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安徽省以遏止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發生,確保安全生產形勢穩定為目標,建立安全生產目標管理責任制,落實安全生產控制指標,大力推進安全生產工作,促進全省安全生產形勢總體平穩。
一、安全為天的責任銘刻在領導的心上,放在部門的肩上,落實在責任主體的身上
重點是加快構建安全生產三級責任體系。一是落實地方政府和各級領導的責任。新一屆省安全生產委員會成立以后,每季度召開會議,部署工作,研究解決安全生產工作中的重大問題。狠抓責任制的落實,各級政府都將安全生產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層層簽訂安全生產責任狀,并納入干部政績考核內容。二是落實各有關部門的責任。調整充實了省安全委員會,成員單位由原來的31個增加到41個。進一步落實了監管職責,避免安全監管出現真空。三是落實企業的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將責任鏈接延伸到生產一線,落實到生產的每一個環節,落實到區隊、每個班組、每個人,不留死角。
二、把安全生產的政策措施筑牢在落實上,筑牢在建立長效監管機制上
主要是強化三個方面:
一是著力夯實安全生產的基礎。根據國務院《決定》和有關文件精神,省級政府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決定》等7個政策性文件,初步完成了省安全生產“十一五”規劃編制工作。加強機構和隊伍建設,將省安全監管局設為省政府直屬機構,重點抓了市縣鄉三級安全監管機構建設,全省17個市和80%的縣區設立了安監局,一些重點鄉設立了安全監管機構或配備了專職安監員。
二是嚴把市場準入關,堅決從源頭上遏制安全事故發生。對礦山、建筑施工單位和危險物品的生產、經營、儲運、使用單位及其他重大危險設備、場所,進行逐項審核,嚴格執行安全審批、年檢和市場準入制度。嚴厲打擊取締無證、證照不全等非法生產經營行為。對新建、改建、擴建礦井的各項安全設施堅持“三同時”原則。全年共關閉非法和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各類生產企業和經營場所723家,停產整頓1636家。
三是千方百計加大資金投入,努力提高防范安全事故的能力和水平。省政府決定每年拿出1000萬元,專項用于安全事故隱患整治,2004年落實隱患整治技改貼息項目39個,省財政貼息1500萬元,帶動銀行貸款3.83億元,地方配套資金5058萬元。規定省屬國有及國有控股煤礦企業按照銷售額4%的標準,其他煤礦按核定生產能力每噸原煤3萬元的標準,提取安全技術措施專項資金,專項用于安全隱患整改等方面。
三、把工作重點前移到“預防為主”上,把隱患的發現與整治作為監管的重中之重,防患于未然
一是加快生產安全應急救援體系建設,制定全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和19個專項預案,并開展實戰演練。二是深化安全生產專項整治,著重抓高危行業、重點企業、關鍵部位和重要時段,持續不斷地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對查出的隱患逐一登記造冊,分類處理,落實隱患整改責任單位、責任人和措施。建立省、市、縣重大危險源監管臺賬與檔案,限期整改,跟蹤督辦。三是突出對小煤礦非法開采、越層越界開采、死灰復燃、D類礦井的重點整治,全年整改銷案重大隱患32條,對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7對小煤礦依法進行關閉。
四、把“四不放過”落實在真抓實干上,強化安全責任追究力度
省政府領導帶隊督辦查處。對嚴重忽視安全生產的企業及其負責人和業主,依法加大行政執法和經濟處罰力度,違犯法律的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對一次發生3人以上生產安全責任事故的礦長就地免職;對工作不力或由于失職瀆職行為引發生產安全事故的單位和個人,嚴格依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追究責任,凡發現縣(市)有2處、鄉鎮有1處非法礦山或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等生產場所,對縣、鄉政府主要負責人追究行政責任,給予行政處分。對事故隱瞞不報、謊報的行為,予以嚴厲查處;對危險源監控和安全隱患整治不力的行為,責令立即整改,并予以處罰;對事故處理結果進行跟蹤督查,確保對事故責任人的處理和整改措施落實到位。2004年,全省安全監管機構共查處責任事故222起,處理處級干部20人,科級干部154人,其他人員398人。
五、把安全知識普及到全體勞動者心上,提高全民安全素質
省政府將每年的5月13日定為全省“安全生產警示日”,開展以煤礦為重點的安全生產警示教育活動。向職工發放安全知識普及讀本,組織數十萬人參加《安全生產法》“安康杯”和“消防安全知識”競賽。2004年省級培訓各類人員8萬多人。同時,發揮新聞媒體監督作用,按月發布安全生產情況。設立并向社會公布舉報電話,對舉報有功者進行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