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好地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語文教學中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下面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明確目的,激發興趣
需要是學習的動力,學生只有真正明確了語文的重要作用和學習語文的目的,才會產生強烈的心理需求,對語文學習才會有濃厚的興趣和飽滿的熱情,才會愛語文,進而努力學好語文,用好語文。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基礎,通過講故事、指導課外閱讀、制作專題教學軟件等多種形式,向學生介紹語文的重要作用,使學生明白: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之一,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起過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語文,人類就無法交流思想感情,先輩積累的知識和創造的優秀文化就無法流傳下來,人類社會就有可能停留在原始狀態。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國際交流的日趨頻繁,語文的作用就顯得更為重要——語文不僅是我們個人日后學習和進步的基礎,也是凝聚各民族的粘合劑;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種,不僅是我國各族人民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聯合國的六種工作語言之一。因此,我們一定要熱愛語文、學好語文、用好語文。
二、欣賞佳作,陶冶情趣
我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我們的祖先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課堂教學、指導課外閱讀、組織觀看影視劇等多種途徑,讓學生廣泛接觸我國優秀的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充分感受我國優秀文化的無窮魅力,使學生不僅在遣詞造句、布局謀篇、寫景抒情、敘事議論等語文能力方面受到啟發,而且在精神上得到享受和愉悅,情操得到感染和熏陶,從而加深對祖國語言文化的熱愛,更加努力地學好語文。
三、嘗試運用,體驗樂趣
語文的基礎性和工具性,決定了它具有其它學科無法比擬的使用空間,學生平時談話、上課回答問題、向別人講述自己的見聞和寫作文等,都是語文運用的形式。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基礎,盡可能給學生多創造一些運用語文進行表達的機會,讓學生盡情地展示他們的語文才華。低年級可以每天讓學生說一句自己最想說的話、背一首剛學會的古詩、講一個簡短的小故事等;中年級可以組織短時間的課前講演,講自己的見聞、聽過的故事、看過的戲劇、電影等;高年級可以組織演講比賽、自辦手抄報、開辟學生作文園地等。在指導學生表達時,不論采用哪種形式,教師都要十分珍惜學生的表達激情,學生只要敢于表達就要給予肯定和鼓勵,只要有進步就要給予贊揚,努力營造一種“人人愿意表達,人人敢于表達,人人能夠表達”的良好氛圍,讓學生充分體驗進步的喜悅和運用語文進行表達的樂趣,從而加深對語文的熱愛之情,更加努力地學好語文、用好語文。
(王永婷,河北省磁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