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向,是指對人行為的引導。
能引導人行為的,有虛實兩種。虛的,是理論的、輿論的引導。這一點,一向很受重視。要求輿論一律,思想一致、意志統一,不要有雜音,不要有噪音,哪里出現一點問題,就臨淵履薄,抓得很緊很緊。實的呢,就是利益的導向、物質的導向、實證的導向,這方面不能說沒注意,但比之對虛導的重視,就遠遠不如了。然而,在我看,對人們行為的影響,實導遠過于虛導。
比如說,圖書出版是采用書號辦法管理的,為的是防止沒有出版權的單位或個人亂出書。這辦法已經沿用了幾十年。每年有關部門都要核定各出版社書號的數量。有一個號,可以出一本書。書號管理,有關部門也曾三令五申:不要見利忘義,不準買賣書號,不準一號多書,不準以書代刊……為此,各種指令的、收費的學習、培訓也搞了不少。虛導的力度不可謂不大。
但是,為什么買賣書號依然屢禁不絕呢?那就是因為在虛導之外,還有一個力度更大的導向存在。這是實打實可以量化的導向。出版圖書有利可圖———有的為了賺錢,有的為了出名(個人的或單位的),有的為了評職稱,有的為了課題交差,當然,還有的為了某種紀念。為了種種利益要出書的人,因為沒有書號,利益就不能兌現,只好同有書號的出版社打商量。于是原本不具價值的書號,因為需求的旺盛就成了可居的奇貨。一家出版社,假若有三百個書號,拿出一半來賣,每個收取一兩萬(名目可以叫合作出版或管理費或其他什么),賺他一二百萬不費吹灰之力。試想,那是怎樣的誘惑,怎樣的導向!于是,為了這掂得出斤兩的實導,許多出版社競相把費盡千辛萬苦培訓過的那些道理丟到了九霄云外,循著利益的導向前進了。
學術刊物,評定“核心期刊”,本來是為了提高這些刊物的影響力,提升刊物的品格,形成優質期刊,發揮正確導向。可是一旦評定,刊物就面臨著另一種更實際的導向。碩士、博士的學業,專業職稱的評定,崗位任務的完成,都要有論文發表,而刊物版面也就成了他們競買的“商品”。有錢,文章質量可以降低門檻;沒錢,對不起,敬請另投。于是,“品格”也罷,“優質”也罷,往往成了紙上的空文,虛導的功效被實導沖銷。
同樣,如果只有少數貪官受到查處,而多數逍遙法外;如果權力濫用的風險很低而收益頗豐;如果弄虛作假能博得步步高升,那么,無論發表多少篇論述清正廉明、要說實話、要辦實事的文章、講話,都是很難改變人們觀感,力挽官場頹風的。
一言興邦,一言喪邦,雖然古有明訓,但我始終懷疑這“言”的力量是被有意無意夸大了。加大了“言”責,也便有意無意縮小了“行”的責任。而天下的事,大抵是做壞的多。做得好,要說壞它也很難。在講導向的時候,不要把力氣都放在了虛的上頭,而要注重實導。如果不注重實的改進,單是說得好,其效用有限,還可能掩蓋或涂抹了實情,助長不良風氣的孳生。“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夫子說這句話時,也是很有些感慨的吧。詩曰:
無言桃李下成蹊,烏雀惱人恰恰啼。
多種梧桐能引鳳,遍栽荊棘鳥難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