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響居民消費增長的主要原因
居民消費支出主要受消費能力、消費傾向和消費環境的影響。從近幾年的情況看,制約我國居民消費需求增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低收入居民收入增長緩慢,消費增長缺乏收入基礎
1.農民收入增幅緩慢
近年來,農民收入增長明顯減緩。1990—199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加201元,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實際增長5%。而1998—200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僅增加92元,年均實際增長3.8%,比1990—1997年間分別下降109元和1.2個百分點。受收入增幅減緩的影響,農民消費增長也相應放慢。1998—2003年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年均增加71元,比1990—1997年間年均增加額減少77元。2003年縣及縣以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全國的比重僅為35%,與農村人口所占比重明顯不相稱。
2.城鎮低收入居民收入增長停滯
近年來,城鎮居民收入總體增長較快,但不同收入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逐步拉大,特別是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增長出現停滯。據抽樣調查,2003年城鎮10%最低收入戶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590元,僅為全國城鎮居民平均水平的31%,比2000年還下降了63元;人均消費支出為2562元,僅比2000年增加22元;其消費支出相當于同期城鎮居民平均水平的39.4%,比例比2000年下降了11.5個百分點。
目前,我國農業人口約9.2億人,加上城鎮低收入居民,人數占全國人口的比重超過70%,他們的收入和消費水平增長緩慢,嚴重制約了居民總消費需求的增長。
(二)居民收支不確定性加大,即期消費受到影響
1.就業穩定性降低,影響居民收入預期
我國每年需要就業的人數有2000多萬,而近幾年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拉動作用減弱,新增就業崗位遠遠不能滿足就業需求,就業難的問題日益突出。
2.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滯后,支出預期不確定增加
在城鎮,隨著改革的推進,一些原來由單位承擔的養老、醫療等費用逐步轉由居民個人承擔,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相對滯后,居民對未來支出增多的預期明顯上升,導致居民儲蓄傾向增強,即期消費相應減少。
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嚴重滯后,農民仍然以家庭保障為主。隨著家庭的小型化以及老年人口的增多,家庭養老壓力明顯加大,農民為了未來養老需要不得不減少當期消費、增加儲蓄。
3.住房改革進程與收入分配體制改革不同步隨著福利分房制度的取消,住房商品化迅速推進,房地產價格快速上漲,而與之配套的工資制度改革滯后,住房支出的增加沒有在職工工資中得到相應體現,居民為改善居住條件不得不壓縮消費、進行長期儲蓄。
(三)財政用于社會事業的支出相對不足,居民在教育、醫療等方面的負擔過重
2002年,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3%,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7個百分點。部分農村中小學校經費嚴重不足,向學生及其家庭攤派收取各類費用的問題仍然存在。同時,高等教育收費標準高,不少城鄉居民家庭難以承受。子女教育支出已成為城鄉居民家庭的沉重負擔。我國政府預算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長期下降, 而居民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卻由1980年的23%上升到2001年的60.4%,居民醫療負擔明顯加重。居民用于教育和醫療等方面的支出增加,擠壓了其他方面消費的增長。
(四)消費增長缺乏良好的消費環境
1.消費品市場秩序還比較混亂
假冒偽劣現象等屢禁不止,不少商品的質量沒有保障,食品質量安全事故時有發生。一些壟斷行業服務質量差,產品和服務價格過高、定價透明度低,居民在消費過程中被迫接受其不合理的“霸王”條款。一些地方實行市場封鎖和地方保護,庇護當地低質產品,限制外地質優價廉產品的進入和銷售等等。
2.城鄉基礎設施狀況不能適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要求
在城市,居住小區、企事業單位及公共場所的停車設施建設滯后,停車難問題日益突出;交通道路建設滯后、交通管理不善、交通堵塞嚴重,明顯影響居民購車意愿;社區服務、公共文化體育等設施建設滯后,難以滿足居民服務性消費的發展要求。在農村,水、電、路和通訊等基礎條件較差,商品流通和售后服務體系建設滯后,影響農村居民對家用電器、交通工具和電信服務的消費。
3.金融對消費的支持作用不強
消費信貸是解決居民收入水平不高但需要進行大額消費問題的重要途徑。雖然近年來消費信貸發展較快,對住房、汽車等消費起到明顯促進作用,但由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滯后等因素影響,我國消費信貸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對消費的支持作用不強。
4.消費者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落實不力,消費投訴困難多,消費糾紛特別是涉及一些壟斷行業的消費糾紛明顯增加,但又不能得到及時妥善解決,消費者不能放心消費。
(五)投資對消費的促進作用不強
1.投資過快增長,國民收入中用于擴大消費的比重逐步下降
隨著我國城鎮化、工業化進程加快,投資增長較快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但國民總收入中用于積累的部分增長過快,用于擴大消費的部分必然相應壓縮,由此導致消費率不斷下降,投資與消費比例關系失調。
2.投資結構不合理影響消費結構升級
投資結構影響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從而對消費結構形成影響。從商品供給結構看,20世紀90年代初期發展起來的消費品工業,由于多年來較注重產量擴張,對技術更新改造投入不足,產品結構逐漸不能適應城市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造成中低檔普通消費品嚴重供過于求。同時,對高技術產業投資相對不足,研究開發經費比重低,產品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不強,高附加值的消費品供給不足。這種投資結構,導致居民消費結構提升缺乏國內產業的供給支持,延滯了消費結構升級。
3.投資對就業的拉動作用不強
2000—2003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分別增長10.3%、13%、16.9%和27.7%,全國城鄉就業人數分別增長0.97%、1.3%、0.98%和0.94%,投資對就業的拉動彈性為0.094、0.10、0.058和0.034,拉動作用明顯減弱,每增加1億元投資產生就業崗位也由2000年的2256個降到2003年的573個。
二、擴大居民消費的對策建議
(一)千方百計增加低收入者收入
1.多管齊下促進農民收入增長
(1)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切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競爭力。加大投入力度,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在繼續保護耕地、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的同時,大力發展農村多種經營;因地制宜,加快發展農產品貯運和加工工業,促進農產品保值增值。(2)深入貫徹減輕農民負擔的各項政策,堅決杜絕以各種名目向農民亂收費、亂攤派。(3)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鄉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加大對農民外出務工的培訓和其他服務,加強農民工權益保護,確保農民工工資按時足額發放。(4)加強農村土地征用管理,合理調整補償標準,為失地農民提供必要的社會保障,妥善安置失地農民就業。(5)加快農村金融體系改革,盡快建立適合國情的農村金融系統,加大對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同時,研究出臺符合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農業補貼機制,積極發展各類農業保險。
2.加強再就業和勞動工資管理工作
把增加就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繼續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增加財政對就業再就業的投入,大力加強對下崗失業人員的技能培訓和再就業服務。大力支持老工業基地和資源枯竭城市產業結構調整改造,促進當地國企下崗職工再就業。積極發展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要求和鼓勵企業進行定期的職工培訓。加強勞動監察執法,督促各類企業與所有雇員簽訂勞動合同并落實最低工資規定,規范企業裁員行為。加強對工資拖欠問題的管理與監察,切實解決企業拖欠職工工資的問題。
同時,要加強對高收入者的調節力度,促進高收入者增加消費。適應個人收入多元化特點,盡快建立居民收入和納稅申報制度,使居民及時、全面、準確地報告個人收入并納稅。個人收入所得稅應盡快實行綜合計征,適當提高起征點,上調高收入者納稅稅率。研究對別墅、大排量轎車、高檔娛樂服務等消費開征特別消費稅。建立嚴格的財產登記制度和財產轉移監督制度,逐步研究設立贈與稅和遺產稅,促進高收入者增加消費,同時防止財產向極少數人過分集聚。堅決打擊偷漏稅行為。加大對非法收入的打擊力度。
(二)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協調推進醫療、住房體制改革
在城市,要繼續鞏固和加強“兩個確保”和“低保”工作,強制各類企業為職工交納必須的社會保險,鼓勵個體經營者和靈活就業人員參加社會保險,不斷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盡快出臺政策,提高社會保險統籌層次,確保養老、醫療、失業等社會保險在不同工作和地區之間的平穩接續。中央財政每年要列支專項資金,用于彌補社保資金的歷史欠賬,盡快做實個人賬戶。盡快開征社會保障稅,規范我國社會保障籌資方式。
在農村,加快建立和完善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農村社會化養老制度,加快推進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多渠道增加扶貧資金,幫助貧困地區農民盡快脫貧致富。
穩步推進城鎮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將市場競爭機制引入醫療衛生系統,遏制醫院亂收費、亂用藥、亂檢查;加強管理,繼續降低藥品和醫療服務價格,防止居民醫療支出負擔過快膨脹。
妥善處理住房制度改革中出現的問題,參考房地產價格上漲的實際水平,合理上調職工住房補助標準,并使補助工資化。加快發展住房二級市場,減少各類交易稅費,推動存量住房的流動。
(三)加大對基礎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事業的財政投入
盡快研究建立與農村稅費改革相協調的農村教育投入機制。全力加大財政特別是中央財政對基礎教育的投入,確保在全國城鄉真正實現免費的九年制義務教育,減輕農民的子女教育支出負擔。完善國家和社會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制度。
加大對醫療衛生體系特別是農村醫療衛生體系的投入,加強地方病和傳染病的防治,提高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的補助標準,減輕農民醫療負擔。
(四)大力改善消費環境
一要加強消費品市場秩序治理整頓。二要著力改善城鄉生活基礎設施。三要積極發展消費信貸。四要合理調整休假制度。五要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五)提高投資效率,促進就業和居民收入增長
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金的基礎性作用和民間投資效率高的優勢,對于市場能夠有效調節的投資領域,要切實減少財政投入,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鼓勵企業加強技術更新改造和新產品研究開發,滿足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要求。加快服務業管理體制改革,加強財政資金對發展服務業的引導和支持,鼓勵民間資本進入服務業,促進服務業加快發展,吸納更多就業。
(國家發展改革委綜合司消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