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琴
我們每天都在說執行力,那么執行力究竟是什么,有的說是執行上級指示的能力,有的說是干好自己工作的能力,有的說是與他人打交道的能力,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以為把“執行力”比作一個不停旋轉的陀螺更為形象,企業的制度和流程是那個陀螺的圓周,我們每個人是那個陀螺中的一環,不管是上級領導還是普通員工,只有每個人都穿上紅舞鞋,在圓周上不停的跳動,這個陀螺才會旋轉,企業才真正的有執行力,企業也才能生存。
戶樞不蠹,流水不腐。陀螺不轉就會倒下,一個企業沒有執行力就會死亡。這就要求我們每個員工不僅要做好自己,而且要做好企業中的“我”,上下一心,首尾相接。
如果說,我們每個員工是執行力中的“點”,那么制度和流程就是連接每個點的向心力。我們企業的制度和流程本身就不夠完善,說句不好聽的話,我們企業之所以有現在的成就,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每個員工自發的靠精神境界去努力,而不是靠合理的流程,精確的控制來達到的。現在每天都在搞的ERP就是對現狀的一個大大的修正,就是要把企業中那些因制度體系不完善而浪費的資源轉化成企業的效益。
那么,怎樣建立合理科學的制度和流程呢?我以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建立完善科學的制度。制度制定時,要保持嚴謹的態度,周密的細節。我們企業的制度說來也很多,但是真正結合到每個員工工作的制度并不多。大部分都是粗線條的,而且政出多門,發行單位太多。海爾的經驗告訴我們,過程的控制尤其重要。企業的制度應該是對每個員工過程的控制,每個員工每時每刻應該干什么、干多少,做錯了應該怎么辦,都應該有明確的制度。
例如,現在我們每個人都在寫的崗位說明書和每個人都在畫的業務流程圖,就是為了從根本上制定一個精細化的,控制到每個人每個細節的制度規程,使我們每個員工的行為都有一個“度”。
二是制度一經確立,就要建立信用。制度制定后,不能朝令夕改,以便執行者能堅定的按照該方向執行下去。在2000多年前的秦國,商鞅變法就是從“徙木立信”開始的,當商鞅取得了秦孝公的信任和重用后,便制定了變法法令,猶恐老百姓不信新法,商鞅設計了一個“徙木立信”的小謀略:他將一根三丈長的木頭樹立在國都的南門外,通告百姓說,將此木移到南門的給十金。老百姓對這種舉手之勞即可獲得重賞的事,感到很奇怪,大家都在圍觀,并沒有人搬移此木。商鞅便又下令,有將此木移到北門的給五十金。有一個人將此木移到北門,商鞅果真給他五十金。這件事一傳十十傳百,贏得了老百姓對商鞅的信任,從而使得隨后下達的變法法令得以推行。而我們的制度往往缺乏一貫性,既使建立了好的制度,也經常半途而廢。
三矗建立最科學的業務流程鏈。在龐大的業務網絡中,找出幾條主要的鏈,根據鏈的實際情況,明晰鏈的每一個流程,把復雜的東西簡單化,把簡單的東西量化。從而把每一個流程鏈使用的資源降到最低,達到企業資源的最合理配置,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我們企業雖然已著手這個問題,但要真正建立科學的流程,還需要上下一心,每個人都參與,而不只是領導的事,軟件工程師的事。
拿我們現在使用的銷售結算局部網絡來說,就存在許多的弊病,雖然程序員時常打補丁,但很多地方還需要進一步完善。例如從結算程序到價格分析程序,很多方面還處于半自動化,如無法直接認定有效余額和賬存款的收款日期及到期日,至今還以最后和最長日確定;價格分析不能直接報出,而需要人工收集、分類、匯總加工。這些問題直接影響了票據的傳遞、價格的計算、分析的精確度和上報時間,更直接影響了我們對用戶的服務。因此,改進流程鏈,合理配置已經成為刻不容緩的事情。
既使有了好的制度流程,也需要“人”的執行。我們核心價值觀中的“以人為本”,不僅僅是一個代表企業文化的口號,也不僅僅是提高員工的福利待遇和工資薪酬那么簡單,更重要的是實現企業執行力陀螺中的一環。我們每個人常常在執行力方面存在許許多多的誤區:
一是價值觀沒有完全認同。在很多人的心里,企業價值觀還僅僅是停留在上崗考試的卷子上,停留在單位的標語墻上,而沒有從思想上行動上體現出來,“以人為本、用戶至上、質量興企、全面開放、不斷創新”的企業價值觀只有落實到我們的行為中,才能真正產生提高企業執行力所需的巨大凝聚力。
例如,“質量興企”之價值觀,是企業的生命,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大家都知道這個道理,但在實際工作中,還是不斷地出現處理品、協議品、非計劃品,而這些非正品正是影響太鋼形象的很大原因,試問,當最終用戶因為用了非正品而出現異議時,他只會說太鋼的產品不行,而不會說他用的是太鋼的次品。太鋼要真正走高質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精品之路,就必須從每個制造產品的人開始,從制造產品的每個細節開始。
二是敬業精神不夠。我們常常在工作中能夠比較認真地完成工作,但也只是能做到“好”而已,卻很難做到“最好”。關鍵是忽視細節,1%的細節可能導致100%的失敗。一個制度再怎么好,只要一個步驟的執行人粗心大意,大而化之,那結果將會是什么樣的呢?結果很可能就是這么一個細節將導致前面所有的執行效益為零,更不用說錯的人往往不只一個。
在我們實際工作中常常遇到這樣的事,一個合同代號訂錯了,在其后的流程程序里不管是發貨、結算、核算,還是統計、分析都要步步改正,可謂牽一發而動全局。一個人由于敬業精神不夠,忽視了細節,結果給以后的工作都帶來了困惑。
三是創新意識不強。我們常常把自己的工作局限在領導安排的范圍之內,很少去思想,更不用說去行動:這個工作能不能采用新的工作方法,節約時間,縮短過程;能不能換個角度去干,效益會更高。熟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開動腦筋,敢于創新,那么我們的企業效益一定會成倍增長。
四是協作精神淡漠。集中表現在愛找借口和推卸責任,絕不愿意多為別人做一點點事,“只掃自家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一旦出了問題就怪別人、怪環境、怪條件差,動不動就是“都是某某的錯”、“市場不好”、“機制不行”這些辯解的話。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幾乎每個人都存在這樣的傾向,老覺得是自己的對,別人的錯,不愿承擔責任。
五是競爭意識薄弱。不學習,不上進,不吸收新思想新理念,安于現狀,不知變革。我自己就是一個例子,是完全的被動型,上級讓學什么就學點什么,從沒有自己用心的學點技能,學點知識,沒有危機感。孰不知在今天這種信息時代,不努力就意味著淘汰。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動起來,積極改變自己,克服自己在執行力諸方面的種種誤區;如果我們建立和使用了優良可行的制度和流程,精簡了那些不必要的過程和環節,那么我們企業這個大陀螺就一定會旋轉起來,而且會旋轉的很快,提高企業的執行力才不是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