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是鞏固和發展宏觀調控成果、保持經濟社會發展良好態勢的關鍵一年,是全面實現“十五”計劃目標、銜接“十一五”規劃發展的重要一年。
一、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總體思路
從2005年起,將按照“解放思想,公平待遇,優化環境,改進服務,依法規范,保障權益,加強引導,提高素質”的總體要求,大力發展和積極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消除影響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實現公平競爭;進一步完善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依法保護非公有制企業和職工的合法權益;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政府監督管理和服務,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環境;進一步引導非公有制企業依法經營、誠實守信、健全管理,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促進非公有制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把堅持公有制為主體與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統一于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市場競爭中發揮各自優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局面。
二、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取向
(一)落實相關政策措施,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應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促進公有制經濟發展的精神,切實做好國務院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政策措施出臺后的落實工作。各級政府要強化服務意識,改進服務方式,創新服務手段,切實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轉到主要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上來。要以優化發展環境為重點,研究制定有利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相關配套措施,推動實施創業、融資擔保和培訓工程,深化技術創新、市場開拓、信息咨詢等服務。
相關部門要加快清理和修訂限制非公有制經濟市場準入的法規、規章和政策性規定,按照公平待遇原則,推動非公有資本在公用事業、基礎設施、社會事業以及電力、電信、鐵路、民航、石油等行業和領域的市場準入。相關部門要制定具體辦法,使非公有制企業在投資核準、融資服務、財稅政策、土地使用、對外貿易與經濟技術合作等方面與其他所有制企業一視同仁。要加緊完善保護私有財產的相關法律法規,健全非公有制企業合法權益保護的法律援助體系,建立和健全非公有制企業投訴機制。同時要切實采取有效措施,依法保障企業職工的合法權益。通過營造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良好環境,使非公有制企業與其他企業享受同等待遇,實現公平競爭,促進共同發展。
(二)加強對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宏觀指導和政策協調
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加強對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動態的監測和分析,切實將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納入國家和各級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時向非公有制企業傳遞、公布國家有關宏觀調控政策、產業政策、行業規劃等信息。有關部門和地方要盡快建立和完善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工作協調機制,加強相關部門和單位之間的協調配合,形成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的合力。
(三)完善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社會服務體系
目前,面向非公有制企業的社會服務體系尚處于起步階段,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應堅持社會化、市場化和專業化的原則,整合各類社會服務資源,完善為非公有制企業提供創業輔導、企業診斷、信息咨詢、技術支持、人員培訓、對外合作等服務的社會服務體系,通過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的服務網絡,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針對非公有制企業特別是非公有制中小企業獲得信貸支持少、直接融資渠道窄、自有資金缺乏的突出困難,有關部門應積極拓寬非公有制經濟的融資渠道,通過增加信貸支持、拓寬直接融資渠道、開展金融服務創新、建立健全信用擔保體系等措施,逐步加以解決。
(四)積極引導非公有制企業持續健康發展
在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背景下,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引導非公有制企業貫徹執行國家法律法規,自覺遵守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等有關規定,按照國家產業政策、行業規劃和宏觀調控政策,主動調整和優化產業、產品結構,加快技術進步,提高產品質量,降低資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發展循環經濟。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投資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大力發展就業容量大的加工貿易、社區服務、農產品加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完善企業組織制度,鼓勵企業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從事專業化生產和特色經營,推進專業化協作和產業集群發展,鼓勵有條件的企業不斷做強做大。同時,有關部門要引導非公有制企業家增強法制觀念、誠信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依靠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公平競爭,實現企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