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瑞腦銷金獸。氤氳的香煙縈繞著融入迷蒙的雨霧。箜篌,笙簫,一派昆侖玉碎宛如風鳴的靡音,讓夾雜其中的雨聲竟有些單薄與蒼白。紅燭在飄揚的羅帳上映下一個屏息凝神的剪影,生怕一絲濃重的氣息就會融掉遠方的雨聲。眼前是悠悠的雨絲,雨聲卻宛若遠在他方,一陣莫名的心痛珠淚盈眶。笙歌戛然而止,樓外,雨已是停了。
一只鳥飛翔的速度,足以讓天空傾斜。遼闊的遠方,是翅膀一生的隱痛。
這是一個很容易讓人懷想前世的地方。或許,前世的我,是漁人,行在溪邊,取弱水中的一瓢?抑或是樵夫,坐在樹下,守風華處的月露?一場小雨不經意間淅淅瀝瀝地灑下,我卻只能坐在寂寞的高處,挽一袖流云做伴。
孤獨,卻不安分,像那個有著結實的胸膛和隆起的肌肉的男人,朝著那個涂滿妖冶色澤的野果奔過去,奔過去。在可以看到的遠方,他倒下,于是一個民族目睹了一棵樹的圓寂。和一片樹林的新生。一直相信灼烤著他的,不是那個妖冶的太陽,而是他的一顆不安分的心。
我的血液里涌動著遠古傳下的烈烈的追求,忽然,我想聽雨。我想趕在春天前,奔跑在影子只會在自己身前的高地。我惟一的追逐,就是超越自己。
千年前亂耳的絲竹,擾目的羅帳和奢靡的紅燭漸次涌上心頭,我望望傾斜的藍天,我想,我注定要為一雙不安分的翅膀,留下一生的隱痛。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眉頭與心頭的距離有多遠?應該就是從少年到壯年。江闊云低,斷續寒雨斷續風。哀哀雁鳴落在客舟篷頂,我看見它們馱著雨聲,一如黃昏的暮鴉馱著日色,虔誠卻翩然前行。日色總是被暮鴉在彼岸抖落,我定定凝望漸遠消逝的雁群,想像它們在彼岸放下雨聲,再抖落翅膀里的水珠時顫顫的鳴叫。
那魂牽夢縈的彼岸啊!那里飄灑的雨聲,足以促使我抖落壯年失意的憂郁與寂寥,在悲風中朝著兒時的向往邁一大步。
夢的昭示,永遠向往著彼岸。
彼岸,其實是最美麗最純凈的烏托邦,可每個人都忍不住爭相前往。誰沒有在少年的輕狂中想像自己如巴爾扎克筆下的熱血青年,對巴黎呼一聲“我來了”!
眺望彼岸,真正的航行者含笑搖首。岸,只是次要的,而過程才是真實的追求。就像圣地亞哥,會在同魚作生命的搏斗時啞喊一聲“嘿,岸上可不會有這玩意兒!”
夢想不是唾手可得的紅果。在追求的內容里,一定要有新鮮的明天。善于掀動新的一天,就像犁鏵翻開早春的青泥,只需感受生命的蘇醒,領悟花朵的悸動,從中聆聽昔日的雨聲。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風過,手起。舉起一盞悲秋,舉起秋天里的某些事件,舉起事件里的萬丈紅塵,悵悵飲酌,踽踽吟哦。酒灑愁腸,一如似曾相識的細雨。
驀然回首,卻發現歲月,正從身邊踉踉蹌蹌地漸行漸遠……
天上一兩句雁鳴,溶化悠悠鐘聲,是誰遙指茫茫煙雨,欲說還休,欲說還休……
一棵小草讓大地彎曲,一只飛鳥讓天空彎曲,一莖白發,讓歲月彎曲。奔跑、彼岸……多少人的歲月,彎曲成了追求的弧度。當鬢間翻出縷縷白發,才知道那陣蕭蕭細雨,早已灑入心底。遠方,遠方的淅淅瀝瀝,唱響的卻是歲月與夢想的回聲。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塊濕地,那是聽雨的渴望把心灼痛后灑下的淚滴。當一莖白發彎曲了歲月,當輕狂的心遍滿了滄桑,人悵然在遠方佇立,遙想出發的地方,追憶跋涉的征程,耳邊總有瀝瀝的雨聲在響,雖然每個人的雨聲都有不同旋律的回蕩。
評委點評:
以“聽雨”為貫串線,說明人生走向遠方的過程中典型片斷的含義,比較具體生動,說明作者有較好的文字功底。——張大文
寫出了“雨”的濕潤,“雨”的燃燒,“雨”的落寞惆悵,讀來還是比較生動的。——吳克敬
作者有一定的文化底蘊,文字功夫也不錯。本文整體上說較好。——顧振彪
文章寫得很有味道,文字把握、行文感覺都不錯。——高經緯
有很好的古典詩詞的底子,寫得唯美。但還是較空。——賈平凹
寫得不錯,語言好。老賈說的空我感覺是一種空靈。——劉長春
從有些字句看,不太像作者自己的真情實感,像是別人的文字。——蔡智敏
從古典詩詞中開掘意境,路子是對的。——熊召政
語言流暢,結構安排得也很好。——于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