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結構還是制度?評估低收入國家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
Alice Sindzingre(倫敦大學亞非研究院學者)
《第三世界季刊》
2005年第2期
英國《第三世界季刊》雜志社出版
造成一個國家經濟停滯的原因除了私有化、自由化等經濟改革措施失效外,還有深層次的結構原因。當低收入國家不能擺脫貧窮處境時,經濟改革往往首先遭到批評。但實際上單純的經濟改革對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十分有限,它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資金匱乏、勞動生產率低下以及政治制度等結構因素,這些因素只有在長期內才能得以改變。對經濟改革的批評可能會使已經步入正軌的改革措施夭折。低收入國家的政府需要重新考慮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以及各因素間的相互聯系,并將其納入到理論分析與改革決策的框架中。劉明禮

下載民主
Robert Conquest(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
《國家利益》(季刊)
2005年第1期
美國尼克松中心出版
對籠統詞匯或概念的著迷很容易產生阻礙思想或歪曲現實的后果?!懊裰鳌钡母拍罹徒洺T斐赡:!懊裰鳌币辉~源自希臘,指公眾自由投票(當時僅限男性公民)。伯里克利特別欣賞這種管理模式,但民主的缺點幾乎與其優點一樣明顯,民主也不是惟一的或不可缺少的評價社會進步的標準。民主的定義常常是西方政治文化給出的,民主在其他地區的推廣要么拘泥形式要么匪夷所思。西方人好像覺得只要某個政府在多數人的支持下贏得選舉,就不應該批評它的合法性。但事實上,只有產生于法律與自由的傳統并成為該傳統的一部分,民主才值得肯定或稱贊。民主不能在缺少政治和社會穩定的情況下實現。對無法實行民主的制度進行民主化有時無疑就是純粹烏托邦理想的表現。 陳文鑫

中國參與亞洲:重塑地區秩序
David Shambaugh(喬治華盛頓大學中國政策研究委員會主任)
《國際安全》
2004/2005冬季刊
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
亞洲地區體系的權力結構和本質正經歷深刻變化,其中中國崛起的影響舉足輕重。越來越多的國家在決策時會考慮中國因素,后者已成為塑造亞洲新秩序的催化劑。亞洲形勢發展的主流是國家間以及國家與區域組織間不斷增長的相互依賴和合作,中國顯然處于這一進程的中心。但亞洲的區域體系已經是“中國中心式”的說法還言之過早。美國仍然是最強大的力量,盡管這種力量不再不受約束和挑戰。中國將與美、日、東盟、印度等力量分享這一地區的主導權。隨著亞洲區域性組織的成熟,美國及其盟國在亞洲的地位將繼續發生變化。對分析家和政策制定者而言,單純現實主義或自由主義的模式已不能完全解釋這一新秩序建立的過程,需要對地區形勢做更深入和綜合的研究。姚 琨

赤字崩潰
Gerard Baker(《倫敦時報》編輯)
《外交政策》(雙月刊)
2005年第2期
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出版
美國在控制預算和貿易赤字上的任何成功都將對世界產生影響,歐洲、日本和中國這三個世界經濟的重要驅動者也會因此調整其財政政策。調整財政政策將導致歐洲各國意見的不統一,由此引發歐洲的政治問題,同時還會影響跨大西洋貿易關系;美國對日本的進口需求緩解了日本經濟中潛在的結構性矛盾,美緊縮赤字很可能把日本朝政治危機的方向推進。如果日本政府沒有預先加速其改革進程,情況將更加嚴重。面對美國的赤字緊縮,日本應鼓勵本國的國內消費;如果美國國內需求減少,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將是維持全球經濟增長的必須條件。但為了維持全球需求,中國將需要采取某些大膽的或有政治風險的手段,例如改變其貨幣政策。黃 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