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學生情感冷漠已成普遍現象,而忽視情感教育的教學是一種不完整的教學。 在實踐中,許多有經驗的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通過對課堂中的情感因素進行充分挖掘,采用了相應的激情策略,體現了高超的教學藝術,有效地促進了情感教育目標的實現。下面結合一些教師的實踐經驗,對其主要藝術試作剖析與探討:
一、以情動情
作者動情綴文,學生讀文動情,這就決定了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必須架起一座溝通作者與學生情感之間的橋梁。作者的情感是否能被讀者感受,進而得到自我體驗,這是情感教育的關鍵所在。然而在實際教學活動中,不少教師自身對這種情感缺乏感受和體驗,因此,要想啟發學生情感是不可能的。因而,教師應首先對作者貫穿于文章的情感有所體驗,然后方能啟發學生去深切地感受、體驗、品味。于漪老師曾說:“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歌頌先烈、革命前輩、英雄人物的好文章,每當我鉆研這些教材時總是血往心頭涌,他們的廣闊胸襟、崇高的品德和獻身精神叩擊著我的心靈,我有時激動得流下熱淚,徹夜難眠。”于漪老師是把自己作為一塊煤,投入爐火,燃燒得通紅,率先產生了強烈的情感體驗。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有效溝通作者與學生的情感,以課文所蘊之情,撥動學生心靈的琴弦。
二、入境悟情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妨采用“情境再現法”,設法把學生帶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中,進入“情感共振”境界。其主要方法有:(一)音樂喧染。學習白居易《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的這段描寫,就可以用一曲與課文內容相和諧的琵琶演奏作為背景音樂,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二) 畫面呈現。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把荷葉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把荷花比作“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教師可以給學生呈現相關畫面。可以是教學掛圖、課文插圖、錄像等。(三) 角色扮演。它能讓學生設身處地地體驗人物的內心世界,并與之共鳴。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組織學生排練小品、演課本劇、分角色朗誦課文等 。(四) 實物演示。此時學生不僅可以用眼看,而且還可以用手摸、用耳聽、用嘴嘗,情感體驗是全方位的。錢夢龍教《死海不死》,就是先準備一個燒杯,一根玻璃棒,一柄湯匙,一碟食鹽,一個雞蛋,讓學生想辦法嘗試如何使蛋在水中浮起來。通過實物演示,有效地激發了學生探究自然奧妙的熱情。
三、以聲傳情
由于多媒體在語文課堂上的運用,“美讀”這一傳統而有效的教學方法常常被冷落,但它對情感教育是尤為重要的。葉圣陶先生說:“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務期盡情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為此,教師指導朗讀時要強調:其一,語調要抑揚頓挫、輕重相合。要根據作者的感情變化調整語音的強度和聲調的高度。欣喜若狂處聲如洪鐘,義憤填膺時要讀得鏗鏘有力,溫情脈脈處則“切切如私語”,輕松愉快時讀得“恰恰如鶯囀”。如《荷塘月色》的開頭兩句應用輕微低緩的語調朗讀,以渲染出夜深寧靜的氣氛。而在讀“頗不寧靜”時要輕中加重,讀“忽然”、“另有”時要低中見高,以再現作者內心的不平靜。其二,語速要快慢適宜,錯綜相間。讀到憂傷悲痛處,語速要慢,一字一頓,如泣如訴。
四、以形示情
這是指教師可以通過身體姿態,面部表情、手勢動作等形體變化來形象地“表意傳情”。如果一個人能運用好這種無聲的體態、表情和動作,它可以傳遞難言之言和難傳之情。可是,語文教學界對其研究和運用的很少。事實上,教師課堂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能引起學生的情感波動。正如美國心理學家艾帕爾·梅拉別斯通過實驗證明:信息傳遞的效果是7%的文字加38%的音調和55%的表情,而在傳遞情感信息時表情的作用更大。因此,教師應得體地運用自己的體態向學生傳達自己的情感,將更有助于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那么,教師講課時不妨像演員演戲那樣進入角色,根據課文情感變化調整表情和動作。
五、設疑激情
就作者表達情感方式而言,課文中有些是直抒情懷,字里行間奔涌著激情;有些則是含蓄蘊藉,須仔細玩味,方能領會其間的真諦。在閱讀教學中,有些教師對奔放情感較易把握,也較易對學生實施情感教育,但對那些看上去似乎平淡無奇,或表層似乎“無情”的語言往往容易忽略。而一些學生由于年齡小,閱歷淺,視野狹窄,領悟能力欠佳,因而他們對課文中作者的情感,以及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在感知、理解上顯得膚淺,有時還很片面。因此,教師應采用巧妙設疑的方法,將文中作者采用曲筆、奇筆、反筆敘寫的那些含蘊豐富、結構奇特、意趣高遠、哲理幽深的內容揭示出來,讓學生在解疑中感知、體驗、理解。如教《捕蛇者說》不妨如此設疑: 既然永州的“異蛇”是“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嚙人,無御之者”,然而,“永州之人”為何卻“爭奔走焉”?這樣通過對永州人看似矛盾和反常的行為進行質疑,便不難領悟到課文人物及作者對“苛政猛于虎”這一殘酷社會現實的無奈和憤懣。
六、想象生情
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生活中常有觸景生情的現象。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進行想象,同樣可以讓學生獲得新的情感體驗。想象的思維流向有兩種:一是從“已知”內容向“未知”方面進行想象。“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是朱自清的《春》一文中描寫桃樹、杏樹、梨樹花兒盛開的句子。為了讓學生體會這些句子描寫所體現的感情,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從句中已有的視覺形象( 春天開滿枝頭的各種花朵) 向未知方面( 夏天、秋天結成的果實) 去進行想象,讓學生從一幅春華秋實的豐收圖去體會春天的美好,產生熱愛自然之情。二是從實境方面向虛境方面進行想象。教學柳永的《雨霖鈴》這首詞時,可針對“楊柳岸曉風殘月”這七個字引導學生由個人實際生活經驗(對楊柳、河岸、曉風、殘月的實境感知) 向詞句營造的虛境方面展開充分的想象,從而體會到這幅畫面所表現出的氣氛之凄清,風景之清幽,客情之冷落,離愁之綿長。正如葉老指出:語文教師要善于使學生“見了‘新綠’二字,就會感到希望,少年的氣概等等說不盡的旨趣;見了‘落葉’二字,就會感到無常,寂寥等等說不盡的意味”。
(王連軍,浙江省富陽市新登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