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的生態危機

2005-04-29 00:00:00應克復
炎黃春秋 2005年7期

貧水大國

我國的淡水資源按人均占有量在全世界排109位。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約為2200立方米,被聯合國列為13個貧水國之一。而且,水資源分布極不平衡,大部分集中在長江流域和長江以南地區。有16個省市自治區人均淡水資源量低于嚴重缺水線,寧夏、河北等6省市自治區低于500立方米。因此,許多地區的人均年占有量比全國平均值低得多。

全國實際可能利用的水資源量為8000億至9000億立方米,目前估算用水總量為7000億至8000億立方米,即已接近可利用水量的上限。

全國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100多座城市嚴重缺水,日缺水1600萬噸。我國尚有3.6億農村人口喝不上符合衛生標準的水。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2000億元。全國每年因缺水少產糧食700—800億公斤。

據2003年國家環保總局統計,全國污水廢水排放量為460億噸,其中工業廢水占46.2%(水利部提供的數據是,污水廢水排放總量680億立方米,工業廢水占2/3),超過環境容量的80%以上。七大江河水系,40.9%是“喪失水功能”的劣五類水質;75%的湖泊出現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三湖”水質均為劣五類,不可農業用,不可工業用,更不可作飲用水源。

黃河不再咆哮

中華母親河黃河,水資源已十分貧乏,河道萎縮,斷流加劇。1972年4月,黃河在山東境內第一次出現斷流,這是黃河漫長歷史上的第一次。1990年到1998年,黃河年年斷流。1997年斷流更是多達7次,計226天,斷流河段達700多公里,300多天無水入海。僅給山東一省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達135億元。專家指出,如不采取及時而有力的措施,黃河就會變成一條奇怪的內陸河,既不注入大海,也不注入湖泊。

在水資源短缺的情況下,為了生產和生活只能從地下采水,致使華北地區的地下水超采,水位正在大幅度下降,并使地面下沉,海水倒灌,前景嚴峻。

黃河源區在干涸

巴顏喀拉山是黃河、長江發源的象征。黃河源區第一縣的瑪多是三江源的核心區:長江總水量的25%、黃河總水量的49%、瀾滄江總水量的15%都出自三江源地區。瑪多境內擁有大小湖泊4077個,黃河在其境內綿延200多公里,有著“千湖之縣”、“中華水塔”的稱譽。現在的瑪多只剩1000多個湖泊,面積大于0.06平方公里的湖泊僅261個,也就是說,90%以上的湖泊已經干涸。上世紀90年代與80年代相比,長江、黃河、瀾滄江的年平均流量分別減少了24%、27%和13%。位于黃河上游的龍羊峽水庫其發電量僅達設計量的一半。

扎陵湖和鄂陵湖是黃河源地區最大的一對“姊妹湖”,兩湖間有20多公里黃河水道相連。由于上游扎陵湖水位下降,自1999年6月起兩湖間曾出現5次斷流。鄂陵湖往下120公里河段的所有支流早已全部干涸。黃河源頭將下移至120公里外的熱曲河。80年代熱曲河水深及胸腹,21世紀初僅及膝蓋了,照此速度發展,20年后的熱曲河極有可能干涸。

20世紀80年代瑪多地區一年有300多個雨雪天,每星期都下雨。由于過渡放牧,牛羊如蝗蟲般地撲向草場,使草場迅速退化、沙化,空氣濕度越來越低,云層越來越薄,降雨只集中在某幾天,之后便是曠日持久的晴天烈日。降水量急劇下降,蒸發量卻與日俱增,達到降水量的17倍。湖泊被蒸發了;加之全球性的氣候變暖,連千年的雪山也被“蒸發”了,再也看不到連綿的雪峰。

現在的瑪多,沒有水,沒有草,草場退化、沙化,沙塵暴頻繁,牛羊數幾年間銳減。這個80年代初的全國首富縣,現在成了青海省的重點扶助縣。數千名無家可歸的生態難民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家園。

長江在掙扎

與憔悴枯槁的黃河相比,長江則變得喜怒無常,放蕩不羈。繼1996年特大洪水之后,1998年長江又一次發生特大洪水,這是建國以來長江洪水災害造成損失最大的一次。嚴重的水土流失使長江流域塘堰的總庫容被泥沙淤積了一半以上,中小水庫淤積了庫容的1/4-1/6。長江干流河道的不斷淤積,造成荊江河段的懸河。每到汛期,滾滾洪水全靠大壩挾持,洪水水位高出兩岸達數米到十幾米。

長江流域另一個突出問題是水體污染嚴重。2001年廢水污水排放總量為220億噸,使得干流沿線形成600公里的污染帶,60%的水體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環保部門對381個斷面水質評價結果顯示,只有53%斷面達到三類以上水質,其中南京、上海、武漢、重慶,攀枝花等5城市江段近岸水域污染尤為突出,沿江城市500多個主要取水口不同程度受到污染。由于水質惡化,上海等26座城市已成為“水質型缺水”城市。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局長孫繼昌憂心忡忡地說:“太湖流域不缺水,缺的是好水,多的是污水!”“江南水鄉沒水喝”已較為普遍。

專家指出,長江面臨六大危機,如森林覆蓋率嚴重下降,泥沙含量急劇增加,水質嚴重惡化,物種生存受到威脅等,如不再加以保護,“10年內長江就可能變成第二條黃河”。

污染最為嚴重的還不是長江。2001年我國七大水系污染由重到輕的順序是:海河、遼河、淮河、黃河、松花江、長江和珠江。淮河已成了全流域污染的臟河、臭河。“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質變壞,80年代魚蝦絕代,90年代身心受害。”這首民謠唱出了淮河兒女心中的隱痛。

五大湖重病纏身

我國的五大湖——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也是重病纏身。重病之一是湖面湖容急劇萎縮。由于大規模圍湖造田與水土流失,洞庭湖由建國初期的4350平方公里縮小至2840平方公里,鄱陽湖由5100平方公里縮小至3900平方公里。又由于流失的泥沙淤積湖底,使湖底淤高,湖容量大減。僅洞庭湖其面積和湖容都減少了50%以上。湖面萎縮與湖底增高大大降低了蓄水與泄洪的功能,致使1998年爆發特大洪災,江西境內870多座圩堤潰決,159萬人被洪水圍困,無家可歸。“人斷水出路,水斷人生路”,這是洪災給人們的教訓。大災后人們不得不退田還湖,還其湖泊的歷史原貌。

重病之二是水質嚴重污染。由于接納過量的氮、磷等營養物質,導致水質富營養化。巢湖接納的廢水量為五大淡水湖之首。西半湖已呈重度富營養狀態,嚴重地污染了該地區的合肥等市的飲用水。2003年巢湖的水體已超過三類水質標準,嚴重富營養化導致藍藻大爆發,堵塞水廠取水口,供水不足使工廠停產半停產,出現了湖邊居民無水喝的尷尬。20世紀70年代,我國34個重點湖泊中富營養化僅占5%,到90年代,中國東部湖泊全部處于富營養化狀態。2002年8個大型淡水湖泊水庫有6個處于富營養狀態。湖泊水質的急劇惡化,自然是由于人口劇增、大量工業廢水、城鎮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農業生產中農藥、化肥流失等因素所致。

海洋的呼救

稱為“海上赤魔”的赤潮對沿海居民構成另一種威脅。

近年來,我國海域赤潮發生頻率提高,面積不斷擴大。據《中國海洋環境質量公報》披露:2000年,全國海域共發現赤潮28次,面積1萬平方公里;2002年79次,面積1萬余平方公里;2003年激增至119次,面積1.45萬平方公里,直接經濟損失4281萬元。

東海為我國赤潮高發區。上世紀90年代前,東海區每年發生赤潮20起左右,近年來年均發生40起左右。2003年發生70多起,創歷史新高。

浙江舟山海區更是觸目驚心。2000年發生了10次,面積2000至3000平方公里。2003年發生了46次,面積達7000平方公里。就毒性來說,2002年之前沒有出現有毒赤潮,2002年開始出現有毒赤潮。現在,浙江省近岸海域基本無一類海水,四類、劣四類水質占整個近岸海域面積的81%,污染程度居沿海省市第二位。

赤潮是向人類的一種警告。赤潮頻仍表明陸上及海上入海排污在逐年增加。海上污染80%來自陸地。以東海為例,2003年人們向東海傾倒了4245萬立方米的疏浚物。其中,上海海區的傾倒量占55%以上。這些未加任何處理的疏浚物,含有大量的銅、鉛、鋅、砷、鎘、鉻和油類等,使長江口一帶海域無機氮和無機磷全部超標。

渤海在“死海”邊緣上徘徊

經國家海洋局檢測,渤海的環境污染已經到了臨界點。水體中的無機鹽、活性磷酸鹽、銅、氮、鋅、石油等全部超標。海底泥中,重金屬竟超過國家標準的2000倍。渤海產卵場污染面積達到100%。專家警告,如果再不采取果斷措施遏制污染,渤海在10年內將變成“死海”。那時,即便不向渤海排入一滴污水,單靠其與外界水體交換恢復清潔,至少也需要200年。至于積沉在海底的污染物,將存在更長的時間。

1980年以來,渤海赤潮頻發(已達300余次),周期越來越短,面積越來越大,持續時間最長的達72天,而且已從無毒赤潮向有毒赤潮轉化。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和養殖污水向渤海的過量排放,導致海水越來越富營養化和赤潮災害的加劇。

渤海的海產資源瀕臨枯竭。享有“魚倉”美譽的渤海近年來幾乎已無魚可捕。一些漁民每次出海辛苦20多小時,捕撈上來的常常是幾十斤“皮蝦”。20年間,對蝦產量銳減九成。比目魚、黃花魚、鱸魚、魷魚和蛤蜊等水產品群帶已經消失。消失的原因是狂捕濫撈。1960年,沿海省市機動漁船總數為550艘,1970年增加到3500艘,到2001年驟增至9萬余艘。一些漁民甚至使用立體狀地毯式的拉網,上自水面,下至海底的水生物無一漏網,就連剛剛出生的“子孫魚”也難逃厄運。水生物失去了生存繁殖的空間,渤海幾乎成為“空海”。

耕地告急

我國耕地面積僅占世界的7%。國土資源部顯示,2003年我國耕地面積為18.5億畝,比7年前的1996年減少了1億畝,年平均減少1429萬畝。現人均占有耕地僅1.43畝,為世界人均水平的32%。2003年,全國31個省市區中,人均耕地低于0.8畝警戒線的已有6個。預測表明,到2030年,我國人均耕地占有量將減少1/4。

耕地面積很有限,多數耕地質量又較差。現有耕地質量較好的一等耕地面積僅占耕地總面積的41.33%;質量中等的耕地面積約占34.55%;質量差的耕地面積約占20.47%;不宜繼續耕種的耕地約占3.65%。可見,中等以下的耕地面積共占耕地總面積的58.67%。此外,全國耕地分布在山地、丘陵、高原地區占69.27%,水資源占全國總量的80%以上的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僅占全國耕地的38%,水資源不足全國的20%的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區,卻占全國耕地的62%。可見,我國60%以上的耕地無水源保障。

耕地的水土流失嚴重。我國水土流失面積達356萬平方公里(2002年),占國土面積的37%。同時,每年還新增1萬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積。另外,土地污染日益嚴重。專家指出,我國過量使用化肥和農藥已到極限。占世界7%的耕地面積卻使用了占世界近30%的氮肥。化肥、農藥被農作物吸收僅30%,70%散發于大氣、滲入到土壤與江河湖泊與地下的水體之中,使耕地土質逐年下降,并對至少13個省份的居民及水生物造成生存與健康威脅。

耕地的浪費也令人痛心。90年代以來,全國城鎮普遍、大面積地圈地運動使大片優質農田變為建設用地,各種名目的開發區有40%是開而不發,造成大量土地閑置。人口的膨脹與城市化使城市用地成培增加。1986年至1996年間全國31個特大城市占地規模由3270平方公里擴大到4910平方公里,增長了50.2%。

土地荒漠化、沙化令人憂

我國國土大面積荒漠化日趨嚴重。我國現有荒漠化土地267.4萬多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27.9%,而且每年仍在增加1萬多平方公里。我國18個省區的471個縣、近4億人口的耕地和家園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脅。

我國西北濕地(包括新疆全境、青海、甘肅、寧夏的大部分和陜西西北部)在中國濕地中占有較大比重,而且多分布在江河源區、綠洲、河灘和內陸湖濱等生態敏感地帶。由于過度種植、放牧等因素,現正在迅速退化。主要表現為,河流斷流,湖泊萎縮,濕地面積減少;濕地水質咸化;旱化濕地向沙漠發展。新疆瑪納斯湖周圍曾是富庶之地,隨著石河子大規模開墾,湖泊水量銳減,現已消亡,周圍地區的經濟也隨之衰敗。內蒙古的居延海干涸后,享有盛名的居延綠洲隨之消逝,不僅水生動植物死亡,湖畔80萬畝胡楊林也慘遭厄運。20世紀50年代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大面積開發,在塔里木河上游大量截水導致羅布泊干涸。我國最大的內陸咸水湖青海湖正在重復著羅布泊的命運。青海湖水位逐年下降,湖面不斷縮小,附近的沙漠面積,年均以10.12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長,尤其是湖西岸沙丘是近10多年才形成的風沙堆積,并成為該區域沙漠化最快地區。

我國沙漠和沙化總面積已達174.3平方公里,每年還在以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一年等于損失一個大縣的面積。沙區治理速度遠遠趕不上沙化的速度,“生態難民”有增無減。令人憂慮的是南疆兩大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和庫木塔格沙漠已多處“握手”相連。一旦兩大沙漠全面合攏,若羌縣(綠洲)的5萬多群眾將受到生存的威脅。

沙塵暴肆瘧

頻繁而日趨加劇的沙塵暴已成為我國北方嚴重的自然災害。

建國至2001年的52年間,共發生沙塵暴88次,平均每年1.7次,尤以1952年在甘肅、1979年在新疆、1983年在西北五省區、1986年在新疆發生的強沙塵暴為甚,特別是1993年5月5日發生自西北、掠及北方72個縣110萬平方公里地域特強沙暴,其強度、范圍、災損都是兩千多年歷史記載中所沒有的。進入2000年后,沙塵暴急劇增加,當年,強和特強的沙塵暴就達9次,為近50年之最;2001年出現12次沙塵天氣,其中沙塵暴6次;2002年入春后仍是沙塵天氣不止,3月19日至21日發生連續幾天橫掃大半個中國、遠及日、韓的特強沙塵天氣。這表明,沙塵暴的發生頻數與趨勢都在直線上升。

我國沙塵暴可分四大源區:一是甘肅河西走廊及內蒙古阿拉善盟,二是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周邊地區,三是內蒙古陰山北坡及渾善達克沙地毗鄰地區,四是蒙陜寧長城沿線。人類的過墾過牧,濫樵濫采,使這些地區濕地干涸,水源減少,土地荒漠化與沙化,是沙塵暴猖獗的根本原因。中國目前受沙塵暴襲擊和污染的省會城市已達20多個。北京2000年出現22次沙塵天氣,2001年10余次,2002年入春后又發生數次沙塵天氣。人們憂慮,北京是否會成為“龐貝城”?

城市中彌漫著污染的空氣

2004年9月“中國城市論壇北京峰會”上,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院長俞孔堅將“神舟”五號宇宙飛船上拍回來的照片展示在大家面前,說:“我們北邊的俄羅斯是綠色的,南邊的東南亞是綠色的,只有我們的國土是枯黃一片。我希望這張祖國母親的影像,能喚起一個期待復興的民族的憂患意識!”

我國600多座城市中,大氣環境質量符合國家一級標準的城市不到1%。2003年對340個城市的監測中,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的城市有142個,占41.7%;達到三級標準的城市108個,占31.8%;劣于三級標準的城市有91個,占26.5%。也就是說,空氣質量屬于三級與劣于三級的城市占58.3%。在340個城市中,有64個城市位于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區。

全球污染最嚴重的10個城市中,我國占一半。在這些城市中,顆粒物和二氧化硫濃度已經超過世界衛生組織及國家標準的2——5倍。

聯合國開發署2002年報告稱,我國每年空氣污染導致1500萬人患支氣管病,2.3萬人患呼吸道疾病,1.3萬人死于心臟病。

我國1/3的國土被酸雨侵害,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和四川盆地,波及面積達100多萬平方公里。2003年,在監測的487個市、縣中,出現酸雨(PH≤5.6)的城市有265個,占54.4%。未出現酸雨的城市的比例下降,酸雨頻率超過40%的城市比例上升了7.2個百分點。表明全國酸雨污染呈加重趨勢。

能源需求面臨著嚴峻挑戰

改革開放20多年,工業化進程突飛猛進,但走的是傳統的工業化道路,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之路,“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壞、后保護”之路,資源的損耗和環境的破壞十分嚴重。

從1990年到2001年,中國石油消耗量增長100%,天然氣增長92%,鋼增長143%,銅增長189%,鉛增長380%,鋅增長11%,十種有色金屬增長276%。這樣的消耗速度迅速地耗盡了國內資源。中國人口眾多,占世界21%,地大而物不博,石油儲量僅占世界1.8%,天然氣占0.7%,鐵礦石不足9%,銅礦不足5%,鋁土礦不足2%。這些有限的資源難以支撐起今后的經濟發展。

以能源而言,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健超指出,按目前經濟高增長、能源高消耗的情景設計,在未來20年中我國能源需求面臨巨大缺口。他以以下一組數字形象地來說明這個缺口:要增加26座兗州煤礦,6個大慶油田,8個天然氣西氣東輸工程,4.3個左右的三峽水電站的裝機容量,20個大亞灣核電站和400個大型火電站,還要用20年的時間建起美國用50年時間增容起來的電網容量。到2020年我國的能源需求將達到31億噸標準煤,居世界第二,占當年全球的13.2%。目前我國能源消耗強度仍較高,約為世界經合組織國家均值的4.6倍。

能源與資源的不足將嚴重制約我國經濟增長,今后的經濟增長將會愈來愈依賴國外資源的進口。到2010年,我國的石油對外依存度將達到57%,鐵礦石將達到57%,銅將達到7%,鋁將達到80%。

中國各類資源人均占有量不同程度低于世界人均水平,但卻是世界上資源消耗與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國家之一。是世界上耗水量的第一大國(占世界用水總量的15.4%),能源消耗居世界第二位,污水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相當于美國的3倍),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不久可能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

10余年來,我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年增長率在7%——9%之間),不少人為此而沾沾自喜。孰不知,我國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是以犧牲環境、破壞生態為代價的。如果從國民生產總值中扣除因破壞環境與生態所造成的損失的價值(在這些損失中有的在以后的修復與補償中即使投入很巨大的物力與人力也是難以復原的),那么,高速經濟增長實際上是怎樣的一種結果呢?以下的一些數字回答了這個問題。1990年環境污染損失的經濟價值為367億元左右,約占當年GNP的2.1%;1992年環境污染損失為1096.5億元,占當年GNP的4.5%;1993年的污染損失為1085.1億元,占當年GNP的3.16%。據1997年世界銀行統計,中國每年僅空氣與水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540億美元,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6%。如果將所有污染對經濟所造成的損失匯總起來,每年污染所造成的損失是GDP的7%左右。這一數字,正好接近這些年經濟增長所創造的價值(《望》2004年40期)。也就是說,我們千方百計所創造的經濟增長奇跡實際上被污染所造成的損失無情地抵消了。

環境污染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

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以及食品污染,對人類健康的威脅日見嚴重。

癌癥的發病率愈來愈高,過去的年代它是一種老年性疾病,現在患者年輕化了,十幾歲、二十幾歲患此病者已不少見。過去多見于城市,現在農村也普及起來了。四川沱江流域的簡陽市簡城鎮民旺村,上世紀70年代是遠近聞名的“長壽村”,如今,卻成了遠近聞名的“癌癥村”了。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原副院長王建璋教授指出:“人類的癌癥大約80%——90%都是由環境引起的。”致力于惡性腫瘤技術攻關的專家都感到,不斷發展的醫療技術對于癌癥的高發仍無力回天,問題還是要從改變人們的生存環境尋找出路。

2002年SARS(非典)襲擊我國,26省市區發現此病及疑似此病患者計5000多例,以北京等大中城市為甚。SARS病毒的兇猛我們已領教過了。變異的環境會產生變異的物質,變異的物質孕育出了人類的新天敵。專家們認為,由于大自然生態平衡的破壞,一些微生物在外界環境改變的條件下,不得不通過基因變異,原來不致病的微生物成了致病的毒性基因,原來只在動物中存在的病毒成了能在人群中傳播的病毒,SARS這種新的冠狀病毒,以前從未在人體中發現過,但在許多動物身上是早已存在的。對野生動物的濫捕濫殺以及環境的污染也是SARS快速蔓延的重要因素。

由于環境的毒化,人體血液中正常的白血球數已由20世紀70年代的7000——8000降到80年代的5000左右,20世紀末降至4000左右。男性精子數正在急劇減少,1940年,男子平均每毫升精液中有精子1.13億個,1990年下降到7700萬個。20世紀70年代出生的男子的精液數量平均比50年代出生的減少25%,年遞減2%。照此下去,70年后,人類將喪失生育能力。

上述多方面豐富翔實的資料說明:

我國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是嚴重的,是全方位的,無論是江河、湖泊、海洋的水體,還是大氣、土壤,已遭到并且還在進一步地遭到污染與破壞,我們賴以生存所必須的水、空氣、土地等自然資源已十分有限。

環境與生態狀況的惡化已經可以用“危機”的概念來加以表述了。本文目的旨在喚起全民族的危機意識,把抗御生存危機作為全民族的緊要任務。

(作者系江蘇省社科院研究員)

(責任編輯吳思)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午夜少妇精品视频小电影| 一级一级一片免费| 在线无码私拍| 欧美精品在线看| 美女被操91视频| 少妇露出福利视频| 亚洲三级电影在线播放| 99视频只有精品|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四房播| 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乱人伦AV在线A| 日韩毛片在线视频| 女人18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 亚洲女同欧美在线| 中文字幕免费播放| 欧美日韩在线第一页| www.国产福利| 99九九成人免费视频精品| 欧美在线一二区| 永久免费精品视频| 91九色国产porny| 91网址在线播放| 3344在线观看无码|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三级| 国产激情国语对白普通话|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色天使| 欧美日韩北条麻妃一区二区| 亚洲天堂在线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美女网站| 亚洲欧洲国产成人综合不卡| www亚洲精品| 丰满人妻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制服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日韩国产另类|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网| 综合色在线| 国内精品久久人妻无码大片高| 欧美在线精品怡红院| 亚洲天堂高清| 最新无码专区超级碰碰碰| 青草国产在线视频| 欧美成人在线免费| 国内嫩模私拍精品视频| 日韩久久精品无码aV| 亚洲成人黄色网址| 中文字幕资源站| 91在线视频福利| 幺女国产一级毛片| 亚洲日本中文综合在线| 99ri国产在线| 国产免费羞羞视频| 97超爽成人免费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软件 |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二区| 亚洲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97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不卡| 亚洲AⅤ永久无码精品毛片| 亚洲午夜久久久精品电影院| 国产第一页亚洲| 欧美人人干|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av| 久久视精品| 亚洲精品老司机| 99色亚洲国产精品11p| 热99精品视频| 丰满少妇αⅴ无码区| 91福利免费| 欧美日韩亚洲综合在线观看 | 人妻中文久热无码丝袜| 99热这里只有免费国产精品| 四虎精品免费久久| 91福利国产成人精品导航| 国内a级毛片| 国产午夜福利亚洲第一| 婷婷色一二三区波多野衣| 国产亚洲精品va在线| 国产精品无码制服丝袜|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7777| 看国产毛片| 在线看AV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