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以它優美的造型、完美的音韻、和諧的節奏、獨特的組合、豐富的涵義、無窮的想象,顯示著它作為一種人類語言存在的意義和價值。語文教學就是要傳達、把握和體會這種美的內涵和意義,并讓學生把它們運用到生活中去。“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先人在語文學習方面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對今天的語文教學仍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是其他學習方法所不能替代的。
然而,隨著新課改向前推進,不少人卻一味地在創新性、合作性和開放性等方面大做文章,過分夸大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似乎一堂語文課不運用多媒體教學就是單調的、無效的、沒有生氣的,甚至是失敗的。在語文教學中重閱讀輕誦讀,重理解輕品味,重無聲思索輕有聲體驗,重文山題海輕整體感知。走進校園,很少聽到瑯瑯的讀書聲;進入教室,看到的是現代化教學手段制作的千姿百態的畫面……一篇篇美文成了支離破碎的作品分析,成了各式各樣的圖畫,成了鍵盤敲打出來的冰冷的文字!試想:在課件中,你把徐志摩的《再別康橋》用圖畫再現出來是不是一種差強人意的做法?那些圖畫能否準確傳達出這首詩的意境?我們是在學習語言還是在欣賞圖畫?這種做法實際上是喧賓奪主,舍本逐末。優秀的文學作品本來就能以其自身的藝術魅力引發讀者無窮的想象,給人以獨特的感受,圖畫或其他任何藝術作品都不能替代語言文學作品本身!
語文學習不同于其他科目的學習,它有自己獨特的規律,語文學習實際上是一種對話,一種讀者與文本言語之間的碰撞、交流、融合,這種交流、對話是文本的作者所渴望的。漢語字詞句篇的音韻美、節奏美、結構美以及它給人帶來的獨特的語感、豐富的意義、淋漓的情味、美妙的境界和無窮的想象,不誦讀是無法體會到的。誦讀之聲是文本之聲的表現,而非文本之聲的再現。語文學習必然包含對言語聲音的感知,而學生對言語聲音形態的感知能力是其語感素質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誦讀不僅是走向意義世界的橋梁,也是語文學習的本體。
古往今來無數語文學習的經驗也可以說明這一點。古人說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就道出了誦讀的作用及其重要意義。齊梁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江淹,在少年時代就曾“誦詠”達“二十萬言”;馬克思在學生時代能大段大段地背誦莎士比亞的劇作;茅盾少年時將一部《古文觀止》倒背如流……黎錦熙、朱自清、周振甫等著名的教育家,都強調誦讀教學,認為這是語文教學的優良傳統。關于誦讀的好處,周振甫先生在《論誦讀》一文中的也有精辟的見解:讀時分輕重緩急,恰好和文中情事的起伏相應,足以幫助對文章的了解,領會到作者寫作時的情緒;懂得音節和情緒的關系,到寫作時,自會采取適宜的音響節奏來表達胸中的情意。讀熟了字句妥貼的文章,習慣于種種變化的句式和虛字的安排,到寫作時,自然不會寫出生硬不妥的句子。作文時僅僅懂得文法還不夠,仍需熟習于妥貼的句子,所以要熟讀范文;讀熟了以后,即使自己鑒賞力不夠看不到文章的好處,只要背誦不忘,到后來讀的文章愈多,閱讀能力愈提高,以前看不懂的也自會懂了。
重視誦讀,能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誦讀是一種眼、口、耳、腦并用的綜合活動,教材中的課文大多是經過語文教育學家反復篩選的,篇篇都是語言優美的文章,它們有肌理、有血脈、有骨肉、有氣息,它們那雙聲疊韻、四聲平仄、對偶排比等富有音樂性的特點,給人以抑揚頓挫、朗朗上口的感受,只要我們放開聲音,按節奏反復誦讀,必然能直達“其言皆出吾口,其意皆出吾心”之妙境,“吟詠之間,吐珠納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 。在誦讀中,學生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和啟發到了一定程度,這種技巧方法的把握能力自然會遷移到他們的理解能力和創造能力上,有助于學生審美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提高,從而達到整體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目的。
重視誦讀,能使語文教學充滿活力?!皶x百遍,其義自見?!弊鳛檎Z文教師,應該揚棄那些繁瑣的課文分析,高度重視課文的誦讀,只有這樣,才能使語文教學充滿活力。“重分析、輕誦讀、重傳授、輕體驗、重圖解、輕品味”是不符合語文教學規律的做法,也是違背了學生主體意志的做法。究其實質,它只強調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而剝去了語文的“人文內涵”,因而也不符合新課標對語文學科性質的雙重規定,輕重不分、本末倒置的語文課,如何談得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怎能使語文課上活,更無益于學生語文學習的可持續性發展!
任何一種語言的學習都需要誦讀,而漢語學習在這一方面顯得尤其重要。有的教師擔心誦讀占去過多時間,會影響語文教學,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學生在誦讀方面用時太少,語文根基就不會深厚,學習也就缺乏后勁。學生誦讀多了,語文基礎扎實了,學習才能往深處發展。試想,如果學生心中熟記幾十篇甚至上百篇各種體裁的范文,還有哪種書不能讀,還有什么文不能寫?所以說,語文教學忽視誦讀的作用是一種極大的失誤!
誦讀的關鍵是要把握文氣。唐弢先生說過:“一個句子的構成,或長或短,彼此并不是一律的,因此,讀起來的時候,我們從這些句子所得到的感覺,以及讀出來的聲音,也就有高低,有強弱,有緩急,抑揚頓挫,也就是所謂‘文氣’了?!敝缹W家朱光潛先生也說:“讀要有讀的道理,就是從字句中抓住聲音節奏,從聲音節奏中抓住作者的情趣、氣勢或神韻?!表樛ㄎ臍饩褪且砬逦恼轮髦己臀闹行沟母星?,吟誦的時候注意停頓,分清節奏,掌握好重音,控制好速度,運用好語調。總之,要符合規律,讀的自然上口,情真意切,“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敝匾曊b讀,重視讓學生用自己的生命體驗語言藝術的基本方法,這才是最生動、最鮮活的課堂教學方法。讓學生從課文中讀出語氣的輕重,讀出聲調的抑揚,讀出節律的緩急,讀出韻味的韻味。讀出凝重、讀出眼淚、讀出歡笑、讀出境界,何樂而不為?
(孫元鴻,山東省曹縣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