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盧溝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的烈士館里,按時間順序記載著:1939年7月22日,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三支隊司令員馬耀南在桓臺牛旺莊戰斗中犧牲。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日寇南攻上海,北入山東,中華民族面臨危亡之秋。以長山中學校長馬耀南為首的進步師生,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舉行了黑鐵山起義,組建了魯北地區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裝。這支人民的軍隊,在戰斗中成長,由百十人的中學師生,迅速發展到有工農商學兵各界人士參加的五千人的隊伍,并正式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三支隊。馬耀南被任命為司令員,霍士廉為政治委員。
一、赤誠愛國探索光明
馬耀南出生于山東省長山縣(今鄒平)的一個農民兼手工業的家庭。父親為私塾教師,母親也知書達理。他自幼就受到家庭中關于忠孝節義的傳統教育。少年時代,目睹德國入侵山東,占領青島,在山東土地上筑路開礦,為所欲為。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中國當局屈從帝國主義擺布,同意日本取代德國在山東的權利,年僅17歲的馬耀南義憤填膺。他在日記中寫下了“我們要把帝國主義趕出去,我們要做真正的中國人”的豪情壯志。他進入山東省立濟南第一中學后,積極參加愛國反帝活動。他同進步同學組織了“反日會”和反對日本侵略的游行,并組織同學到商埠宣傳抵制日貨和查封日貨。在省立一中期間,他還參加了山東早期的共產黨人鄧恩銘、王藎美組織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活動,接受到一些共產主義的啟蒙教育。馬耀南后來考入天津北洋大學讀機械工程專業。在大學里,他是一位思想活躍、社會活動能力強的學生。他很快成為大學學生會負責人,并成為天津市學生聯合會的負責人之一。為此,他有機會結識了天津市政府負責社團工作的中共地下黨員張友漁。交往之中,張友漁著意從思想上給馬耀南一些進步指引。當時國民黨實行“聯俄、聯共、扶助工農”的三大政策,中國革命軍正在南方順利進行北伐。馬耀南滿懷革命激情參加了國民黨,并很快成為天津市黨部的領導成員。由于蔣介石1927年發動“四一二”政變,屠殺共產黨人,使北伐受挫,革命夭折。馬耀南參加國民黨的初衷受到致命的打擊,對國民黨的倒行逆施到了忍無可忍的境地。在他1930年出席國民黨的三大期間,又目睹親歷了國民黨內賄賂拉票的腐敗行徑。他當機立斷,宣布退出國民黨。他回到天津,積極參加倒蔣活動。蔣介石便宣布馬耀南“親共反蔣”并通令緝捕。馬耀南為逃避通緝,先是跑到河北永清縣中學教書,嗣后,又被聘到南通大學任教。1933年,他受家鄉長山縣各界聯名邀請,回到故鄉出任長山中學校長。他立志為國家培育有用人才,走教育救國之路。在他出任長山中學校長后,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辦學方針。他把掛了多少年的那塊“學校重地、閑人免進”的牌子摘掉,一方面歡迎民眾到學校參觀,另方面還帶領學生走出校門,或掃街或修路,加強同民眾的聯系。
二、亂世尋航決心跟著共產黨
有兩件大事開闊了馬耀南的視野。一件是中國工農紅軍進行的震驚世界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他經過了解和研究,認為共產黨能夠經歷如此艱苦卓絕的磨難和有如此堅強的意志,是因為崇高的信念使然。他由衷欽佩,認為是一個大有希望的政黨。另一件是1936年西安事變中,共產黨以國家和民族利益為重,胸懷坦蕩,不計前嫌,勸張、楊二將軍釋放蔣介石,停止內戰,一致抗日。馬耀南由此認為,共產黨具有力挽狂瀾的謀略。在緊要關頭,具此高深的戰略眼光和本領,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所在。
1937年盧溝橋事變不久,北平和天津相繼失守,日寇從南北兩方進攻。馬耀南決心投筆從戎,抗日救國。他在當年8月15日的日記中寫道:“上海炮火異常兇猛,全國已入血戰狀態。自顧尚在此安逸消閑,能不愧死!自即日起,當特別振奮,求有所報命國家,獲取較大代價之犧牲,方不愧生世間。”正在此時,國民黨方面也擺出了一副抗日的面孔,想利用馬耀南在當地的影響,擴大國民黨的勢力范圍。于是,宣布恢復馬耀南的國民黨黨籍,聲稱同馬共同抗日。馬耀南當即表示:“國民黨要我,可我不要它!”
中共山東省委派往膠東開展工作的林一山同志來到了長山中學。林一山曾在長山中學任教。他此行是有意繞路長山同馬耀南建立聯系的。林一山見到馬耀南,兩人對時局進行了深談,看法完全一致。林一山還根據中共中央發布的關于時局的宣言和《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向馬耀南講述了全國抗日的途徑和前景。馬聽后感到十分振奮,并從中斷定林就是一位共產黨人。于是,馬耀南便執意要求林一山留在長山組織武裝共同抗日。林一山當即介紹馬加入了中華民族抗日先鋒隊,并答應盡快另派人到長山同馬合作。
中共山東省委派遣地下黨員姚仲明、紅軍干部廖容標和地下黨員趙明新三人先后到長山中學,并建立起以姚仲明為組長的黨小組。從此,在古老的長山城中,以長山中學為中心的抗日救亡活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三、籌劃抗日連挫特頑
姚仲明、廖容標和趙明新到達長山,馬耀南安排他們三人為長山中學的教員。馬耀南對姚仲明他們三人表示:“你們就放手干吧,國民黨縣黨部和縣政府來找麻煩由我頂著。”
在馬耀南的策劃下,以長山中學為基地,辦起了“民眾夜校”。由馬耀南任校長。名為夜校,實則從各鄉調集進步青年接受游擊戰的訓練,為組建抗日隊伍培訓骨干。國民黨方面聽到消息后,渲染“長山中學被赤化了”。縣長周某親自到學校見馬耀南。由于馬耀南在地方上的崇高威望,周縣長見了他也不得不裝出一副笑臉說:“馬校長,聽說長山中學辦起了‘民眾夜校’,把全縣的小學教師都調集來受訓。馬校長是不是有點超越長山中學的職責了?”馬耀南當即嚴肅地回答:“我們辦的是民眾夜校。任何民眾都可以來學習,教育還分什么界限?孔老夫子也說‘有教無類’嘛!我倒要問周縣長,民眾上夜校,長知識不應該嗎?中學辦夜校又犯了哪一條法規呢?”周縣長被問的語塞,哼哼唧唧,一時難答,但又吞吞吐吐地說出:“聽說,有人講的不是什么知識,是共產黨的統一戰線。還講什么游擊戰知識。這不是在搞赤化嗎?”馬耀南對周說:“現在國共合作,致力于全國共同抗戰。不講游擊戰,日本人來了怎么打?我們講聯合各界民眾一致抗日,這不僅是共產黨的統一戰線,蔣委員長不是也號召‘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都有守土抗戰之責?’照周縣長說的,連蔣委員長不是也在宣傳赤化嗎?”周某被馬耀南堵的無言以對,只好說:“那就請馬校長好自為之吧。”
不久,周縣長又拿出了一招,勒令長山中學立即停辦。馬耀南也不示弱,他質問停辦理由。周某用“面臨日軍到來,不再辦學”去搪塞。針對周縣長和縣教育科長期貪污教育經費這一弱點,馬校長提出召開縣參議會,審議并公布歷年縣教育經費,然后停辦長中。馬校長這一招還真靈,周縣長聞之,像老鼠見貓一樣,恐出丑聞,便立即收回停辦學校的成命。
四、鐵山舉義初戰告捷
1937年12月24日,日軍飛機轟炸了長山城,炸彈落在了長山中學和縣政府附近。國民黨縣政府和縣武裝大隊隨之南逃,社會一片混亂。長山中學的黨組織召開緊急會議,決定把師生拉到長山九區的衛固一帶進行抗日,并打出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五軍的番號。會議還決定由馬耀南任司令,廖容標任副司令,姚仲明任政委。會后黨組織把這些決定向馬耀南做了通報。馬耀南表示完全同意,認為是到正式組建隊伍的時候了。次日,他們分頭行動。姚、廖帶領師生去衛固,馬耀南赴二區和八區聯絡人員和籌備糧款。姚仲明和廖容標帶著百人師生到達衛固黑鐵山下的太平莊住了下來。第二天在村小學集合全體師生,姚仲明宣讀了《告同胞書》,宣布建立中國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五軍。又過了一天,馬耀南從二區趕到了太平莊。姚仲明、廖容標和趙明新趕緊迎上前去同馬耀南握手,他們在這里匯合了。四人雖然只有三天未見,卻如三秋。馬耀南急切地問學生情況如何,姚仲明說:“廖容標同志已把學生編了隊,情緒都很高。當前面臨的大問題有二。一是吃飯問題,學生百人,給養無來源。二是武器,全隊只有三支槍,赤手空拳難打鬼子。”馬耀南即拿出了他帶來的三支手槍。一支給了廖容標,一支給了趙明新。廖、趙拿到手槍當然如獲至寶。然后,馬耀南又拿出籌來的500元大洋。他說:“先解決學生的吃飯問題。飯一天不吃也不行。”姚仲明和趙明新接過500元大洋,高興地說:“這500大洋可是我們五軍的最大財富啊!我們可不能輕易花掉。”接著,姚仲明和趙明新請求馬耀南出面,動員九區的地方名流募捐糧食、給養和錢財,先解燃眉之急。第二天,趙明新便召集來20多名當地鄉紳、商家和大戶開會。馬耀南先向他們講了當前的戰局,然后說,長山中學的師生不甘當亡國奴,來到黑鐵山,拉起隊伍,準備抗日。但軍隊初建,沒有財源,沒有糧食。他請求當地鄉親大力支援。他說,國難當頭,抗戰救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糧出糧。他希望鄉親們慷慨解囊,并帶動全區人民,大力支援五軍,日后必以抗日殺敵報答。與會者紛紛表示,師生們為了救國,為了長山縣鄉親們的安危,拋家舍業,到此建隊抗日,深受感動。捐助錢糧是分內的事。從此,以衛固鎮為首的各村,每天都有組織或自發地向五軍送給養或糧食。衛固鎮的商號還捐募了一百大洋。五軍的給養供給暫時有了保證。
五軍的旗號打出之后,就像一塊巨大磁石,吸引著四面八方抗日救國的有志之士。他們紛紛向黑鐵山聚集。原長山縣政府所屬的武裝大隊,與南逃的縣政府失去聯系,為求生存,也投奔了黑鐵山。馬耀南和姚仲明從團結各界人士聯合抗戰出發,當即表示歡迎。這樣一來,五軍編了三個中隊,隊伍近400人,有槍200余支。
剛過了1938年元旦,日軍占領了長山城。為鼓舞軍民斗志,打擊日軍的囂張氣焰,在馬、姚的策劃下,由廖容標率30名隊員,化裝成農民,夜襲長山城,且一舉成功。守城的33名偽軍被一網打盡,收繳步槍17支和一些彈藥。此后不久,五軍又在小清河上的陶唐口伏擊了日軍的一艘軍船。日軍地區司令松井山林中將為首的12名日軍全部被擊斃。兩次勝利,鼓舞了五軍士氣和群眾的抗日熱情,同時也震動了山東的日寇。日寇除了發兵報復,把一個百十戶人家的陶唐口村燒了個精光之外,就是尋機消滅五軍。然而,五軍在同日軍的交火中,屢戰屢勝,越戰越強。日軍的囂張也不得不暫時收斂。為了擴大戰果,聯合更多的人抗日,1938年3月,馬耀南召開了有鄒平、長山、桓臺、淄川、章丘五縣代表參加的聯合抗日會議。他在會上說,當前形勢越來越清楚,要抗日救國,只有按共產黨提出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才能成功。綱領中要求團結一切愿意參與抗日的力量,不分黨派,不分階級,結成廣泛的抗日統一戰線,一致對外。他認為,國難當頭,中華民族有志兒女,有良心的中國人,都要一致抗日,各方面人馬應以抗日為目標,團結聯合,增強抗日力量。各界人士要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槍出槍,有糧出糧。在這民族危亡之際,不挺身而出等待何時?會議經過各方代表討論,一致決定,各縣新建武裝都以五軍為中心,統一編制,統一指揮,團結一致,聯合抗擊日軍。
這次五縣聯合抗日會議,把魯北地區的抗日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除與會的五縣外,北至青城、高苑,西至歷城,東及臨淄、廣鐃等縣的各類武裝,也都陸續向五軍靠攏。至1938年4月,五軍隊伍擴大到5000人之眾。經過統一編制,組建成七個支隊,下轄30個中隊。其中第一支隊司令員馬天民是馬耀南的三弟,第七支隊司令員馬曉云是馬耀南的二弟。因而,在抗日戰爭中魯北地區人民皆稱之為“一馬三司令”,并廣為流傳著稱頌馬家三兄弟的歌謠:“一馬三司令,得了抗日病。齊心打日本,保衛老百姓。”
五、五軍整編耀南入黨
1938年5月,五軍攻克了鄒平城。在馬耀南主持下,鄒平第一次選舉了縣長。五軍各支隊還幾次攻打周村、張店、長山、桓臺等城鎮的日軍據點,并不時沿膠濟路炸火車,破壞鐵路。在這一月,根據中共中央決定,山東省委改組為蘇魯豫皖邊區省委,由郭洪濤任書記。邊區省委決定,在魯北地區建立清河特委,由霍士廉任書記,楊國夫任軍事部長。邊區省委還根據黨中央指示精神,對山東各地起義部隊進行整編,統一使用八路軍支隊的番號。對魯北的抗日救國軍第五軍,則改編為八路軍第三支隊,并以新建的中共清河特委的干部為基礎,參與三支隊領導工作。由于部隊來自四面八方,成分比較復雜,霍士廉和馬耀南估計到,要正式編入八路軍序列,可能不太順利。果然,在改編會議上,五軍的四支隊隊長張景南和三支隊隊長高竹筠先后表示反對。他們說,八路軍的防區在陜西,五軍是鄒平、長山地區武裝,只在本地守土抗戰,不能接受八路軍番號。經馬耀南和楊國夫耐心講道理,他們很勉強不再說話。隨之,1938年6月16日在鄒平城舉行了五軍整編大會。霍士廉宣布,山東抗日救國軍第五軍正式整編為八路軍第三支隊,司令員馬耀南,政治委員霍士廉,副司令員楊國夫。下轄三個團一個營。全體指戰員對整編熱烈歡呼表示擁護。但是斗爭未結束,張景南和高竹筠陽奉陰違,整編大會后不久,即同沈鴻烈勾結,并公開叛變,拉上隊伍投向國民黨頑固派。至7月末,他們探得八路軍三支隊大部隊由楊國夫和霍士廉帶到臨淄,三支隊司令部空虛,便在一天拂曉發起偷襲,叫囂要把三支隊司令部一鍋端。在張景南指揮下,他們很快沖入司令部,馬耀南司令在敵強我弱,面臨危難的情況下,沉著鎮靜,指揮警衛人員堅守司令部,并英勇頑強,先后三次把沖入的敵人打退。最后是七團長馬曉云及時帶來援兵,方得解圍。
馬耀南身為司令,始終堅持平易近人與士兵同甘共苦。他待士兵一貫像兄長待兄弟,老師對學生一樣關心愛護。原來長山中學的學生兵,仍然親切地喊他馬校長。部隊到了缺水的山區,找到一點水,都要分著飲,馬司令從不例外。有的山區群眾吃的是“灣水”,也就是村邊池塘里流聚的雨水。部隊到那里,都要同群眾一樣吃“灣水”。有的戰士不習慣,馬司令就帶頭喝。馬司令口腔生瘡,吃煎餅難咬。司務長為他炒個雞蛋,受到嚴厲的批評。最后,只好把雞蛋給別的病號吃。
馬司令善于對每次戰斗進行總結,從中找出成功和失敗的經驗與教訓。因而他由一介書生迅速鍛煉成為一位機智勇敢、多謀善斷、指揮得當的軍事指揮員。在他經歷和指揮的幾十次大小戰斗中,絕大多數他都是勝利者。
1938年10月,由邊區省委書記郭洪濤和特委書記霍士廉介紹,馬耀南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六、壯烈殉國功垂千秋
1939年6月初,日軍糾結5000余人,配有各種炮10余門,汽車20余輛,突然包圍了駐守在鄒平縣劉家井一帶的三支隊。敵人大兵壓境,三支隊處境十分險惡。在馬耀南司令和楊國夫副司令的指揮下,我軍上下同仇敵愾,頑強反擊日軍,并多次同日寇進行英勇悲壯的肉搏戰。最后,斃傷日軍井口司令以下日偽軍共800余人,隨之撤出戰斗。當年7月21日,部隊轉移到桓臺縣牛旺莊,又遭日寇三面包圍。我軍經一晝夜英勇戰斗,決定向東轉移。并決定馬司令先撤,楊副司令掩護、斷后。22日當馬司令一行騎馬撤到緊靠牛旺莊東側的大寨村時,突遭日軍伏兵射擊。馬司令身負重傷落馬,爬行到一墻腳,用手槍擊斃數名日軍。當一日軍企圖用刺刀殺害馬司令時,馬司令用最后一顆子彈把那敵人的手臂打斷,并拖倒敵人用手槍擊破敵人的腦殼,自己也因流血過多而壯烈殉國。年僅37歲。
為紀念馬耀南司令為國捐軀,中共清河區委于1943年將清河區抗日中學命名為耀南中學。筆者有幸在此受業。1946年中共渤海區黨委命名長山縣為耀南縣。
(作者系中國駐斐濟前大使)
(責任編輯吳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