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中的對話,其實質是師生在人格對等基礎上的交融、交流之后的認可,肯定之中的引導,從而實現教學過程中師與生、生與生、生與文本之間的觀點、情感的交流,最后達到“融合”的目的。如何實施對話教學,筆者認為應該注意以下三點:
一、學生遇阻要扶
請看下面《將相和》的教學片段(江蘇特級教師徐善俊執教):
師:請大家帶著這個問題默讀第二段:澠池會上的斗爭是打成了平局,還是決出了勝負,為什么?
生:趙王為秦王鼓瑟,秦王也為趙王擊缶,打成了平局。(大多數學生同意這種意見。)
師:請同學們再看看課文,想一想,還有什么意見?
生:我認為是趙國勝了。
師:為什么,課文中有什么根據?
生:因為秦國的力量比趙國強。
師:老師作兩點提示,請同學們再仔細讀書,認真思考:1.秦國比趙國力量強大,秦王是大國的王;2.秦王是一國之君,而藺相如是臣。
生:我認為是趙國勝利了。因為秦國是個大國,趙國是個小國。大國的王為小國的王演奏樂器,小國的王也為大國的王演奏樂器。比較起來,大國的王顯得更難看。
生:我也認為是趙國占了上風。因為趙王鼓瑟是秦王叫鼓的,而秦王擊缶是藺相如叫擊的。秦王是君,藺相如是臣。這樣也顯得秦王更難看。
……
在對話過程中,徐老師既不是簡單地做“解答員”,也不是一味地讓學生“再去想一想”,空耗課堂資源,而是做適當的點撥,引導學生在課文中找根據。這樣,及時地“夯實”了對話的“基礎”,學生也就能“由讀解疑”,使課堂對話的過程,真正變成“熟讀精思”的過程。
二、實施進程要活
葉瀾教授曾說:“我們的語文教學,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語言文字,才能使其變成生命的涌動。”而激活語言文字的最佳途徑就是讓學生入情入境。其實,情境也是實施對話的土壤。在討論的進程中,情況變化莫測,未必都能在預料之中,所以,對話的實施需要教師的引導和調節。
教學《鸕鶿》一文,教師對“漁人忽然站起來,用竹篙向船舷上一抹”中的“抹”字,組織了課堂對話。學生認為可用“擦”、“揮”、“掃”來代替。教師便要學生先作換詞朗讀,比較體會,如“漁人站起來,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揮”。同時讓學生做“揮”的動作,與“抹”相比較。這樣,學生便“茅塞頓開”:“漁人愛惜鸕鶿,不忍用勁。‘揮’、‘掃’的動作太猛烈,漁人不會這樣。所以用‘抹’。”“‘抹’是漁人沿著船舷依次輕輕碰一下鸕鶿,鸕鶿就像接到了命令,先后下水。因為鸕鶿訓練得很好,所以漁人不必硬趕”……至此,學生在與文本對話、生生對話的過程中收獲了很多。
三、對話結果要清
某教師導讀《景陽岡》時,抓住了“三閃”:
師:“閃”是什么意思?
生:(查字典)“閃”就是側轉身體躲避。
師:既然“閃”就是“躲”,那為什么作者用“閃”不用“躲”?
生:“閃”顯得動作快,“躲”比較慢。
生:“閃”是主動躲開,而“躲”顯得被動、膽小。“閃”比“躲”好。
師:武松為什么一開始就用“閃”的辦法來對付老虎的進攻?
生:武松是條好漢,但冷不防遇老虎,“吃那一驚”,自然要先閃開。
生:因為老虎來勢兇猛,這時和它硬拼不是好辦法。“閃”可以避開老虎的兇勢,消耗老虎的體力。
生:我覺得武松不是單純的“閃”,而是邊閃邊在想,摸清老虎底細,尋找進攻機會。
師:講得真好,現在你從“三閃”中看出了什么?
生:從這里看出武松的“三閃”“閃”得真好,這是他機智勇敢靈活大膽的具體表現。
現在,許多教師重視課堂上的重要“話題”,往往讓學生討論得熱熱鬧鬧,最后教師虛晃一槍:你說得對,他說得也很好……有時干脆將話題無限延伸。或者走向另一個極端:教師自搞一套主題挖掘,來個一錘定音。這樣似乎有了明確的對話結果。可仔細想一想,這哪里是對話的結論,而是教師的獨白。而上面這位教師從話題的提出、引導,一直到最后對話題的靈活小結,使對話教學的過程完全到位。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萬年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