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是經營風險的企業,如何準確地識別和度量經營風險,實現經營風險的優化管理是商業銀行得以生存和發展的關鍵。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體制轉軌的特殊時期,隨著我國利率市場化步伐的加快和國內金融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商業銀行所面臨的信用風險管理難度和復雜性也不斷加大。
一、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根源
我國改革開放20多年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經濟成果,但是社會信用管理體系沒有得到同步發展。隨著我國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商業銀行信用管理難度也在不斷上升。非國有經濟性質風險主體的增加、新興業務領域的興起、經營制度逐漸從分業式向混業式經營制度轉變,都使信用風險產生了與原有的傳統國有企業貸款信用風險不同的地方,導致信用風險的形式出現多樣化趨勢。一方面,銀行業“惜貸”,另一方面,中小企業及民營企業融資困難,沒有了信用作依托,銀行和企業間出現了“雙輸”局面?,F代經濟是信用經濟,市場化程度越高,對社會信用體系發育程度的要求也越高。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銀行業作為金融業的主體,其健康發展尤其需要一個良好的信用環境,否則,會引發金融危機乃至經濟危機。
二、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缺失
1.我國目前尚未建立社會信用體系。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逐漸脫離了國家的庇護,開始獨立面對市場風險。但長期以來,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一直都是在國家計劃調節經濟中生存,人們的經濟活動更多建立在執行和完成計劃上,而不以信用原則為基礎,大多數國民對銀行風險管理缺乏認識,信用觀念淡薄。
2.法律法規不健全導致守信成本高,失信成本低。當前,我國社會規范不成熟,體制安排不合理,在社會上沒有樹立起守信為榮、失信為恥的信用道德評價和約束機制,一方面對失信的懲罰不嚴厲;另一方面守信的交易成本高,收益小,失信的成本低,收益大,信用的失衡也就成為一種社會普遍現象。
3.風險管理技術落后和信息不暢通。信息不完全和不對稱對金融市場造成了一系列不利的影響,具體表現為“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逆向選擇的結果,使資質差的借款人取得了貸款,道德風險加大,進而又增加了資金運用的風險。
三、降低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缺失的幾種方法
要建立我國社會信用管理體系,建立和完善信用信息的使用規范和失信處罰機制;注重政府對信用交易的監督和管理;加強民間信用管理機構在信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積極打造全社會的信用文化。
1.信用等級評價。建立企業、個人的信用制度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促進銀企合作,為整個國家信用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良好的基礎。應建立和完善企業的資信調查體系,建立公用的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數據庫,完善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系統,為企業經營提供良好的信用服務。
2.良好有效的風險控制。信用控制法就是對交易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違法行為進行預警、控制,從制度源頭上堵住漏洞。
3.確立政府在建立銀行信用風險管理體系中的地位。政府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示范作用。從信用結構來看,政府信用始終是最大的信用,整個社會信用都是基于政府信用來推動和發展的。因此,加強信用體系建設,必須充分發揮政府信用在社會信用建設中的無可替代的示范激勵作用。除了政府職能要轉換,從“權力”政府轉變為“信用”政府、“責任”政府、“服務”政府,同時還要發揮政府宣傳部門的導向作用,帶動新聞媒體,弘揚社會誠信意識,懲惡揚善,從意識形態上提高個人的自我約束意識。其次是約束作用,即牽頭制訂信用管理法律法規,規范信用秩序,創造一個寬松、公平的環境,使各市場主體自覺按照市場的規則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第三是服務作用。確定信用征信業的主管部門,為專業化的信用從業機構提供信用評估基礎數據和便利,降低信用評估成本。
4.培育促進信用中介監督機構的發展。與信用中介活動有關的注冊會計師、審計師、律師及信用咨詢、評估人員都應納入法律規范的視野,從法律上明確他們的法律地位、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以及相應的權利、義務和法律責任。對中介機構的管理應以自律管理為主,政府管理為輔。這有利于中介機構保持獨立性、專業性,更好地發揮其在防范信用風險、維護信用秩序、降低社會信息成本和引導社會資源合理流向等方面的作用。
5.提高風險管理技術。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第一,盡快建立符合國際標準的商業銀行信用內部評級體系,準確定義和度量信用風險。第二,建立科學有效的信用風險度量模型。第三,以科學有效的信用風險識別、度量機制為基礎,建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程度的事前控制機制——風險預警機制。建立有效的信用風險制衡機制,應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加強公司治理制度建設,建立完善的信用風險內控機制,實現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制度制衡機制。二是完善風險資本配置制度,提高內部信用管理方式,實現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資本制衡機制。同時,建立完善的信用風險補償機制。通過把風險資本成本、目標盈利率和不同等級的信用風險結合起來對信用風險定價,可使商業銀行的經營和客戶信用風險的結合程度更高。
還要建立對失信企業、個人的懲罰機制。失信懲罰機制實質上是增加失信的成本,使市場主體經過理性權衡后自覺選擇守信。同時,完善官員的政績考核機制,將政績考核與企業逃廢債務的失信行為聯系起來,從根本上阻斷地方“利益驅動”。
(作者單位:中國銀行天津塘沽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