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的習作評價形式
超載百分制
采用分數評價時,不要拘泥于固定的分值范圍,遇到學生的習作有閃光點或獨特之處,可以打個高分,甚至超越100分。特殊的激勵能帶給學生愉悅的感受,他們對習作也就會樂此不疲。
星級評價制
教師不必每次都給習作打分數或綜合等級,可以根據小學生好奇心強、喜歡新事物的特點,采用星級評價制。將習作評價解析成“語言星”、“創新星”、“立意星”、“進步星”等因素,采用一些可愛的卡通形象或給予星級標志。這樣的評價符合學生的胃口,能使他們發現自己的優點,又能讓他們找出不足,加以改進。
發表加分制
在教學中,教師可采用發表加分制,根據全國、省、市、校等各種級別的刊物,獎給發表習作的學生相應的分數,并列入期末評價分值。采用這種獎勵機制,教師一方面要給學生以任務驅動,一方面又要努力為學生發表習作搭建舞臺,促其成功。這樣雙管齊下,收獲頗豐。
讀寫捆綁制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書讀得多,積累得多,寫起作文來就得心應手。因此,習作評價不能僅局限于評價幾篇作文,而應該將視野開拓到學生的閱讀、語言積累等領域。在評價時,教師可采用讀寫捆綁制,將平時的閱讀數量、讀書筆記等列入習作范圍,用“大習作觀”的眼光加以評價,從而促進學生習作的可持續發展。
(浙江省余姚市實驗小學 趙幼華)
讓兔子起立
一次數學課上,我出示了一道題:在一個農場里,有一群雞和兔,共有100條腿,36個頭。同學們,你知道有多少只雞和多少只兔嗎?在介紹了該題是來自于中國古代的“雞兔問題”之后,我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探究、發現,然后小組合作、討論。
幾分鐘過后,一位學生舉手了,“老師,我是這樣想的,假如我給這群小動物喊口令:‘雞不動,兔子起立’”,頓時,教室里一片笑聲。待安靜下來,這位學生繼續說:“這樣它們都只有兩條腿在地面上了,就得到72條腿(2×36)了。那么從少了的28條腿,我們可以知道兔子是28除以2等于14只……”我問道:“你怎么想到這種方法的,能告訴大家嗎?”“我讓兔子起立,實際上是將兔子的腿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和雞的腿一起計算,一部分單獨計算。抓住這個關健,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其他學生聽后都鼓起掌來。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問題會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寬松、積極、愉快的課堂氣氛,會使學生產生對新知識的渴求,會讓他們在獨立探索中,形成獨到的解題思路,從而培養了他們獨立探究的意識。
(齊齊哈爾市建華區二馬路小學劉平)
日記
一位外國教育家曾經說過,當孩子意識到你是在教育他的時候,這樣的教育往往是失敗的。所以,教師應該成為學生的朋友,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可是,教師怎樣才能走進學生的心靈呢?我想到了日記。我何不每天與孩子們以筆相會,既鍛煉他們的寫字、寫話能力,又能了解、欣賞他們。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和孩子們都愛上了日記。孩子們寫的日記也由一句話變成了一段話,由寫流水帳到會抒發感情。日記中師生之間的對話至今令我難忘。
小愉在日記中寫道:今天放學后,我和媽媽回家。媽媽說:“要回新家了。”我看見漂亮的房子,心里真高興。我看了日記心里也為小愉高興,情不自禁寫道:是呀!你有了新家,換了新環境,老師希望你生活得更舒適,每天都有好心情。
小童是一個不服輸的女孩子,外表文弱,內心卻十分要強。有一篇日記就可以證明。小童說:評比臺上,我已經得到4個小蘋果了。我很高興,我還要努力,再得幾個小蘋果。讀了她的日記,我也受到了鼓勵,寫道:加油吧!相信你會有更多的收獲。老師也要向你學習,爭取有更大的進步。
小瑩在日記中寫道:今天早上我要穿新皮鞋,媽媽說:“天氣還冷,不能穿新皮鞋,會著涼的。”我說:“我們老師也總怕我們著涼、感冒。”媽媽說:“老師像媽媽一樣關愛你們。”我說:“我們班是一個大家庭,老師是我們的好媽媽。”看到這,我感動得熱淚盈眶,寫道:老師比不上你們的媽媽,因為老師的孩子太多了。在學校里老師沒有照顧到的地方要多原諒啊!
(齊齊哈爾市龍沙區永裕小學 郭穎)
我教“撥”與“拔”
“撥”是課文《八角樓上》中的一個生字,這個“撥”與“拔”是形近字,學生很容易混淆,作業中很多學生把“拔草”寫成了“撥草”。鑒于此,我想了個比較直觀的辦法,我先把“撥”字寫在黑板上,問學生:“這個字的右邊是什么字呀?”學生立即回答:“是‘發’字。”我接著問:“文中的毛主席在寫文章時,忽然發現油燈的燈光暗了下來,他是怎么做的呢?”學生回答:“毛主席用手輕輕撥了燈芯。”“對,這就是撥燈,你們可要記住‘撥’的右邊是‘發現’的‘發’字,而‘發’的左上角的一小豎恰似一根撥東西的小棍棒。”然后我又指著“撥”字的右邊說:“如果你們發現家里的花盆里面長著一棵小草,你們會怎樣做呢?”學生笑著大聲回答:“應該用手把它拔去,不讓它吸收花盆里面的養料。”“這就對了,因此,‘發’字的左上角少一筆,是因為它是一棵小草被你們拔去了。”我邊說邊把“發”字的左上角的一筆擦掉了,這就突出了“拔草”的“拔”字。這樣講解后,學生在作業中再也沒有用錯過“撥”與“拔”。
(安徽省無為縣鄉溪小學 萬斌)
玫瑰的朋友
學生臨近小學畢業,不知為什么,總有一些社會上的小青年到學校來,在教室門口張望。有學生說是誰誰的朋友。看那一身打扮,就知是社會上游手好閑之輩,學生怎么會結交這樣的朋友?為了讓同學明白應該怎樣交朋友,應該交怎樣的朋友,我利用班會課給大家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天,一個過路人發現路旁有一堆泥土,從這堆泥土中散發出一種非常芬芳的香味。他把這堆泥土帶回家去,一時之間,他的家竟滿室香氣。那人好奇而驚訝地問這堆泥土:“你是從大城市來的珍寶嗎?還是一種稀有的香料?”
泥土說:“都不是,我只是一塊普通的泥土而已。”
路人問:“那么,你這種濃郁的香味從哪里來的?”
泥土說:“我只是曾在玫瑰園和玫瑰相處了很長的一段時間。”
“聽了這個故事,大家有什么感想啊?”學生立刻議論紛紛,有的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什么樣的人相處,久而久之,就會有相同的趣味。”有的說:“我們應該像靠近玫瑰的泥土,結交那些有理想、有志氣的朋友。”還有的說:“應該像玫瑰那樣,做給人帶來芳香的人”……
通過交流,學生達成共識:要結交玫瑰一樣的朋友,要成為可以帶給別人香味的玫瑰般的朋友。
(河北省秦皇島市盧龍縣第三實驗小學張建新)
小學生學習數學常見的思維錯誤兩則
1.考慮問題不深入
表現:滿足對基本知識的一知半解;觀察問題局限于表面現象,解決問題時簡單思考等。
例如,一個長方形操場,周長是360米,長與寬的比是5︰4。這個操場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不少學生看到題目后,不假思索地馬上列式解答:①360×5/4+5=200(米),②360×4/4+5=160(米),③200×160=32000(平方米)。這里學生對題中的“360米”和“5︰4”這兩個條件缺乏真正的理解,而把“360米”當成了“5︰4”這個比的總數量,這是學生對“按比例分配問題”一知半解的具體表現。
醫治方法:培養學生能抓住矛盾的特殊性,從題目中揭示隱蔽的特殊情況并發現最有價值的因素。
2.考慮問題呆板
表現:思考問題循規蹈矩、因循守舊,呈現出消極的思維定式。
例如,有兩堆貨物,已知甲堆貨物的3/4等于乙堆貨物4/5。問甲、乙兩堆貨物哪堆多?
很多學生認為要比較兩堆貨物的多少,必須知道兩堆貨物各是多少。殊不知,此題的解題目標是“比多”,而不是“求多少”。因此,即使不知道兩堆貨物的具體數量,也照樣可以求出哪堆貨物多或哪堆貨物少。但由于有些學生思考問題循規蹈矩,因此在解題時往往會使思維進入僵局狀態。
醫治方法:培養學生能根據題目條件、結論的變化,在思維受阻時及時調整思維方向,并善于發現新的條件新的因素,改變原定方案,及時修正思考路線,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
以上羅列了小學生在學習數學時常見的思維錯誤,若每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充分注意這點,并實施一系列醫治這些錯誤思維的方法和手段,一定會收到事半功倍出人意料的效果。
(福建省長汀縣古城中心學校 余馬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