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是“十五”計劃的最后一年,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任務十分繁重。作為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促進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的一項最直接有力的措施,農業和農村建設既存在機遇,也面臨嚴峻挑戰。一方面,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兩個普遍趨向”的重要論斷,表明我國總體上開始進入了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全黨全社會更加關注“三農”,更加重視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更加支持農村各項事業發展;另一方面,目前政府支農投資的穩定增長機制尚未建立起來,隨著積極財政政策的逐步淡出,農業投資規模和力度受到一定影響,難以適應農業和農村發展的長遠需要。根據剛剛閉幕的全國人大十屆三次會議批準的《政府工作報告》,2005年國家決定發行長期建設國債800億元,同時新增中央預算內投資100億元。國債投資總規模繼續減少。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部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今年在政府支農投資領域要著重把握好以下三方面的問題。
一、繼續堅持在宏觀調控中加強農業,切實加大對“三農”的投入支持力度
近兩年,在國債資金總規模逐年減少的情況下,黨中央、國務院堅持在宏觀調控中加強農業,國債投資重點加強了對農業和農村等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2004年,在國債總規模減少300億元的情況下,全年共安排農林水利氣象和扶貧國債投資約380億元,總量比上年增加,占當年新增國債的比重有所提高。加上正常的中央預算內投資,全年中央政府支農投資規模達540億元,對促進全年糧食大幅度增產和農民收入較快增長,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保持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按照中發〔2005〕1號文件精神,今年要在穩定現有各項支農投資的基礎上,新增國債投資和經常性預算內投資切實向“三農”傾斜。目前有關部門已對今年新增國債投資和預算內投資作了初步安排,總的情況是,全年用于農口的國債投資絕對量比上年有所減少,但所占比重繼續提高,充分體現了“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原則,做到了在宏觀調控中加強農業基礎地位,真正體現了對“三農”傾斜的指導思想。
應當看到,目前我國農業和農村投資需求強勁與政府支農投資嚴重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別是水利建設仍將處于大規模建設期,投資缺口較大。因此,在抓好當前工作的同時,要深刻理解胡錦濤總書記關于“兩個普遍趨向”的重要論斷,即在工業化初期,農業支持工業,是一個普遍的趨向;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也是一個普遍的趨向。自覺適應我國經濟發展開始進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業的新階段的要求,下決心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的方略,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切實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要抓緊開辟農林水利建設投資的新來源和新渠道,促進政府投資來源方式多樣化。加快研究在國債逐年減發乃至停發后,努力增加正常預算內投資規模,逐步建立政府支農投資穩定增長的機制,加快立法步伐,逐步使國家的重大支農政策制度化和規范化。
二、調整和優化農業投資結構,切實做到“三個傾斜”
目前農林水利在建項目投資需求量大,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任務也非常重,2005年政府農業投資供需矛盾十分尖銳。為此,必須按照保在建、保重點的原則,進一步調整和優化農業投資結構,繼續搞好南水北調、治淮骨干工程、江河治理、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等重大水利基礎設施,繼續推進京津風沙源治理、天然林資源保護、重點防護林體系等重大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加強動物防疫體系、漁政漁港等重大農業工程和氣象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業和國民經濟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時,要按照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繼續圍繞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增加農民收入,政府農業投資要重點向以下三個方面傾斜:
(一)堅持向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項目傾斜
針對前幾年糧食播種面積連年減少、糧食產量持續下降、糧食供求關系可能出現逆轉的新形勢,2003年底以來,國家政策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扶持糧食生產的政策措施,切實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投入,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2004年安排與糧食生產直接相關的中央投資超過30億元,比上年增長20%,超過3/4的中央投資投向了13個糧食主產省區,為促進當年糧食大幅度增產發揮了重要作用。按照中發〔2005〕1號文件精神,今年要圍繞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這個主要任務,繼續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投入,確保用于與糧食生產有關的投入不降低。一是繼續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支持力度,加快實施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建設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推進以節水改造為中心的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工程,發展旱作節水農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穩定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二是加快農業科技進步,繼續實施種子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努力提高糧食單產水平和品質質量。三是加強農田水利建設。針對當前農田水利設施薄弱、亟待加強的狀況,2005年要把小型農田水利建設作為政府支農投資的重點。除中央財政設立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補助專項資金外,其它涉及田間工程的農業項目要加大農田水利投資比重,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也要切實加大對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的投入。特別是要適應農村稅費改革的新形勢,在堅決按時取消勞動積累工和義務工制度的前提下,嚴格區分加重農民負擔與農民自愿投工投勞改善自己生產生活條件的政策界限,發揚農民自力更生的好傳統,引導農民對直接受益的小型基礎設施投工投勞,國家財政予以適當補助,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的新機制和新辦法。
(二)堅持向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直接增加農民收入的農村“六小工程”項目傾斜
節水灌溉、人畜飲水、農村沼氣、農村水電、鄉村道路和草場圍欄等農村“六小工程”,具有單位投資規模較小、建設周期短、見效快、覆蓋千家萬戶、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顯著等特點。按照中央1號文件精神,今年國家繼續加強農村“六小工程”建設,努力增加投資規模,擴大建設范圍,提高工程質量。在投資規模上,目前已初步安排“六小工程”國債投資160多億元,在國債大幅減少的情況下,確保了“六小工程”投資規模不降低。全口徑統計,全年用于“六小工程”的中央投資280億元,繼續保持較高水平。在建設重點上,一是在鞏固人畜飲水解困成果的基礎上,今年高度重視農村飲水安全問題,著力解決好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血吸蟲病等地區的飲水安全問題。二是在繼續推進農村沼氣建設的同時,鼓勵發展太陽能、風能等新型潔凈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繼續開展“小水電代燃料”工程試點,搞好農村電網改造工程后續建設和經營管理。三是大幅度增加退牧還草工程投資,加大西部地區草場圍欄力度。四是繼續加大農村公路建設力度,統籌考慮農村公路建設的技術標準、質量管理和養護等問題。在工程管理上,今年要把加快“六小工程”等農村小型基礎設施產權制度改革作為重點,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以明晰產權為核心,以尊重農民意愿為前提,改革項目運作方式,落實建后管護責任,充分調動各方面投資建設和管好農村小型基礎設施的積極性。
(三)堅持向西部地區傾斜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促進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是中央做出的一項重大決策。2000年以來,農林水利國債投資中用于西部地區的比例逐年提高,2004年已超過50%,重點支持了一批關系西部地區農業和國民經濟發展全局的重大農林水利建設項目。2005年,要繼續加大對西部地區的支持力度,確保農林水利國債投資中用于西部地區的比例不降低。重點抓好以下四個方面:一是繼續穩步推進退耕還林工作,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采取有效措施解決好退耕還林地區基本口糧田建設問題,探索新形勢下退耕農民的長遠發展問題。加快退牧還草工程實施力度。啟動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二是繼續支持西部在建重大水利工程,包括內蒙古尼爾基、廣西百色等重大水利樞紐工程和塔里木河流域綜合治理、黑河流域綜合治理等。三是繼續扶持新疆棉花生產基地等西部特色農業發展。四是繼續搞好以工代賑,開展異地扶貧搬遷試點工作,改善西部貧困地區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除此之外,今年國家還安排部分專項資金,繼續重點支持農村義務教育、農村衛生、廣播電視、農業科技等社會事業發展項目,促進農村社會與經濟協調發展。
三、加強和改善農業投資管理,穩步推進政府支農投資整合工作
當前我國農業和農村建設領域既存在著投融資體制不順、力度偏弱等突出問題,也存在著投資機制不健全、管理亟待加強等薄弱環節,加強農業投資管理已成為一項緊迫任務。2005年是國務院確定的“改革年”。要進一步加大包括農業投資管理在內的農村各項改革力度,完善政府支農投資管理體制,努力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一是完善農業投資管理體制。進一步放寬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投資領域,改革政府農業投資方式,采取貼息、補助等,發揮政府支農投資的導向作用,鼓勵各種社會資本投向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立多元化的農業投入機制。充分考慮各地財力狀況,繼續逐步降低中西部地區涉農固定資產投資比例,防止通過加重農民負擔的方式進行配套。二是切實加強農業投資項目管理。改進和完善政府農業投資項目管理程序和辦法,加強對重大農林水利項目執行“五制”的監管,推行政府投資項目代建制試點,研究農村小型基礎設施項目實行“以獎代投”的有效辦法。三是繼續開展政府支農投資整合工作。整合政府支農投資工作涉及面廣,既有歷史成因,又與現行部門職責分工有關,是一項非常復雜和敏感的工作,需慎重決策。現階段,要從有利于調動部門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出發,按照“統一規劃、統籌安排,明確分工、責權一致,突出重點、分類指導,先易后難、穩步推進”的原則,加強部門配合和協調,先行試點,總結經驗,逐步推進,為完善政府支農投資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創造條件。縣級是我國經濟政治生活的最基本單元,在資金整合方面大有可為。據了解,去年以來,一些省份已經開始了以縣為單位的政府支農投資整合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要按照今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的“繼續加大國家農業資金投入的整合力度,鼓勵以縣為單位,通過規劃引導、統籌安排、明確職責、項目帶動等方式整合投資,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的精神,在以往工作的基礎上,把開展縣級投資整合作為重點工作。通過加強對縣級投資整合的指導,通過規劃引導和統籌協調,逐步建立起“按規劃確定項目,按項目安排資金”的新機制,推進政府支農投資工作穩步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