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街頭政治”的實質和特點
“街頭政治”并不是一個新事物,在中外近現代史上屢見不鮮。它是政治斗爭的一種形式,有正向和反向之分,關鍵看為誰所用,欲達到什么目的。
“街頭政治”,通常指某些政治勢力為達到一定政治目的,發動群眾走上街頭游行示威,沖擊政府部門的活動。具體表現有:張貼標語、散發傳單,游行集會,舉辦街頭討論會或組織辯論演講,發起街頭簽名運動,搞群眾性串聯,罷工罷課,靜坐絕食,占領廣場,圍困政府機關等。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發生在世界范圍內“街頭政治”的現實看,它實際上已成為美國推行霸權主義、拓展其勢力范圍和在別國建立親美政權的有效工具。
當代由美國推行的“街頭政治”,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1)這些“街頭政治”大多“和平”地進行,但也可能演變成為暴力沖突,導致流血。(2)“街頭政治”的組織者,有的直接站出來煽風點火,更多的則藏于幕后,暗中操縱。(3)常伴隨著外部勢力的介入,往往有鄰國或大國爭奪的背景。(4)這些“街頭政治”主要由一國的反對派組織發動,因而常處于攻勢;而當權者則居守勢,結果常是當權者不斷妥協,最終喪失政權。(5)軍隊是“街頭政治”成敗的關鍵因素。因此“街頭政治”的組織者總要極力爭取軍隊、警察的同情和支持,使軍隊保持“中立”或最終倒戈。(6)就后果而言,“街頭政治”可造成政局動蕩、政權更迭,甚至是國家的分裂。(7)當前有一種趨向值得注意:有越來越多的當權者因害怕國際制裁,不敢輕易動用武力對付“街頭政治”。
二、美國推行“街頭政治”的策略
美國欲搞垮一國政權,通常使用兩種手段,一是訴諸武力,用槍炮直接推翻它所敵視的政權,并扶持一個親美政府。但這種方式代價高昂,后遺癥頗多,效果不佳。二是推行“街頭政治”。利用選舉,培植親美代理人,并竭盡全力幫助其登臺奪權。事實證明,目前后一種方式行之有效且代價較小: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至今已花費2000多億美元,死亡1500多名士兵,仍沒有完全達到目的;而對烏克蘭僅投入2億美元,未發生人員傷亡,而大見成效。
在實踐中,美國已積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在別國搞“街頭政治”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打出“民主”、“改革”的旗號,煽動民眾
“民主”始終是美國干涉別國內政的旗號。事實證明,在有些國家喊出此類口號能有效動員民眾。1989年10月7日,民主德國首都柏林,示威者在共和國宮國慶招待會場外高呼“民主”、“改革”等口號。同年10月9日,萊比錫爆發了7萬人參加的游行示威,其后事態急劇擴大,最終導致昂納克的下臺和柏林墻的倒塌。1989年10月28日,保加利亞反對派“生態公開性”組織舉行反政府集會示威,要求“民主”和“公開性”,形勢發展異常迅速,保共總書記日夫科夫于當年11月10日被迫辭職。
(二)物色和扶持反對派領導人做代理人
美國早就意識到,沒有代理人的“街頭政治”往往難成氣候。為此,他們十分注意培養起領導作用的骨干分子,以使整個活動的展開有綱領、有步驟地進行。波蘭的瓦文薩、南斯拉夫的科什圖尼察、格魯吉亞的薩卡什維利、烏克蘭的尤先科都是美國相中的“領袖人物”,他們明里暗里都受過美國的鼎力相助,有的還在美國接受過“民主教育”。
(三)財政上的大力支持
代理人一旦選定,美國便多管齊下,通過各種渠道,向其代理人提供財政支持、輿論配合和技術指導。比如,通過各種基金會向代理人提供“全方位”支持,包括對反對黨給予公開的資金支持,向反對黨的電臺、報刊、電視臺提供各種形式的資助,在“人權”和“民主”的幌子下,煽動民族糾紛和勞資糾紛等。以索羅斯基金會為例。該基金會1980年開始支持捷克斯洛伐克的“七七憲章”運動,1981年開始支持波蘭“團結工會”運動,1984年在匈牙利建立了東歐第一個基金會,又于1987年建立了“蘇聯索羅斯基金會”;之后又打入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南斯拉夫等國。這些國家隨之相繼出現了大同小異的各種“街頭政治”活動,沖擊這些國家的政權機構,成為這些國家共產黨政權垮臺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格魯吉亞所謂的“天鵝絨革命”中,西方勢力借助其非政府組織事先作了充分的籌劃,如花多少錢、資助哪個反政府組織、與誰合作等。他們還派得力干將進入格魯吉亞,對格反對派發動“街頭政治”進行“手把手的指導”。
(四)抓住當事國舉行大選之機,幫助反對派奪權
“街頭政治”的發生,不僅有諸多深刻而復雜的歷史和現實原因,還與西方鼓吹的“多黨制”、“普選制”密切相關。現今西方更多地抓住當事國舉行選舉的機會,發起“街頭政治”進行奪權,以推行西方式的制度。從南斯拉夫到格魯吉亞、烏克蘭的政權更迭,都是親西方的反對派領導人在選舉中落敗后,宣稱選舉“舞弊”,不承認選舉結果,在美國的支持下挑起街頭紛爭的結果。
(五)“街頭政治”的地點一般選擇在一國的政治中心——首都
因為在這里西方的外交官和記者容易介入,影響大、傳播快,原本是一國的局部事件很快就會“國際化”,有助于美國動員國際社會向當事國當局施壓。
(六)新聞傳播在“街頭政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在“街頭政治”中,美國利用其在新聞傳播領域的強勢地位,對當事國實施媒介“轟炸”,將當權者貼上“獨裁”、“反民主”、“反人道”、“違反‘人權’”等標簽,大張撻伐,為反對派奪權提供“法理”依據;同時不厭其煩地播放反對派的聲明、講話,以影響受眾和選民。
(七)施加高壓不許當事國當局動武
美國知道,街頭政治的克星是武力。所以,它總是以“國際輿論”施加壓力,以“經濟制裁”相威脅,迫使當事國當局不使用武力。一方面捆住當權者的手腳;另一面讓反對派放開手腳地干,不達目的不罷休。
三、“街頭政治”得手的內外條件
“街頭政治”在一國的發生,通常有國際和國內兩重背景。就國際背景來講,外部勢力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蘇聯、東歐共產黨丟失政權,一些第三世界國家領導人的下臺,許多國家的政局動蕩,都與外部勢力的干預分不開。與此同時,“街頭政治”在任何一個國家得手,還須具備特定的內部條件。通常來說,經濟社會矛盾激化、政治體制不健全和缺乏民主、官場腐敗等,都是“街頭政治”爆發的內因。
從蘇聯解體的教訓看,美國的遏制只起到催化劑的作用,蘇聯解體主要源于內因:(1)盡管蘇聯軍力強大、科技發達,但人們生活水平并沒有隨之提高。(2)蘇聯的特權階層和兩極分化,激起了群眾強烈不滿。(3)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攪亂了人們的思想。(4)蘇共黨內出現了嚴重的分裂。
國內的經濟社會矛盾被外部勢力利用,會引發復雜的“街頭政治”局面。20世紀80年代波蘭的情況是,工人對生活條件極度不滿,西方就派人來做工作,建立“團結工會”,推出瓦文薩,最終搞垮了共產黨政權。這次在烏克蘭政治危機中,外部勢力極力讓老百姓相信:選擇尤先科就是選擇民主,才能告別貧困。
四、應對“街頭政治”的政策建議
美國搞“街頭政治”頻頻得手,來勢愈發兇猛。美國視我國為其推行全球霸權的最大威脅,我國始終是其分化、西化、弱化的重要目標。如果在我國首都北京爆發大規模“動亂”,美國必將推波助瀾,大加利用。
我國收入分配差距還在拉大、失業率上升、有的官員貪污腐敗、部分青年人信仰缺失、一些領導干部嚴重脫離群眾,在一定條件下,也有可能誘發“動亂”。這絕不是危言聳聽,而應引起高度重視并加緊研究對策。綜合歷史經驗與現實問題,具體建議如下:
(一)思想上高度重視
要深刻認識到,“街頭政治”不僅會影響國家形象、削弱我黨的執政能力,還會危及黨的執政地位。要充分利用南、格、烏的生動事例,在廣大干部和高校師生中開展形勢教育,請領導和專家做報告,講清“街頭政治”的實質與危害,以增強識別力和免疫力,自覺維護安定團結的大局。
(二)要組織一支宏大的骨干隊伍,當需要時能拉得出、用得上
必要時用他們反制“街頭政治”。就像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那樣,用合法的群眾行動對付“街頭政治”。目前,高校中政治教員、輔導員和部分黨團干部正在被“邊緣化”,這很不正常。屆時他們或許能成為對付“街頭政治”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斗爭中,他們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
(三)要高度重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種種矛盾
當前要采取堅決措施,遏制兩極分化和貪污腐敗,這是防止和對付“街頭政治”最具根本性的辦法,是治本之策。有的群眾有不滿情緒,領導不能怕,要給群眾說話的機會和發泄不滿的渠道。如果他們的意見是對的,就應該接受;如發現存在誤解,就應解釋清楚。這樣可緩和矛盾,防止事態擴大。
(四)要確保黨對軍、警的絕對領導
所謂的軍隊“國家化”和“中立化”,完全是陷阱,東歐共產黨喪失政權的沉痛教訓就是明證。應對所謂的“街頭政治”,我們決不能放棄無產階級專政。
(五)加緊建立“街頭政治”的應急機制,遇事快速處理,避免事態擴大、蔓延
建議深入研究瓦文薩、薩卡什維利和尤先科上臺以及米洛舍維奇、謝瓦爾德納澤下臺的過程與原因,這對于我們認清美國推行“街頭政治”的戰略意圖、策略手法,研究我們的應對之策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傳媒大學張崇防、馬越舟、王萬征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