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寫作教學一直困擾著中學語文教師和學生。一方面,學生怕寫作文,因為作文的命題、體裁和寫作要求,都是由教師指定的,學生只能據此而作,寫作思維完全囿于教師的限制之中,學生缺乏寫作欲望卻又不得不為之;與此相對應的是教師怕改作文,面對一二百篇作文要修正、眉批和評語,令許多教師一籌莫展。為了按時完成批改任務,對一部分作文只能應付了事。同時,由于作文批改的周期較長,學生的寫作思維正確與否不能得到及時反饋,學生也就對作文的批改以及教師的講評失去了興趣。
另一方面,現行寫作教學在一元的、同質的教育思想的影響下,幾乎成了傳導文化規范的組成部分,學生作文普遍出現“思想雷同”、“材料雷同”的傾向。寫作教學從學生個體書面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成變相思想教育訓練,使學生失去了在作文中表達個人感情欲望的興趣。
學生一旦對寫作失去了興趣,作文中胡編亂造、東拼西抄的現象就日趨嚴重。面對難見成效的寫作教學,有的教師逐漸失去了應有的教學激情。久而久之,形成了學生被迫寫作、教師被動完成教學任務的惡性循環。
目前,語文教學中寫作教學的尷尬局面,使寫作教學難以達到培養學生書面語言表達能力的目的。因此,中學寫作教學必須要創新,要面向學生個體,并且將異質的、多元的“思想”引入寫作課堂,讓學生對寫作產生興趣,這已成為廣大教師的共識。在此背景下,寫作教學的情趣化不失為一種有針對性的思考。
一、寫作教學情趣化含義
所謂寫作教學的情趣化,其基本意思就是使寫作教學變得更富有情趣。這里的“情”,既包含學生對寫作教學持有肯定的、認同的態度,也包含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主體應有的滿腔熱情和對教學內容的思想品位的把握;而“趣”的涵義,則是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讓學生對作文產生“興趣”和“樂趣”。在這里,“情”是寫作教學的內蘊,“趣”是師生雙方在教與學的過程“情”中的外顯,兩者水乳交融、相輔相成。
按照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表述,現行的寫作教學“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創造性思維。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創意地表達,盡可能減少對寫作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在這里,強調了學生在作文中“自由地”、“有個性地”、“有創意地”表達思想情感的必要性。唯其如此,才能讓學生在文章中以“我”的身份說話,說自己想說的話,而不是按照同質的思想教育要求,寫一些雷同于發表在報刊雜志上旨在起到引導、教化功能的文章。這就是說,寫作教學要從學生的個體表達需要出發,從學生的真實的個人生活和個體感受出發,引導學生用書面語言形象地、含蓄地、富有情感地表達已有的經驗世界,讓書面語表達成為他們有效交際的又一方式,并從這種實踐中得到交際成功的興奮和樂趣。
寫作教學的自身特點決定了它最能體現課堂教學中“教”和“學”的師生信息交換過程,“文無定法”的特性讓教師在講授寫作理論時更具發揮個人見解的空間。學生的寫作實踐亦有利于教師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參與的結果又有利于教師對講授內容的提煉、加工和處理。這種相互作用的雙邊活動,從心理學角度,對教師而言是有意注意,對學生而言是無意注意,學生的無意注意與情趣的關系是極為密切的。
二、寫作教學情趣化的實踐
(一)讓學生產生寫作欲望
寫作教學是對學生的寫作技能的訓練,寫作教學是否成功,最終取決于學生寫作水平能否提高。目前,教師在指導寫作時,感到最棘手的問題是學生不愿意甚至害怕寫作,他們沒有寫作欲望,把寫作看成是額外負擔,其理由是覺得沒什么可寫。這是因為大部分教師在寫作教學中往往注重“怎么寫好文章”的問題,對文章的材料、主題、語言、結構講得很多、很豐富,而對學生是否愿意寫、寫什么,似乎并沒有太多的關注。因此,寫作教學情趣化首先要讓學生產生一定的寫作欲望,使他們“愿意寫”、“有內容可寫”,這是寫好文章的前提和基礎。
要讓學生“愿意寫”、“有內容可寫”,改進作文命題是首當其沖的。
首先,命題要適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初中學生的思想較為開放、自由,又極為敏感,容易受傷害,且有較大的不穩定性。在這種心理狀態下,他們有極強的“傾訴”欲望,這在網絡聊天室中得到充分的驗證。作文命題如果能貼近學生的內心生活,給他們提供一個傾訴的機會,讓學生找到傾訴新感受、新發現的對象,找到傾訴快樂與煩惱的對象,那他們就會覺得有內容可寫了。筆者常出一些諸如“我到體校第一天”、“這件事真讓我高興(納悶)”、“假如我是班長(班主任、語文老師)”、“我為××打抱不平”、“我有一位令我自豪(傷心)的兄弟(朋友)”甚至“我眼睛中的他(她)”之類的題目讓學生練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其次,命題要能讓學生得以張揚個性。高中階段的學生對自我、對周圍事物、對社會現象開始有了自己的見解,有了屬于自己的“思想”,同時也產生了將這種“思想”在同學中傾吐并渴望得到認同的欲望。他們常常會就某一問題爭得面紅耳赤,如果作文命題能就學生關心的話題,構筑一個能讓學生公開發表個人獨立見解的平臺,讓他們通過作文意識到自己的思想是有價值的,那么學生就能進入積極的、自由的寫作狀態,這對議論文寫作是很有幫助的。筆者常就一些容易引發學生評頭品足的敏感話題,讓學生自由命題、自由評述,只求自圓其說,不求觀點正確。譬如,下列話題就相對較為敏感,學生也有話可說:
未成年人為什么不能進網吧
怎樣看待作文中的網絡語言
歌星出場費真得值那么多嗎?
權力和腐敗
體校學生學那么多的文化知識有必要嗎?
校紀校規ABC
好的作文命題,使學生有話可以自由地說,有情感可以自然地表達,而大部分學生又都希望自己的寫作水平有較快的提高。可想而知,在這種教學環境下,學生潛在的寫作欲望很容易被激發出來,學生對作文必然產生日益濃厚的興趣。
(二)讓學生對寫好文章產生興趣
一旦學生在自己的作文中傾注了真情實感,他們往往會認為自己的文章是最好的,他們愿意聽老師對自己的作文的評點,卻又不愿意看到自己的文章被改得面目全非。因此,教師的字斟句酌的詳批細改有時往往會挫傷學生寫作的自信和熱情,這是一種得不償失又費時費力的事情。
近幾年來,筆者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運用師生互動的方式,將部分作文讓學生自己批改,倒也受益匪淺。
1.優劣文章的展示和評判
同一班級的學生,不同的寫作個體,他們的作文往往呈現出優劣不一、良莠不齊的態勢。這種態勢反映了學生在對事物的觀察能力、辨析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上的差異。教師將一些有代表性的作文用幻燈機展示給學生,作一些有針對性的解釋,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差距,學生會很感興趣。
對一些較好的作文,教師應著重解決“應該怎樣寫”的問題。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寫作知識、語法知識和修辭知識,通過集體智慧,制定修改方案,使文章更趨完美。對一些相對較差的作文,教師應從“不應該這樣寫”入手,讓學生從訂正錯別字、修改病句開始,對文章的內容、結構、表達方式進行“評頭品足”。
通過集體的討論甚至爭辯,教師再適時引導學生批改自己的文章,這樣,處于興奮中的學生對文章“應該怎樣寫”、“不應該怎樣寫”便有了感性界定,多數學生都能對自己的文章進行有效的修改。這種主動的、有效的修改,比起教師字斟句酌的詳批細改更容易使學生產生興趣和認同。
在這里,優劣作文的選擇,尤其是對較差作文的選擇必須慎重,前者可選班內學生的文章,這些文章有一兩處亮點,又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后者可選其他班級或者上幾屆學生的文章,以避免傷害差生的自尊心。
2.當面批改,允許爭辯
教師對作文的批改,就學生而言,他們是被動的接受者,由于批改周期較長,即使學生對批改結果有看法,也少有爭辯的興趣和機會。而課堂上的作文講評,面對學生群體,教師只能作些共性的評判指導,這對每一個寫作個體來說似乎有點隔靴搔癢。在寫作指導實踐中,每一次作文批改,筆者都可選擇3~4篇作文,與作者進行一對一的批改,比較詳細地講解作文在文字、語句、篇章、表達方式與技巧、思想內容上的可取之處與存在的不足,并鼓勵學生對教師的評判進行辯解。面對面的批改,特別是允許爭辯,讓學生感到老師對自己習作的尊重,感受到老師人性化的教育,會極大地提高學生對作文的興趣,尤其對那些作文馬虎了事的學生,對他們的心理情感觸動會更大。同時,口頭講評比書面批改更生動、更清晰、更富人情味,當然也更易為學生所領悟和接受。
由于筆者所在單位是以中專教學為主的體育運動學校,學生沒有高考的壓力,教學環境相對來說較為寬松、自由,這為作文教學的情趣化創造了條件,這是筆者最感欣慰的。
(蔣曉萍,浙江省紹興市體育運動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