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工業化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艱巨的歷史性任務。壢城市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為了貫徹省委、省政府“兩個率先”的總要求,確保我市在2013年提前達小康,實現人均GDP3500美元的目標,必須把“以工興市”作為第一方略,積極探索一條適合我市科學發展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一、充分發揮信息化對工業化的帶動作用
鹽城市一批企業信息化工作已經啟動。森達集團投資1000多萬元,在國內制鞋業首家引進企業資源計劃管理系統(ERP),重組了業務流程,建立起面向市場的現代“供需鏈”,形成敏捷響應市場的快速反應機制。但總體上看,我市工業信息化還處于比較低的水平,25戶重點企業集團目前僅有40%基本實現了信息化。1808戶定報企業實現信息化的比例不到15%。為此要認真貫徹落實省政府《關于加快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意見》和市政府《關于鹽城市加快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促進產業升級的意見》。切實加快我市信息產業的發展,加速信息化帶動工業化進程,堅持把發展信息產業與推進產業升級相結合,自主創新與引進合作相結合,傳統管理與管理信息化相結合,爭取在產品信息化、研發手段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和生產過程自動化四個方面有所突破,加速信息技術對各產業的滲透和融合,發揮后發優勢,推進產業升級,實現我市經濟跨越式發展。
二、以經濟國際化助推新型工業化
從鹽城市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看,工業化程度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國際化程度不高,特別是與國際化大公司的合作還不多。當前從國際市場一體化的全局看,鹽城仍處于“敵強我弱”之勢,如何避重就輕,出奇制勝,在無數個局部中營造“我強敵弱”之勢,這就要求我們善用“田忌賽馬”之策。目前鹽城市的基礎設施正逐步完善,港口、高速公路、鐵路、航空等交通網絡明顯改善,吸引外部投資的能力明顯增強,特別是沿海大通道即將開通,已融入上海三小時經濟圈,與韓國現代等企業成功合作使鹽城的形象有所提升。我們要從鹽城的實際出發,從資源優勢出發,從現有產業基礎出發,以經濟國際化助推新型工業化,以延伸產業鏈帶動產業集群化,以支柱產業帶動結構的優化升級。同時各級政府應把吸引500強企業到鹽城投資作為一項重點戰略來抓,根據現有產業特點有針對性地對500強企業進行篩選,有重點地主動對接。如果鹽城有15—20家500強企業落戶,鹽城的產業層次和國際化程度將有明顯提高,國際化助推下的新型工業化進程將明顯加快。
三、用農業產業化推進我市工業化的進程
從歷史發展的大階段來看,歷史發展的長河要經歷原始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幾個大的發展階段,而每個社會階段又可分為三個時期,即初期、中期和后期。從我市情況看,目前正處于工業化初期向中期的過渡發展階段。“兩農”工業,即:農產品加工和為農業服務的農業機械、農藥、化肥占我市工業的絕對比重達70%以上,農產品加工絕大部分屬于粗加工,為農業服務的工業技術含量低,嚴重制約了我市工業化的進程。因此要充分發展我市農業大市的資源優勢,通過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加快農業產業化和農業產業的高新技術化,來提升我市“兩農”工業的產品檔次和技術水平,加快農村勞動力的轉移的步伐,推進我市工業化的進程。
四、走以城市化促進工業化的新路子
實踐證明,城市的規模和等級與吸引內外資的水平和規模成正比。目前鹽城市區人口50萬人左右,百萬人口大城市規劃已經初步繪制。對我市而言,必須大力發展工業,以工業化帶動城市化,以城市化促進工業化。要加快發展特色產業,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努力培育支柱產業,做長做強紡織工業,做大做新機械(汽車)工業,做精做細化學工業,做特做專食品工業,努力提高支柱產業支撐能力。要充分利用我市汽車和紡織產業初具規模的有利條件,著力打造汽車和紡織兩大產業集聚和引資平臺,推進汽車工業和紡織工業兩大基地的建設步伐,培植產業群,延長產業鏈,把鹽城建成我國東部沿海投資密集區、國內知名的汽車城、紡工城。
五、加快沿海開發的步伐
鹽城市有583公里的海岸線,683萬畝的濕地灘涂,海岸線占到全省的近60%,灘涂面積占到全省的75%,且灘涂每年還以5萬畝的成陸速度向黃海延伸,這是江蘇其它任何地區無法比擬的獨特的資源優勢,是后發優勢最大的所在。鹽城市要大力宣傳海洋灘涂優勢,充分展示自身的資源優勢,不斷提高在全省乃至全國的知名度。盡快把“沿海開發”確立為與“沿江開發”和“沿隴海線產業帶建設”戰略鼎立的又一重大戰略,爭取政策、資金等方面的扶持。當前首先要加強沿海基礎設施和港口建設力度,加快建立沿海大通道,利用港口帶動經濟發展。其次要加強我市沿海海洋經濟帶建設,著重研究適應海洋和灘涂發展的工業。要請全國甚至國外的海洋和灘涂專家來研究,高起點、高標準制訂發展規劃,進行沿海產業定位,形成有特色有影響的產業。就當前而言,要進一步發展海洋電力、海洋食品和海洋化工。在發展工業的同時要加強對灘涂濕地的保護,統籌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不能再走“先發展經濟、后治理環境”、“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壞、后建設”的路子。
六、正確處理好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和發展高新技術的關系
我市正處在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重要時期,傳統產業技術水平偏低;高新技術產業起步晚,規模小,基礎薄弱;技術創新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不強是我市產業技術發展的現狀。面對有效供給結構性、階段性生產過剩和經濟、技術、環境等因素的制約,今后一段時期,我市經濟結構調整的任務十分艱巨。由于我市傳統產業占工業的比例在95%,因而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是我市結構調整的重頭戲。我市的機械、紡織、化工、輕工、食品、建材、交通運輸等傳統產業的結構調整,應主要依托技術進步,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在開發手段上,通過廣泛應用信息技術、先進制造技術、先進管理技術,重點推廣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輔助制造(CAM)、計算機輔助工藝設計(CAPP)、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S)、企業資源計劃(ERP)等技術,提高產品的設計開發能力和生產過程管理水平;在生產過程中,大力采用新能源,高效節能降耗技術和清潔生產方式,促進節能降耗,養活污染排放;在產品開發方向上,推廣應用生物工程、新材料、機電一體化、清潔生產等行業共性和關鍵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通過各種有效方式,促進傳統產業向深加工、精加工、高技術和低消耗、低污染方向發展,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從根本上提升競爭力,推進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化方向轉變,實現產業結構和技術結構的優化和升級,全面提高我市經濟整體素質。同時,開拓新的發展領域、擴大就業。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七、全面實施“人才強市”戰略
中央領導和省、市領導非常重視人才問題。2003年5月23日,胡錦濤總書記主持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會議,專門研究“人才強國戰略”問題。同年6月12日省委李源潮書記主持召開了全省人才工作會議,提出三個“解放”的要求,即: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生產力,把優秀人才聚集到“兩個率先”的旗幟下。2004年3月18日市委張九漢書記主持召開了全市組織工作暨人才工作會議,指出:“要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人人可以成才、以人為本的理念,牢固確立以業績為導向、以發展為核心的科學人才觀,加快構建民主開放的人才工作新機制,努力造就一大批黨政領導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為‘富民強市、跨越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我市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目前制約我市經濟發展的瓶頸有兩個:一是資金,二是人才。人才奇缺已成為制約我市經濟發展的重要瓶頸之一。我市是人口大市,但是人才弱市,主要表現在:一、人才總數偏少,人才總數32.5萬人,人才占人口總數只有4%,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達不到蘇南的1/3。二、人才結構不合理,出現“八多八少”現象:醫衛、教育界人才多,工程技術人員偏少;管理人才偏多,一線開發人員偏少;中低級人才偏多,高級人才偏少,只有5000多人;學歷層次低的人才多,學歷層次高的人才少;單功能人才多,復合性人才少;傳統專業的人才多,高新技術人才少;繼承性人才多,創新性人才少;機關事業單位人才多,企業人才少。三、人才流失嚴重,“八五”期間,我市本科學生回歸率58%,“九五”期間回歸率下降為30%。四、人才浪費和人才奇缺并存,現有的人才流失也相當嚴重。因此如何在我市“經濟洼地”來“構筑人才高地”,將我市的人口優勢轉變為人才優勢,將人才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是實現我市新型工業化的關鍵所在,也是我市實現提前達小康目標的根本保證。必須在全市全面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實施“人才強市”戰略,首先要樹立10大人才新觀念:(1)以人為本的觀念;(2)人才危機觀念;(3)人才誠信的觀念;(4)人才績效的觀念;(5)人才創新的觀念;(6)人才組合的觀念;(7)人才“二八觀念”;(8)人才標準的觀念;(9)人才股份化的觀念;(10)人無完人的觀念。其次在具體措施上從政府和企業兩個層面入手,政府和企業“兩個輪子”一起轉,政府推動和企業“自動”相結合。就政府來說做好三件事:做好“人才強市”戰略的規劃;營造讓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寬松環境;制定切實有效的有利于人才集聚的政策措施。就企業層面來講做好四件事:發現人才、吸引人才、培養人才和使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