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拍手高歌 庶民勝利
胡適是我國文壇巨擘。蔡元培稱譽他“新知深沉”,“舊學邃密”。作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軍人物,胡適寫過許多白話詩,也寫過一些舊體詩詞,其中膾炙人口的一首是:
客子何思,凍雪層冰,北國名都。想烏衣藍帽,軒昂年少;指揮殺賊,萬眾歡呼。去獨夫“沙”,張民主幟,此意如今果不虛。論代價,有百年文字,多少頭顱。冰天十萬囚徒。一萬里飛來大赦書。本為自由來,今同他去;與民賊戰,畢竟誰輸?拍手高歌:新俄萬歲!狂笑君休笑老胡。從今后,似這般快事,后起誰歟?
這首《沁園春·新俄萬歲》,是歌頌俄國二月革命的。上闋寫于1917年3月21日,即革命發生后的第三天。當時,胡適正在美國留學?!逗m留學日記》中這樣寫道:
前日報記載俄京革命之第一日,有此一段:成群的學生很容易從他們的黑色制服和藍帽子被辨認出來。他們中還混有許多起義士兵的粗布衣裳;各色人等雜入其中。眼下他們消除了黨派之爭,為了一個更偉大的事業團結成一體。
《日記》中還寫道:俄國突起革命,市戰三日而功成。俄沙退位,遜于其弟密雪兒大公。大公亦謙讓不敢當也。吾意俄國或終成民主耳。此近來第一快事也。
20多天后,4月17日夜,胡適在《留學日記》中又記了一段:
吾前作《沁園春》詞記俄國大革命,僅成半闋。今讀報記俄國臨時政府大赦舊以革命暗殺受罪之囚犯。其自西伯利亞赦免者十萬人云。夫囚徒十萬志士于西伯利亞,此俄之所以不振,而羅曼諾夫皇朝之所以不倒也。而愛自由謀革命乃至十萬人之多,囚拘流徙。摧辱慘死而無悔。此革命之所以終成,而“新俄”之未來所以正未可量也。吾讀之有感,因續成前之詞而序為右。
56年前,我讀過胡適這首詞。激情蕩漾的文字曾經喚起了我對革命的向往?!罢摯鷥r,有百年文字,多少頭顱”,使我記起了俄國從普加喬夫到十二月黨人武裝起義那段可歌可泣的百年歷史:為了反對沙皇的暴政,多少革命者流血犧牲,多少工農和知識分子被流放到西伯利亞,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然而,暴政和鎮壓并沒有使俄國人民屈服,反而喚醒并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前仆后繼,進行著英勇的斗爭。1827年,普希金寫了《致西伯利亞囚徒》的著名詩篇,熱情地歌頌了那些英勇無畏的革命者:
在西伯利亞礦坑的底層,
愿你們保持崇高的榜樣。
你們悲慘的工作和崇高的理想,
決不會就那樣消亡。
……
沉重的枷鎖會被打碎,
自由會來到你們的身旁;
牢獄之門也會打開,
弟兄們會把利劍送到你們手上。
這首詩被人帶到西伯利亞,在當地流放的十二月黨人詩人奧多耶夫斯基寫了一首詩回答普希金,其中一句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普希金和十二月黨人的愿望終于實現了:燎原大火燒毀了沙皇的寶座,“一萬里飛來大赦書”,“冰天十萬囚徒”得到解放。激情奔放的胡適因此“拍手高歌:新俄萬歲”!
俄國二月革命推翻沙皇政權之后,誕生了一個資產階級政權。當時,各派政治力量繼續較量,彼消此漲,局勢未定,所以胡適詞中有“后起誰歟”之句。果然,幾個月后,無產階級十月革命成功了。為此,李大釗熱情高呼:《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克的勝利》。他在文章中寫道:
歷史是人間普遍心理表現的記錄。一件事的征兆,和世界全局的征兆有關聯。1789年法蘭西的革命,不是法蘭西人心變動的表征,實是全世界人類普遍心理變動的顯兆。1917年俄國的革命,不獨是俄羅斯人心變動的顯兆,實是20世紀全世界人類普遍心理變動的顯兆。俄國的革命,不過是使天下驚秋的一片桐葉罷了。
事實也如李大釗所料想的那樣:繼十月革命之后,中國革命勝利了,許多國家的革命勝利了。74年后,蘇聯和東歐集團國家解體,這些國家又在恢復、繼承和發展俄國二月革命的事業,走向新的時代。歷史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是不斷向前發展的。見微知著,“一葉驚秋”?!皬慕窈?,似這般快事,后起誰歟?”在這一點上,胡適和李大釗都有著驚人的預見性!
兩闋《沁》詞同工異曲
讀胡適的這首《沁園春·新俄萬歲》,很容易使人想起另一首詞,那就是毛澤東的《沁園春·雪》: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在毛澤東作古以后,著名的旅美學者周策縱教授在給友人的一封信中,曾詳細研究和比較過毛澤東和胡適的這兩闋《沁園春》,發覺它們之間有異曲同工之妙:
兩首詞用同一詞牌《沁園春》,主題同為雪?!皟鲅颖?,北國名都”和“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從用詞到意境,多有暗合之處。毛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似由胡“烏衣藍帽,軒昂年少”脫胎而來,且同指革命者的服色。至于“無數英雄競折腰”,不正像“萬眾歡呼”“拍手高歌”嗎?胡句有“畢竟誰輸”,毛則有“欲與天公試比高”;而且毛的“惜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也還是胡的“畢竟誰輸”之意;從句法上,“惜秦皇漢武”似“去獨夫沙”,“看紅裝素裹”類“似這般快事”;而結尾三句更妙:一個是“從今后,似這般快事,后起誰歟”?一個說“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都是歷史的縱觀,今昔未來的對比,只是毛用肯定語氣,更見豪放的力量。
胡適《沁園春》成稿于1917年4月。這年底,胡適從美回國,受聘為北大教授。此詞最初發表在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上,后收入胡的《嘗試集》中。1918年7月,青年毛澤東來到北平,在北大圖書館當助理員;并且成為陳獨秀、胡適這些新文化運動領袖人物的熱心讀者。毛澤東后來對埃德加·斯諾說:“我特別喜歡胡適、陳獨秀的文章,他們代替了梁啟超和康有為做了我的崇拜人物。”在北大工作期間,毛澤東想已讀過胡適的這首詞,并受其感染,銘記在心。毛的《沁園春·雪》寫于1936年,發表于1945年。在毛澤東的詩詞中,對前人的佳作,常化而用之;在寫《雪》一詞的過程中,會不會從胡詞中得到啟發和靈感呢?
胡適論詞,特別強調的是詞的內容,即意境和情感。他認為:“單有音律而沒有意境與情感的詞,全沒有文學上的價值”,“重音律而不重內容,這種人不是詞人,只可叫‘詞匠’。”兩首《沁園春》,就氣魄而言,毛詞顯然高于胡詞,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柳亞子評《沁園春·雪》“為千古絕唱,雖東坡、幼安,猶膛乎其后”。然不論從音律遣詞,還是從情感和意境來說,胡詞亦不失為上乘,這是人們的共識。
胡適和毛澤東的《沁園春》,都是歌頌革命的:胡適歌頌的是資產階級革命;毛澤東歌頌的是無產階級革命。
寫到這里,我記起了韋君宜在《露沙的路》一書中寫的一段文字:
露沙想教學生一點詩。有一天,她選了毛主席的《長征》……她在堂上高唱起來:“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第二次又選了一首贊美當年俄國革命的詞:“客子何思,凍雪層冰……”但是當念到“新俄萬歲”的地方,她忽然不那么神氣昂然了。自己心里有點不安:
這首詩,是胡適之做的。胡適之這個人,在共產黨領導的地區,是頂臭的。把他的作品選了給學生講,不那么合適吧?自己是一時失于檢點。
下了課,她把這件事告訴老崔。老崔說:“其實一詩一詞都不錯??墒牵飨脑?,好就是好;胡適之的詞,好也是壞。咱們這些人,看作品不能只看作品本身哪?!?/p>
他說完了,輕輕嘆了口氣。
這是韋君宜敘述自己1938年在陜北綏德教書時的一件小事和當時人們的心態。當我讀著這一段文字時,也只能是“輕輕嘆了口氣”!
民主自由陳胡共識
正如韋君宜所說,在過去一段時期,胡適其人和他的詩,在大陸確實是“頂臭的”;特別是上世紀50年代的兩次“胡適大批判”,胡適從過去被稱為“當今孔子”和“圣人”,一下子變成為“奴才”、“走狗”和“最危險的思想敵人”,成了“不恥于人類的狗屎堆”。真是“譽滿天下,謗亦隨之”。
平心靜氣論胡適,他既不是什么“當今孔子”和“圣人”,也不是什么“走狗”和“敵人”,只不過是一個信奉和鼓吹“自由主義”的民主主義者(或曰“民主個人主義者”)而已。
什么是自由主義?胡適的解釋是:“自由主義的第一個意義是自由;第二個意義是民主;第三個意義是容忍;第四個意義是和平的漸進的改革。”“我提倡自由,我一直主張,在一個文明的國家里,人民必須享受思想的自由,信仰的自由,發表思想的自由———就是言論自由。”說他是“最危險的思想敵人”,主要是因為他在以上這些問題上,與無產階級提倡的在很多地方是相對立的。
胡適的一生,無論從學或議政,都是為了鼓吹和實踐其“自由民主”和“學術獨立”這一理念而奮斗。他從大陸到臺灣,曾扶植過許多學術團體,辦過很多刊物,累遭批判和厄運。例如,在上世紀20年代,胡適創辦《努力》,鼓吹“好人主義政府”,被北洋軍閥政府“止了壁”;之后,他辦《新月》,鼓吹“人權”,抨擊國民黨的“以黨治國,以黨建國,以黨專政”,又受到了圍剿;30年代,他的《獨立評論》揭露“華北自治”陰謀而被查禁;50年代在臺灣,他支持雷震的《自由中國》,針砭臺島時弊,鼓吹民主自由,再次受到圍剿,《自由中國》也因此查封。
胡適曾多次拒絕國民黨政府的高官引誘,和國民黨政府雖然也有過合作,但始終保持著一定距離。他參加過國民黨的“國大”,主要是為了實踐其“和平的漸進的改革”的理想;他曾多次“進諫”蔣介石,要蔣“廢除總裁制”、“實行多黨制”、“培植言論自由”,并下“罪己詔”等,被蔣一一拒絕。在一個封建專制主義如此漫長,傳統勢力如此根深蒂固,又如此缺乏現代意識的國度,要實現民主自由,談何容易!當胡適“自由民主”的理想一一遭受碰壁和破滅后,他只能以流落異鄉、晚景凄涼而告終。
列寧曾經這樣說過:“歷史喜歡作弄人,喜歡同人們開玩笑。本來要到這個房間,結果卻走進了另一個房間?!弊鳛闀r代的啟蒙者,胡適和陳獨秀在“五四”運動中,曾一同高舉過“德先生”和“賽先生”的旗幟;之后,兩人又分道揚鑣:一個鼓吹資產階級民主;一個信仰共產主義。這一段期間,兩人在個人信仰上又都有過反復和游離。例如,1926年6月,胡適去蘇聯參觀后,曾表示“對于蘇俄之大規模的政治試驗,不能不表示佩服”,“列寧一般人,都是很有學問經驗的人”;“蘇俄的制度是否有普遍系性?我的答案是,什么制度都有普遍性,都沒有普遍性。我們如果肯‘干’,什么制度都可以行?!?934年9月,胡適在《寫在孔子誕辰紀念之后》一文中,還歌頌過“那些為民十三以來的共產主義革命而死的無數青年———他們慷慨獻身去經營的目標比起東林諸君子的目標來,其偉大真不可比例了”。1940年11月28日,陳獨秀在歷經坎坷和反思之后,寫了《我的根本意見》一文,明確指出:
民主主義是人類發生政治組織以至于政治消滅之間,各時代[希臘、羅馬、近代以至將來]多數階級的人民,反抗少數特權之旗幟。“無產階級民主”不是一個空洞名詞,其具體內容又和資產階級民主同樣要求一切公民都有集會、結社、言論、出版、罷工之自由。沒有這些,議會和蘇維埃同樣一錢不值。
……
在十月后的蘇聯,明明是獨裁制產生了斯大林,而不是有了斯大林才產生獨裁制。
這樣,在如何認識民主這個問題上,陳獨秀和胡適兩人晚年又回歸“五四”,取得了共識。
56年前,筆者聽過胡適的一次學術講演,那是1948年10月在武漢大學念書的時候。記得那次,胡適作為武大校長周鯁生的朋友,應邀來到珞珈山講學。他戴著一副黑邊眼鏡,身著淺灰色派力司長衫,在學校大禮堂里,面對莘莘學子侃侃而談;講演的題目是《東西方文化》,有著強烈的政治傾向。為此,筆者曾寫過一篇通訊———《胡適博士在武大》,發表在湖南的一個報紙上。這個報紙的所有檔案資料在“文革”中蕩然無存。我的原稿也在“文革”中銷毀,詳細內容已經淡忘,只記得那篇文章對胡適總的評價是:學術上肯定,政治上則是否定的。
54年后,在廣西柳州一位朋友的家里,重讀和談論《沁園春·新俄萬歲》這首詞,我對胡適又有了許多新的認識和感悟:
作為一個學者和新文化運動的拓荒者,胡適研究的范圍很廣,涉及哲學、政治、歷史、文學、考據,以及宗教等諸多領域。他有很多獨到的見解。比如,早在20世紀20年代,胡適就著力地強調過“實事求是”的這一觀點。他提出過:“一切學術和理想都必須用實行來試驗過;試驗是真理的唯一試金石?!边@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同樣一個意思。他的“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的治學方法,至今仍為許多學術工作者所遵循。他的“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人生格言,閃耀著思想的光輝,鼓舞著人們為崇高理想不懈奮斗。除此之外,我還贊賞這樣一個觀點:“他[胡適]的真正價值還是在他畢生掛懷、一貫堅持的中國的民主、法治、憲政上。他獨特的貢獻是中國文化傳統中很少的寬容精神?!?/p>
胡適至今仍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對他的真正認識還需要時間??梢韵嘈牛S著歲月的推移,他的思想將越顯露其光輝,他的業績將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承認。正如胡適暮年喜愛吟頌顧炎武的詩句那樣:
遠路不須愁日暮,老年終至望河清。
(責任編輯趙友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