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俊鋒
信息化時代已到來!國家經濟增長主要靠企業,沒有千千萬萬個生產企業和流通、金融以及其他服務性企業的信息化,也就談不上國民經濟的信息化。所以企業信息化是當前我國信息化的重點,也是成敗的關鍵。根據我國大多企業現狀,本文從企業會計電算化出發,討論它的成功、問題以及對企業信息化的啟示。
一、會計電算化是企業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知道,企業的主要任務是生產以及伴隨發生的管理活動,因此企業信息化的目的首先在于實現生產過程自動化,即通過電子和信息技術對生產過程的設計、制造、測量和控制實現自動化,為此企業需要采用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輔助制造(cAM)以及其他自動控制技術,控制設計和生產過程,以減輕人們的勞動和提高產品的質量;企業信息化的另一個目標是實現計劃、財務、人事、物資、辦公等等方面的管理自動化,并通過Intranet使企業內部信息交流暢通,監控物流的整個過程,為此企業方面要建立管理信息系統(MIS)、決策支持系統(DSS)、專家系統(ES)以及辦公自動化系統(OA)。近來成為熱門話題的制造資源規劃(MRP)、企業資源規劃(ERP),基本上屬于MIS的范疇,而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S)則是MRPⅡ或ERP與CAD/CAM的組合,全方位考慮生產和管理,力圖實現企業整體的自動化。但不管怎樣,會計信息系統(AIS)都必然是企業信息系統的一個重要子系統。
企業是由眾多系統組成的一個生產經營系統,而會計是以價值形式參與企業經營管理的。企業的全部活動歸結為一點,就是經濟活動。經濟活動體現在質和量兩個方面,量的形式雖然表現不一,但其起點和終點都以價值量來表示。現代企業組織中的總工程師、總會計師制,實質上就是從質、量兩個方面協助企業領導者進行企業管理。因此,會計在企業管理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而實現會計電算化的意義也就不言而喻。會計電算化的目標是通過建立電子計算機會計信息系統,實現會計工作的現代化。具體說,就是用計算機代替手工來完成諸如計算、整理、核對、分類、登記、制表等會計核算工作,實現分析、計劃、控制、決策之類的財務管理工作,借以對經濟活動的全過程進行完整、連續、系統、綜合的核算和控制,提供經濟管理上所需要的各種信息,以考核過去、控制目前和預測未來的各項經濟活動。信息是管理的基礎,會計產生了企業70%以上的信息,不實現會計工作的電算化,也就談不上企業管理的信息化。
我國會計電算化已有十多年的歷史,由于人力、物力和技術水平的限制,我國絕大多數企業在80年代不可能建立全面的信息系統,不得不選擇一些既急待提高效率又可望以較少投入而獲得成功的單項作為突破口,而會計有幸正是這樣一個合適的突破口。因此,1988年會計界就提出會計電算化的倡議,財政部1994年還提出15年實現會計電算化的目標,即到2000年全國40-60%的大中型企業實現會計電算化,2010年全國80%的企事業單位要實現會計電算化。
二、對會計電算化的反思
毫無疑義,10年來我國會計電算化也確實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形成了一個初步繁榮的國產會計軟件市場,普及了會計電算化知識,造就了一大批既懂計算機又熟悉會計的維護和開發人才,一大批企業告別了手工賬。
但是,我們應該看到目前我國會計電算化的成效比預期要小,不僅數量上真正以機代賬的企業還不多,而且其中大多數企業只在賬務、報表、工資等方面實現核算電算化。正是由于我國企業管理信息化往往從會計開始這樣一種現實,使得我國數百家會計軟件公司長期來一心一意地獨立發展會計軟件,使AIS成為一個孤立于其他子系統的一個自我封閉式系統,限制了它的作用。會計電算化孤軍突進的后遺癥是明顯的,當前幾個突出的問題是:
(一)未能站在企業管理信息化的高度研究會計電算化,會計軟件囿于傳統的思維方式,模擬手工核算方法,缺少管理功能。我國數百家會計軟件公司雖然不少也在不斷翻新版本或轉換平臺,但過多傾注心血的是形式上的新穎,并沒有下太多功夫去提高財務和企業管理的水平。目前流通的會計核算軟件大多屬于業務信息系統的范疇,只能完成事后記賬、算賬、報賬以及提供初級管理功能,不具有事前預測、事中控制、事后分析決策等財務管理功能。近兩年來雖然倡導發展管理型會計軟件,但一般只從財務管理的要求出發。
(二)我國絕大多數AlS未能成為企業MIS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不僅與生產、設備、采購、銷售、庫存、運輸、人事等于系統脫節,而且會計軟件內部各子系統也只以轉賬憑證的方式聯系。從而造成數據在內外子系統之間不能共享,信息不能通暢,既影響財務管理功能的發揮,又不能滿足企業對現代化管理的需要。在綜合的企業MIS中會計子系統應該從其它業務子系統獲取諸如成本、折舊、銷售、工資等原始數據,提高數據采集效率和管理能力,各業務子系統也應從財務子系統取得支持,例如企業采購、進銷存業務可以與財務共同管理一本商品或材料賬。但由于各自獨立發展,互相之間不能實現數據共享,往往一個子系統的打印輸出,成了另一個子系統的鍵盤輸入。最近有關方面出臺了一個會計軟件數據標準,要求商品化會計軟件提供一個數據格式轉換機制,以便同企業內部其他子系統交換數據,意在亡羊補牢,但可以預料其作用十分有限。
(三)會計仍然是一個封閉式的系統。會計系統的開放性除了體現在企業內部各子系統之間的信息共享之外,更應體現在會計向外界披露信息的內容和發布方式上。但目前會計信息系統既不能通過Intemet網絡向股東發布財務報表等綜合信息和明細信息,也不能通過網絡直接向稅務、財政、審計、銀行等綜合管理部門提供信息,更不能有選擇地披露相關的人事、技術、設備以及股東所關心的其它信息。此外,普遍不能支持跨國集團的多國業務。
(四)開發技術、工具或平臺落后。由于會計軟件規模相對要小些,加上早期的開發者大多是非計算機專業人士,所以一般都選擇大眾化的開發工具。目前盡管部分會計軟件已從DOS轉到了WINDOWS平臺,但大多數軟件的開發工具仍然沿著DBASE、FOXBASE、FOXPRO往上爬,始終擺脫不了DBF的文件體系,缺乏ORACLE之類大型數據庫管理系統在功能、性能、安全等方面的有力支持。
總而言之,國產會計軟件設計思想起點較低,起步時僅考慮如何為財務部門服務,大多數停留在會計核算水平上。這種軟件一般只適用于小型或部分中型企業的會計核算和初級管理,而大中型企業則應該走系統集成的路,全方位地開發完整的MIS,從企業信息化的整體出發設計AlS。
三、企業信息化應該從會計電算化中受
到啟示
會計電算化是企業信息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先行官,是拓荒者。企業信息化應該從它的成功與教訓中受到啟示。
(一)企業信息化需要重構企業全局共享數據庫,即通過對企業財務、生產、設備、采購、銷售、庫存、運輸、人事等等需求作全面分析,重組原有的信息資源,建立全局共享數據模型。這是信息化的基礎性和關鍵性的任務。系統集成不是程序的堆砌,也不能靠數據標準、傳遞接口或子系統之間的數據轉換來實現。信息系統要以數據為中心,系統內部各職能部門或不同管理層次的聯系、同外部的信息交流,都應以設計良好的全局共享數據庫為基礎。
(二)企業信息化需要一個繁榮的企業管理軟件市場。國外MRP或ERP在技術上比較成熟,也基本上適用于我國企業,目前國產信息化軟件也取得可喜進步。這都對繁榮我國企業管理軟件市場起到促進作用。
(三)要重視發展行業性管理軟件。我們知道企業有千千萬萬,它們經營業務范圍和管理模式是千差萬別的,不能指望用一把鑰匙開所有的鎖。我們應該提倡分別設計適合生產企業、流通企業、金融以及其他服務性企業的MIS。事實上MRP就是一個只適用于制造業的MIS。軟件公司應該批準一個方向,通過廣泛而又深入的系統調查和分析,設計出具有行業特色的軟件。
(四)企業信息化需要提高CIO(企業信息主管)的地位,正如會計電算化需要有一個強勢而得到重視、支持和理解的主管一樣。因為企業信息化以產品為中心,通過MIS組織、控制、協調企業內部各職能部門的生產和管理,實現同外部世界的信息交流,這不僅需要企業領導的高度重視和積極參與,而且需要一個有權力和能力的CIO去組織領導。我們認為,大中企業應該成立一個由職能部門領導參加的信息化領導機構,而且這個機構要位于各職能部門之上,要由企業最高信息主管負責。此外,企業IT部門應該與其他業務部門同級。
(五)會計電算化,人才是關鍵,企業信息化也不能例外。財政部從1994年開始對會計人員展開了全面的培訓工作,要求會計人員的60-70%通過初級培訓、10-15%通過中級培訓、5%通過高級培訓,并且統一了培訓大綱、教材和教學軟件。MRP或ERP之類的信息系統的實施比會計軟件要復雜得多,而技術又總在不斷發展和更新,因此不造就一大批具有新思維、高素質的系統維護、一線應用以及懂得二次開發的技術人才,企業信息化將是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