英文詞語,是我們生活、工作中經常能碰面的。這中間,有一部分,我知道正確或規范用法;有一部分,我知道用法但不知道出處和理由(如“致詞”與“致辭”的區別);還有一部分,我比較疑惑甚至不知道(如“凡高”不是“梵高”、ABB式形容詞的讀音)。尤其是網絡符號所表達的意思,我更是知之甚少。因此,書名前冠之以“網絡時代語言文字實用工具書”,我以為不為過。
從小學起開設語文課,就是要教會國人從小學會用語言和字詞句正確表達自己的思想并與他人進行交流。談及此,有些人會不以為然:誰不會說話和寫個字呀?正是由于這些人的輕慢和不用心研習,這種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文字常被念白和寫錯,不分褒貶、不辨妍媸地使用,糟踐得慘不忍睹。“布(正確為‘部)署”“家俱(正確為‘具)”滿天飛,還不盡(缺少“如”)人意。且不說人們熟知的成語在電視上被商業廣告肆意改造,也不要說“七月流火”在報刊上被大面積地誤用,更不用說漢字在網絡的虛擬世界里被肢解,即便在一些莊重莊嚴的場合也能聽到白字錯字。今年夏天,一大學校長說錯詞就成了笑柄。
網絡時代的商務競爭是標準的競爭,市場經濟時代更是講求規范的時代。現在,人們的經濟交往活動越來越多,因為文字不規范問題引發的糾紛,媒體時有報道。像“還”字的兩種讀音,就易產生是“已經歸還”還是“還欠多少”的歧義;“訂金”與“定金”的一字之差,就涉及到法律上的雙倍賠償。這些生活中的實例,應引起人們對語言文字“小”事的重視。
無庸諱言,語言文字并不是一成不變,也在發展。正如碧涌同志在書中的“前言”所言,要堅持兩個原則,一是與時俱進,一是堅持規范。由于歷史原因,有些字是通假字,有些詞積非成是后約定俗成,我們要尊重這些變化。不過,異體字少用,異形詞多用國家語委的推薦詞形和《現代漢語詞典》的首選詞形。如“熱衷”雖也寫作“熱中”,但要盡量勞煩前者。有些經國家相關部門發布、在生活工作中已經固化的字詞就必須嚴格按規范使用,如數字用法、標點符號用法、簡化字、異形詞的使用都有國家標準或相關規定。
《網友問字》,從生活中來,淺顯易懂。如果要從書中找毛病的話,我認為它在檢索編排上還可以處理得更簡潔更方便些,而對于有些字詞的來歷和讀音的變化還可以多花些筆墨,讓人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這兩點恐怕是它作為工具書必須考慮到的。
希望大家規范地使用漢字,不論是手寫,還是鍵入。
(《網友問字》,張碧涌主編,光明日報出版社2005年9月版,19.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