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生“互動”之一——動手實踐
動手實踐是一種特殊的認知活動。學生借助手的活動能夠實現和反映其思維活動,讓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改變“耳聽口說”的學習模式,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學到獲取知識的方法。在低年級的學習過程中,加強學具操作既能幫助學生豐富表象,架起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橋梁,實現新舊知識的轉化,形成新概念;還能為他們主動探索提供機會。如教學“平面圖形的拼組”這一課時,我從做風車引入,讓學生先把一張長方形的紙剪成正方形,再用正方形剪出四個三角形,做成風車,風車轉起來時就形成一個圓……讓學生在折疊、比較、測量的動手實踐中,感知各種平面圖形之間的聯系、區別與相互轉化。
二、學生“互動”之二——自主探索
著名數學教育家波利亞指出:“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只有讓學生親自做一做、試一試,有探索才會有創新,才能有成功的可能。教師要先設計好問題探索過程和要求,使學生帶有目的性、任務性去進行探索。例如,我在教學“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時,“36-8”個位上的6不夠減8怎么辦呢?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動手擺小棒,自主探索得出五種不同的計算方法。
通過探索和自主體驗,學生不僅掌握了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的算法,也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培養了創新思維。通過教師合理的引和得當的放,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在探究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快樂,激發創新精神。
三、學生“互動”之三——合作交流
合作精神是未來人才必備的基本素質之一,小組合作學習是培養合作精神的有效途徑。小組合作交流體現了教學活動中各動態因素的多邊互動,改變了傳統教學中師生單向交流的局面,對于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針對低年級學生年齡小、自律性差、合作意識淡薄等特點,我是這樣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
1.合理組建學習小組。安排好小組合作學習的人數,以4~6人為一組,成員按異質搭配,成員之間要有明確分工,落實具體任務,每個人擔任不同的角色。在一定的時間內互換角色,使得每個人在不同角色、位置上得到鍛煉與提高,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2.安排富有挑戰性的問題作為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當學生明確了主攻方向和需要解決的問題后,適時引導學生,使他們明白怎樣完成學習任務。例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時,我向學生提出了:你們是怎樣記住這么多不同面值人民幣的?各小組討論得很熱烈,有的回答看圖案;有的回答看字樣;有的說認顏色等。這樣使學生在合作交流中不僅解決了問題,還加深了各種面值人民幣的印象。
3.創設一個有利于學生積極思考的時空。教師要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生如何交流;如何傾聽別人的意見;如何評價別人的優點、缺點。教師不要為了急于讓學生匯報結果而把正在進行的“交流會”終止,也不能任由他們漫無邊際地說,浪費寶貴的課堂時間。同時,還要對各小組開展交流的發言順序做出合理的安排。教師要教給學生小組合作的方法,提高小組合作的質量。
總之,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道路上,我們應該努力按照課程標準指導教學,積極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引導學生采用新型的數學學習方式。
(作者單位:福建省德化縣湯頭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