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機遇
(一)寬松的宏觀環境
世界經濟、中國經濟良好的發展態勢為“十一五”時期北京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提供了一個寬松的宏觀環境。北京要抓住全球經濟在調整中加快復蘇和日趨活躍的機遇,解決當前面臨的突出問題與矛盾,化解各種顯性和潛在的風險,加快發展;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將為北京實現10%以上的經濟增長率提供堅實的支撐,產業結構快速升級、工業化城市化進程日益加快為北京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二)廣泛參與國際合作的機遇
北京作為首都,是國家與世界各國聯系的第一通道。隨著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進程加快和我國加入WTO條款的全部實施,可以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尤其是參與亞太地區的經濟合作,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努力提升對國際資金、技術、管理、商品、信息和人才的集聚能力,全面提高國際競爭力,實現跨越式發展。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和加入WTO也促使北京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構建公正、透明的制度環境和市場競爭環境,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為全面參與國際競爭創造條件。
(三)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良好機遇
在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中,北京是國內最有可能高層次承接進入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地區。北京要充分利用這個條件,第一,抓住跨國公司加快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的機遇,構筑承接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的平臺,引導外資重點投向金融、旅游、文化、信息服務、會展、現代物流等現代服務業以及電子信息、生物工程、醫藥、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環保等高新技術產業,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化與現代服務業的融合,弱化北京資源、環境約束,推動北京產業結構升級。第二,抓住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中先進技術和研發環節加快轉移的機遇,結合自身信息化及高技術方面的后發優勢,用引進開發的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制造業,同時鼓勵外商用整合并購的投資方式參與改造傳統制造業,提升制造業的整體水平,促進具有北京特點和競爭優勢的現代制造業產業群的形成,提高產業競爭力。第三,抓住國際服務業加速轉移的機遇,結合發展“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目標,利用舉辦奧運會的機會,大力發展國際旅游、國際運輸服務、國際工程承包與勞務合作等國際服務業。
(四)為總部經濟發展提供的契機
北京要抓住跨國公司加快在我國設立研發機構和地區總部的機會,利用公司總部聚集的優勢,擴大同跨國公司的合作,發展總部經濟。為此,要加快發展金融保險、咨詢和信息等現代服務業,提高政府服務效率和社會服務質量,以吸引更多的國際組織和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研發中心落戶北京,使北京真正成為國際企業走入中國和國內企業走向世界的橋頭堡,成為輻射、帶動周邊地區乃至全國的中心城市。
(五)國內區域經濟發展與合作為北京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作為連接我國“三北”地區的結合部,北京將獲得更多的合作機會和發展空間:加強同華北各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合作,為北京擴大對外投資,實現產業轉移提供廣闊的空間,同時可以保障水和油氣煤電等緊缺資源的供給;并為北京發展現代(生產性)服務業提供廣闊的市場。作為京津冀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以京津冀都市圈統籌協調發展為契機,把自身的發展置于更大的空間來籌劃,加快同周邊省市合作,疏解城市功能,優化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布局,改善北京產業發展的配套環境,緩解北京當前經濟發展中的資源、生態環境約束,發揮區域對首都發展的支撐保障作用,實現首都經濟可持續發展。
(六)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為北京發展提供體制保障
北京要充分利用貼近國家機關的有利條件,以國家新一輪市場化取向改革進程加快為契機,積極穩步推進行政管理、財稅、金融、投融資、國有資產管理、城鄉管理等領域的改革,通過緩解或解決所有制結構不合理、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社會事業領域改革滯后、城鄉二元結構制度矛盾突出、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等重大體制性障礙,為北京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提供體制保障。
(七)奧運會為北京全面發展注入強大的動力
北京要以舉辦奧運為契機,全面整頓經濟和社會秩序,完善交通等基礎設施,加快發展旅游、金融保險、文化體育、咨詢和信息服務等現代服務業以及信息、環保等產業;增強基礎設施承載能力,提高城市發展水平;加快與國際接軌,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和國際化水平;改善居民生活質量和生活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二、挑戰
(一)人口、資源、環境壓力繼續加大
第一,“十一五”時期,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及戶籍影響的逐步淡化,農村富余勞動力和高技術人才加快向大城市流動,作為接納人口轉移的主要城市,北京的人口壓力更大,資源環境承載壓力增加。第二,隨著以重化工業大力發展為主要特征的工業化進程加快,資源消耗量和污染排放量迅速增加;能源領域市場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物流總量增大,將帶來運輸制約;作為資源依賴性很強的城市,北京資源供給的不確定性將增大,資源瓶頸和環境瓶頸更為突出。第三,周邊地區加快發展將加劇北京的資源供需矛盾和生態環境壓力。北京對周邊地區的資源依賴性很大,隨著周邊地區加快發展,未來將出現北京與周邊地區爭奪資源的局面,周邊地區重化工業快速發展將加大北京的環境治理壓力。為此,北京必須加快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現代服務業、低能耗、環保型的現代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降低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傳統制造業;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利用科技研發優勢,把信息化和工業化結合起來,率先走“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工業化推動信息化”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二)對外開放風險增大,貿易摩擦不斷增加
經濟全球化和WTO條款的全面實施給我國帶來的國際市場風險和對外貿易摩擦將對北京造成很大影響。一方面,北京的電子通訊制造、汽車、運輸、郵電、金融等產業將受到嚴重沖擊,尤其是金融業將從分業經營向混業經營轉化,國內外金融機構之間的合作、并購趨勢加快。另一方面,在頻繁的貿易摩擦中,西方國家針對中國高新技術產品的反傾銷訴訟將愈演愈烈,北京在出口份額中占很大比例(60%以上)的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將障礙重重,對外貿易受到嚴重影響。為此,必須利用科技資源優勢,提升產業發展水平,打造世界名牌,增強國際競爭力;在繼續擴大開放,引進國際資本和技術的同時,逐步擴大對外投資,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地結合起來;深化區域經濟合作,推進締結雙邊或多邊的區域貿易協定,減少貿易摩擦。
(三)在引進外資和承接國際產業轉移中面臨激烈的國際、國內競爭
北京市盡管具有人才、技術、信息等優勢,但城市的國際化、信息化、市場化和法治化水平還不高,資源、環境約束明顯,基礎設施不足,產業配套環境差,政府服務效率低,在吸引外資和承接國際產業轉移中,將與新興和發展中國家以及國內的上海、廣州、浙江等發達地區展開激烈的競爭。
(四)國內區域經濟發展加劇資源配置的矛盾
一方面,“十一五”時期,在區域統籌發展中,國家將拿出更多的財政收入和更多的力量支持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發展,北京可獲得的中央支持將減少,同這些區域之間存在著資源配置的矛盾。另一方面,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擁有完整的產業鏈,產業配套能力強,政府服務意識較強,當前京津冀都市圈的整體水平不高,還沒有形成產業協作關系,“十一五”時期,與長三角、珠三角發展差距還有拉大的趨勢,北京將與長三角、珠三角中的特大型城市(上海、廣州、深圳等)和發達地區(浙江、江蘇、廣東等)在爭奪資本、人才等可移動生產要素方面將展開激烈競爭。
(五)奧運之后北京可能步入經濟發展停滯階段
奧運會可能僅僅為北京市帶來暫時的經濟繁榮,舉辦奧運會之后,北京市可能出現沉重的財政負擔,房地產、餐飲、旅游和交通等產業缺乏持續增長的動力,可能會像舉行昆明世博會的云南,經濟發展在一個時期處于停滯或低速狀態。
(作者單位: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體改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