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下冊》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通過語文學習,增強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和學習語文的自信心,在發展語言的同時,發展思維,激活想像力和創造力。在保持和發揚前面教材特色的基礎上,本冊教材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從選文到練習設計,從編排結構到呈現方式,又有不少新的突破。不僅教材內部的整合性進一步增強,而且實現了語言和文化的有機整合,教學目標三個維度的有機整合。與此同時,教材不僅密切地關注學生的發展水平,同時更有力地促進著學生各方面的發展。為幫助教師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更好地使用教材,現就本冊教材的基本結構、教材特點、學習目標和教學中要注意的主要問題等方面做一些介紹。
一、教材的基本結構
本冊教材繼續按專題組織單元,專題內涵豐富,貼近兒童生活,既富有教育價值與時代感,又突出學習語文的特點。每個專題的內涵都比較豐富,都指向學生的發展和精神的底蘊,是從傳承文化和發展精神的角度設計的。另外,教學中的閱讀理解、口語交際、語言訓練等,為學生知識和能力,方法和習慣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提供了廣闊的平臺。教材內容貼近兒童生活,體現時代特點,蘊涵教育價值。
本冊共有32篇課文,每組開頭的導語點明本組的專題。本冊書分精讀課文與略讀課文兩類。精讀課文課后有思考練習題;略讀課文只有兩項課后練習,有識字任務,沒有寫字任務。“語文園地”是由4至5個欄目組成。在上冊4個固定欄目基礎上,本冊又新增了“寬帶網”。這幾部分相互聯系,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要求認識和要求會寫的字,分別在每一課的課后練習中體現。除了課文中要求認識的字以外,在“語文園地”里也安排了少量要求認識的字,學生不僅可以利用熟字認識生字,更可以借助生活經驗,在同類事物的列舉中認字。
二、教材的主要特點
二年級下冊教材的主要特點與一年級教材是一脈相承的。不僅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表現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還體現了對多樣文化的介紹與尊重。下面從四個方面做簡要提示。
1.提升基本理念,加強目標意識。
課程標準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從這個基本理念出發,確定了三個維度的語文教學目標及總目標、階段目標。有的目標一以貫之,有的可以分出層次。不管怎樣提出,前面的學習是為后面的學習做準備,后面的學習是前面學習的深化與發展。這是我們把握教學目標的依據。
二年級下冊教材,既注意落實必須一以貫之的目標,又注意落實階段性比較明顯的目標。不僅在選文上下工夫,選擇了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精神的文章做課文,還在“寬帶網”中系統地編進了了解我國少數民族及區域設置等內容,讓學生從更廣泛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理解和認識祖國和家鄉,培養了學生熱愛家鄉及收集大量信息的能力。
2.加強實踐活動,培養語文實踐能力。
本冊教材安排了很多實踐活動,重視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著眼于積累語言,啟發思維,培養語文實踐能力,使教材從平面走向立體,從文本走向體驗。
課后一般都是由“我會認”、“我會寫”、“讀一讀”或“讀讀背背”組成,這不僅體現了低年級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和基本要求,而且可以讓學生在動腦動手的實踐過程中,體會到語文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例如,《葡萄溝》一課有一項實踐活動:“讓我們更多地了解一下自己的家鄉吧!”學生在自主觀察,收集家鄉風景、特產等有關于家鄉的材料的同時,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學以致用的快樂。
本冊教材在總體上十分重視練習的梯度。如“讀讀背背”這一項,從課文的實際出發,提法有所不同。有的要求背誦全文,有的只要求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值得注意的是:本冊教材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增加了默讀這一訓練內容。以上不同形式的練習,其目的在于有意識地指導學生積累語言,發展思維,擴展課內學習的內容,使學生在動手用腦的過程中增強語文實踐能力。
3.創新和突破,搭建擴展知識的平臺。
本冊教材在呈現方式上有很多創新和突破。在導語、練習、“語文園地”中安排的學習活動,都是以自讀自悟的形式或者是以學習伙伴的口吻提出的,使學生感到親切、自然。而“我會認”、“我會讀”、“我會連”等欄目,更是讓學生在自讀自悟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如“我的發現”這一欄目,可以引導學生去主動發現并掌握漢字構字的特點、詞語之間的聯系和表達方法、標點應用等知識。同時,在“展示臺”一欄中,教材也在不斷地為學生提供展示的機會。這樣的呈現方式,充分體現了現代教育理念所倡導的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平等關系,讀者與文本之間的對話關系。
本冊教材在不斷突破過去的同時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力圖在教材中努力引導教師和學生開發和生成語文課程,在教和學的實踐中提升語文課程意義。在部分課文后面安排了“我知道”,在“語文園地”中設置了“寬帶網”。這兩項內容是不同于前三冊教材的全新欄目。這兩個欄目的安排,與課程標準所提倡的“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初步具備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是一致的。
三、學習目標及教學建議
1. 識字與寫字教學。
識字、寫字任務始終貫穿整個小學階段。本冊教材在繼續復習、鞏固漢語拼音,借助漢語拼音識字、正音的基礎上,提出本冊的識字目標與原則,要求認識的字能讀準字音,結合詞句等語言環境了解意思。需要提示的是,要求認識的字不要做過細的字形分析,也不要求書寫。同時要注意在具體的教學過程當中,引導學生借助拼音和字典學習生字,發現生字與熟字的聯系,提倡學生運用記憶規律,將已經學過的識字方法遷移到新的認記生字的學習當中。
本冊識字、寫字目標還要求,會寫的字要能讀準字音,認清字形,了解意思,正確書寫,并運用于口頭和書面語言的表達之中。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書寫規范、端正、整潔。教學中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不同的學習方式,鼓勵他們用自己最喜歡、最習慣的方法認記漢字。識字的鞏固是識字教學的難點,教師要創造多種途徑和多樣方式,加強已認識漢字的復現鞏固,繼續使用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培養獨立識字的能力。在本冊教學中指導寫字仍是重點。本年級的學生,在一節課中寫字不宜太多,要注意寫字的質量。
2.閱讀教學。
在閱讀方面,要求學生能夠喜歡閱讀,對閱讀有興趣,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在教學中,首先重視個體讀法的指導,使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將課文讀正確、讀流利,進而去感受、體驗、思考。閱讀教學絕不單單是為了理解課文內容,其主要任務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精心設計問題,不僅要注意擴大問題的全面性,還要注意提問的內容、方式和角度。教師還應重視課外閱讀的指導,幫助學生選擇文質兼美的優秀文章,給學生提供交流課外閱讀感受、成果的機會。
3.口語交際。
本冊教材口語交際的設計,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同時需要提示的是:①在課堂教學時,要重視情境的創設。②在交際過程當中,教師應該積極參與到學生的交流中去,對交際的過程適當的調控。③教師還要善于發現學生交流過程當中富有創意的精彩語言,同時注意規范學生的口頭語言。
4.語文實踐活動。
教師要充分利用語文課程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活動的內容要與教材內容有一定的聯系,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游戲、朗誦會、課本劇等,也可以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出學校,到自然、社會、生活中去觀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