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學生的閱讀習慣更趨于消遣性,他們對于一些經過時間考驗,形式和內容都比較完美,具有豐富、健康的人文精神的古典文學藝術作品往往知之甚少。這種文化貧血現象,使我們不得不為中國的語文教育現狀揪心。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前人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文學遺產,批判地吸收和創造性地繼承這些精神養料,對于滋養性情、陶冶靈魂、重鑄民族精神,具有其他任何東西無法代替的作用。在如此豐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上,為什么會孕育出一代文化的貧血兒,是否該反思一下語文教育今后的出路?
本文嘗試從文學接受的角度,探討古典文學接受空間問題,以求在教學中減少盲目性,追求理想的教學效果。
所謂“空間”應是三維的,有讓人進入的可能。凡是成功的文學作品都有著令人神往的藝術空間。能否走進作者創造的藝術世界,光有愿望遠遠不夠,還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蘊、生活體驗以及方法和技巧。語文教育的責任在于培養學生濃厚的文學興趣,拓寬學生的人文視野,引導學生走進文學藝術的世界。為此,縱觀歷代文學接受的歷史,針對目前學生文化素養差而求知欲強的現狀,必須讓學生從接受過程和文本兩方面對古典文學的接受空間進行拓展。
一、動態接受過程空間的開掘
語文教學接受過程中,接受的目的、行為、手段等,直接關系到接受的效果。為此,有必要開掘動態接受過程的空間,摸索學生接受古典文學的特點和規律。
1.在接受過程中建立健康的接受意識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的辦法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樂學”為出發點,寓教于樂。我們要努力創設愉快、和諧的課堂氣氛,調動學生非智力因素,使他們產生求知的欲望,促進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使智慧潛能得以充分發揮,從而讓學生學有所樂,樂中悟道。在學生接受古典文學過程中要深入鉆研文本,挖掘文本潛力,創設情境,引起學生共鳴,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2.多途徑多手段教學,力求取得成果轉換
從文學接受的角度來看,學生大多文學素養較差,但人文渴求強、愛好多樣化、接受信息快、講究實用。為此,語文教學可以優選大量的文學信息,運用多媒體,采用多種形式的語文教學活動,將絢麗多彩的文學世界充分展現在學生面前。這樣將有助于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形成高雅的審美能力。而審美是文學藝術的基本功能,文學藝術是審美的高級形態。文學接受不僅是情感體驗與認識提高的過程,而且是接受熏陶、教育的過程。學生在文學接受中不僅能獲取知識、學習寫作,還能上升至審美體驗層次,獲得審美的愉悅、陶冶性情,以達到文學接受成果轉換的理想效果。
3.以學生為接受“主體”,實現教學互動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他們有思想、有感情、有獨立的人格、有主觀能動性,每個學生都蘊藏著獨立學習的巨大潛能,他們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這種主體性是不可替代的自主行為。所以教師應把學生作為接受的“主體”,樹立人本主義教學觀。
教師在教學中應是 “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古典文學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主動探究、獨自感受、體驗和理解。在接受過程中學生的自主和教師的指導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教師指導”的著眼點是“學生自主”;而“學生自主”的必要條件是“教師指導”。
在誦讀、解讀、領悟等教學環節中,要設法讓學生動口(反復誦讀、發表見解等)、動腦(有感悟、有思考等)、動手(查找資料、整理資料、寫發言稿、編語文小報等)。教師的主要作用則是“引導”。爭取在有限的課時中,讓學生在文學素養和審美能力方面獲得迅速提高。
二、靜態文本空間的開掘
就學生而言,學習古典文學可以從三大層面去拓展接受空間。
1.讓學生與作者的精神世界相通
巴金曾說過:他從熟讀《古文觀止》中,“慢慢地摸到了文章的調子”,二百多篇不同體裁的古文是他“真正的啟蒙先生”。這種表面上是破“萬卷”,本質則是他破解了作家寫作的“密碼”。我們在閱讀作品時要了解作者賴以生活的環境,把握作者的為人,從而把作品與作家聯系起來,站在作者特定的時代立場上理解作品,真正讀懂作品?!爸淙?,論其世”可以說是理解作品的一種有效的途徑和方法,它是人們的閱讀目的之一,因為只有“知其人,論其世”才能從文本出發,才能與作者進行精神交流,從而產生共鳴。
用“知其人,論其世”的方法講解古典詩文,學生有心聽,容易產生興趣。這樣就有利于引發他們對作品的歷史背景、作者身世等問題進行思考,既符合學生思維的特點,也對應了現代教育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為教育目標的實現。當然,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認識并掌握這種有效理解作品的途徑和方法,以便在以后的文學接受活動中運用自如。
2.強化“感悟”,進入作品營造的藝術境界
傳統的語文教學,古典文學作品所占比例很少,再加上解讀作品普遍存在“斷章取義”的傾向,一篇意境深邃的古詩,往往被解讀得支離破碎,學生苦于無奈被迫接受。而古人作詩文最講究“意境”,流傳至今的名篇佳作,都有其獨到的藝術境界。
古典文學教學,應改變“深入分析”的做法,以培養“悟性”為主。教學中,切忌斷章取義的“滿堂灌”,要讓學生與作品直接“對話”,即強化個體對文本的“感悟”。沒有豐富的體驗積淀,“悟”就不易產生。古詩文寓情、理于一身,如何領會其中的奧妙,在于個體的悟性。古典文學教學中應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積累生活經驗。因為對文本的感悟依賴于對生活的感覺和認識,只有對生活能夠敏銳觀察和體驗,才能對文本中的內容進行想象、產生共鳴。在教學中,首先可讓學生反復誦讀文本,因為誦讀是導入境界的重要手段之一。人們常說詩的意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只有深切了解了作品的內容,才有可能再現作品中的形象,受到其感染和熏陶。其次教師要用有詩意的語言引導學生去感悟作品中描繪的生活畫面,體會作品中流動的感情脈絡,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使學生在作者營造的藝術境界中遨游。
3.激活思維,讓學生去填補作品留下的“空白”
用“想象”去填補作者有意或無意留下的“空白”。這是文學接受史的規律,值得現代人借鑒和發揚光大。
接受美學的創始人之一伊塞爾說:“文本寫出的部分給我們知識,但只有沒有寫出的那一部分給我們想象事物的機會……沒有文本的空白,我們就不可能發揮想象?!钡拇_,作品包含無數的未定之處。尤其是古詩文,字里行間隱含著歷史典故和言外之意,要靠讀者憑借生活經驗和審美經驗走進文本,通過想象再創造,才能對文本提供的信息整合、內化。如杜甫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短短的十四個字包含了八層意思。人們可以在詩句中讀到作者的“言外之意”,感受佇立在江邊的那位羈旅懷鄉、垂暮哀病的老詩人的豐富復雜的內心世界。法郎士說,讀文學作品是一種靈魂的探險。讀者要憑幾個有限的字句去“填空”,去想象可能發生的一切。為此,在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對作品的“空白”作帶有個性色彩的填補。這是激活學生想象力,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文學接受活動中具有活力的部分。
中國文學源遠流長,古典文學教學與其泛泛而論,不如有所側重。這樣才能讓學生有機會深入閱讀并認真咀嚼部分作家的作品,從而讓學生掌握閱讀古典文學的基本途徑和方法。
(許 韌,江蘇食品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