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本冊書共四個單元,本文以第一單元“珍愛生命”和第二單元“安全地生活”為復習內容,概括主題為“生命與安全”。
設計理念:突出《品德與社會》學科知識和實踐相結合的特點,采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活動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精神,采用多樣的評價方法,體現人文思想,為孩子的一生發展奠定基礎。
教學流程:
一、事件導入
師:同學們,前幾天老師看了一個電視節目,一個小朋友放學后在過馬路時發生車禍,當場死亡。(多媒體出示電視節目錄像)生命對我們只有一次,我們一定要珍愛生命,注意安全。今天這節復習課,我們的活動主題就是“生命與安全”。
二、活動內容
(一)記一記,答一答
形式:知識競賽。
規則:四個小組同時擊鼓傳花,音樂聲停,紅花傳到誰,就由這位同學到前面抽簽,回答小組必答題。正確的給該小組加一分,不正確減一分。回答錯的題先由本小組其他成員補充,正確則不減分。本小組不能回答這個問題,此題變成搶答題,答對則給搶答人所在小組加1分。一名學生記分,全班學生參與評價回答正確與否。
題目:
1. 填空題:
(1)30億年前,地球上就有了生命,經過漫長的演變過程,現在地球上的動物有()多萬種,植物也有()多萬種。()是人類迄今為止發現惟一有生命的地方。
(2)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人在()歲以前算中年人,( )歲至()歲算年輕的老年人,()歲至()歲才算正式的老年人,()歲到()歲算高齡的老年人。按照生物學的原理,人能夠活到()多歲。
(3)遇到落在地上的電線一定要()。
(4)如果不慎發生觸電,首先應關閉()或拔掉()。
2. 問答題:
(1)生命給世界帶來了什么?我們怎樣做才能成為植物和動物的朋友?
(2)生活中容易出現哪些安全問題?怎樣防止危險發生?
(3)我們身邊的安全標志有哪些?怎樣利用它們?
(4)我們的生命是誰給予的?為什么說生命是生生不息,又是有限的?
(二)看一看,悟一悟
形式:思考創作。
看一看第一、二單元中的圖片及所附文字,自由發表感悟。
(三)想一想,做一做
形式:小品表演。
小組長抽簽,抽到題后,小組同學合作研究角色,想臺詞,可每四人組成一小組,表演出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1)小明同學倒在地上,不省人事。三名同學從這里路過,該怎么辦?
(2)下課了,小朋友們爭著走出教室,門口頓時擁擠起來,小東大喊:“沖呀!”幾個男同學立刻朝門口擠去,該怎么辦呢?
(3)小輝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衛生習慣、飲食習慣、作息習慣,請你猜一猜并表演出來。
(4)明明用一根小棒打一只小貓,小貓疼得到處亂跑,他卻在一旁哈哈大笑,請你們評論。
(四)評一評,論一論
形式:小組交流。
2005年9月17日,我們每個同學都參與花園小學建校80周年校慶活動,請你評價一下同學們演出的大型史詩節目。參加這次校慶活動你還有什么收獲?
(五)天下事,我關心
形式:新聞接龍。
請掌握與“生命與安全”主題相關新聞的同學自由發布新聞,由其他學生發表看法或評價。
三、活動結語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復習了第一、二單元,相信同學們都能了解到:
善待生靈,美化世界;
愛護身體,健康成長;
保護自己,救助他人;
挽救生命,更受贊揚。
人教版小學《品德與社會》
四年級上冊期末測試題
小知識
1.報警請撥();發生火災請撥( ); 病人急救請撥();交通事故請撥
()。
2. 現在地球上的動物有()多萬種,植物有( )多萬種。
3. 每年的3月15日是()。
4.我們國家每年農歷九月初九被稱為重陽節,也稱( )。
5. 按照生物學原理,人能夠活到( )歲,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人在( )歲以前算中年人。
小評委
我們班參加體育鍛煉最積極的同學是
()。
我們班安全意識最強的同學是()。
我們班最勤儉節約的同學是( )。
我們班最有愛心的同學是()。
找朋友
購物 眾人拾柴火焰高。
做事 貨比三家,物美價廉。
鍛煉 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評自己(做到了畫“√”,沒做到畫“×”。)
1.飯前、便后、外出回家,做到洗手。( )
2.電視節目再好,我也能做到只看半小時,免得傷害眼睛。( )
3.經常給爺爺、奶奶、姥爺、姥姥打電話,關心他們的生活。 ( )
4.每次去玩健身器材,我都先看看器材是否有損壞的現象,如果沒有螺絲松動等不安全因素,我再玩。( )
5.不笑話殘疾人。( )
去實踐
1.如果你看見一個人觸電了,怎么辦?
2.列出你一個星期的開銷。如果你能體諒父母掙錢的辛苦,哪些開銷可以節約?
3.近期,你想和你的同學為班級做點什么事呢?
論實事
非典時期,大家都很擔心被傳染,甚至出現了在公共汽車上,前門上來一個咳嗽的人,后門就馬上有人下車。而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白衣戰士卻沖到了最前線,鄧練賢、葉欣等醫護人員為搶救患非典的病人,獻出了自己的生命。請你就此發表評論。
小新聞
最近通過上網、看電視、讀報紙等方式,你了解到了什么新聞,發布一條,好嗎?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花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