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和亞洲發展銀行自2000—2003年間,對亞洲20多個主要城市聯合調查發現,至少有10個城市的空氣含有的危險物質超出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安全水平。亞洲國家已經注意到這一嚴峻問題,并行動起來積極治理空氣污染。
印度:空氣開始讓人感到窒息
據統計,印度班加羅爾市僅注冊的機動車數量就達到200萬輛,遠遠超過城市應付30萬輛機動車的設計能力。更嚴重的是,機動車仍以每天新增六七百輛的速度猛增,加上人口數量極度膨脹對機動車和能源(特別是煤炭)需求的增加,班加羅爾已經成為一個空氣混濁的大型都市。對班加羅爾跟蹤調查顯示,空氣質量急劇下降,每立方米含懸浮微粒296微克,大大超過國際衛生組織規定的50微克。
“班加羅爾現象”并不是特例,印度幾乎所有大城市隨著工業化進程加快,特別是機動車數量激增,都出現了嚴重的空氣污染。調查顯示,新德里的空氣中,每立方米含多達350—800微克的懸浮微粒,孟買在250微克以下。另據報道,最近美國宇航局的衛星發現,印度北部上空形成了被污染的巨大云層,已看不清高聳入云的喜馬拉雅山!這些污染很大程度是由居民用煤、汽車排放物以及以煤為燃料的火力發電站造成。
自1991年實行改革以來,印度國民生產總值以年均6.5%的速度快速增長,近年來更是達到8%以上。但是,與不少發展中國家一樣,印度經濟高速發展同樣以犧牲潔凈空氣、純潔的水資源以及其它自然環境為代價。在空氣質量惡劣的亞洲城市當中,印度首都新德里名列榜首,其它城市如孟買、加爾各答和新興工業基地浦那的情況也非常糟糕。
印度政府決定,從2005年4月開始,在新德里、孟買、加爾各答、班加羅爾等11個主要城市推行歐洲3號汽車排放標準,力爭2010年后,全國所有車輛都達到歐洲3號排放標準。
馬尼拉:多管齊下治理尾氣
世界銀行在對菲律賓的環境監督報告中指出,由于空氣污染,菲律賓每年有2000條生命過早夭折,9000多人患上慢性支氣管炎,用于治療相關疾病的費用已達15億美元。各種污染源中,汽車尾氣是“罪魁禍首”,空氣污染80%源自于此,從而也成為空氣環保治理的主要對象。
在馬尼拉,擁有汽車并非可望不可及,特別是廉價的二手車大量進口,已經使大多數中產家庭成為有車一族。官方對車輛數量增長沒有采取任何有效控制,導致道路交通負擔超重,空氣質量下降。面對市民人身健康亮起紅燈,菲律賓有關政府部門和民間組織獻計獻策,希望能驅除烏障,凈化天空。
在各種措施中,短信舉報可謂馬尼拉最有特色的環境監督方法。由于缺乏技術和人力支持,政府交通部門監督和檢測汽車尾氣排放量尚無法廣泛進行,因此發動市民主動參與環保監督。
有關部門廣泛宣傳汽車尾氣對環境和人身健康的威脅,號召年輕人以手機為“武器”,向空氣污染宣戰。對沒有手機的市民,還提供了熱線電話和電子郵件信箱,供其舉報。根據群眾提供的線索,“環境監督”每周列出排放尾氣違規的汽車車牌號,被5人以上舉報的車輛牌號,要告知政府交通部門,對其尾氣排放再次進行測試。如不合格,車主必須在限期內對汽車發動機進行清理,否則吊銷汽車牌照。
在各種車輛中,公共汽車尾氣排放不合格現象更為嚴重。為此,菲政府不惜斥資為馬尼拉地區的公共交通系統配置以天然氣為燃料的汽車。為鼓勵汽車公司使用天然氣汽車,政府還在稅收和貸款方面給予優惠政策。
為減少汽車尾氣中的有害微粒含量,菲律賓目前正在研究以椰油作為汽油添加劑,不僅可以節省能源,還能凈化空氣。
日本:空氣清新治理有方
東京空氣透明,沒有霧,不管晴天還是雨天,只要不下雨,視野很好。這與東京注意治理空氣污染有關。先說汽車尾氣。日本是汽車王國,東京條條大道車水馬龍,但不會有一輛車冒著黑煙,所有車輛排氣都達標。東京都有關當局規定,到2004年10月,所有柴油車不準在東京上路。東京有5萬多輛出租車,每天要跑幾百公里,是主要治理對象。目前,所有出租車全部燒天然氣,不僅減少了空氣污染,且節約了成本和能源。
東京不僅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經濟中心,但所有大公司的工廠都在鄉下,很少能看到煙囪,偶爾見到一個,排出的煙霧也都經過了凈化處理。
東京非常注意綠化,走在東京街頭,會經常有新發現,有的樓頂不知什么時候就出現綠樹,充滿生氣,這是東京推廣的樓頂綠化。東京有關當局還規定,新建大樓必須有綠地,必須搞樓頂綠化,并有硬性指標,綠化面積要占樓房面積的20%以上。東京的綠化很少種草,種草修剪起來費事,而且影響綠化體積,種樹是立體綠化,不光有面積,更重要的是有體積。
東京治理空氣污染有過歷史教訓。據日本朋友說,上個世紀60年代,伴隨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污染曾十分嚴重,東京每條河流都散發著惡臭,空氣污染也很厲害,經常有霧,后來日本注意環保,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注意改善環境,所以才有了今天的樣子。但日本人似乎還不滿意,經常有人說東京的空氣質量與鄉下以及其它城市相比還有一定距離。
日本人的觀念在變化,他們認為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后,追求物質對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幫助不大,最重要的是活得健康。凈化空氣,增大綠化面積讓人少生病,而且環境賞心悅目。人們越來越希望所居住的城市是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