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學生應不應該學點語法知識這一問題,人們的認識很不一致,通行的看法是漢語語法知識還是要學習的,不學語法,怎能用理性的語法理論指導語言實踐,從而達到高效地運用語言的目的呢?但也有人認為漢語語法對培養學生語感及讀寫能力沒有多大的作用。其根據是沒有誰是先學好語法再學語言的,作家不是先學好語法再寫出作品的。甚至還有人認為小孩子、文盲沒有學過語法,照樣能夠講流利的話。我認為中學生還是應該學點語法知識。
自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始,已有不少人對中學語文教學中進行語法教學表示懷疑,他們把語文教學的少、慢、差、費歸因于語法教學,要求“淡化語法教學”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最終使中學語法教學的內容一減再減,教學要求一降再降?,F在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語法教學的內容以區區百余字的篇幅納入附錄之中,位置僅在“優秀詩文背誦推薦篇目”和“課外讀物”兩項建議之后,其要求也是:“在閱讀教學中,為了幫助理解課文,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法知識,但不必進行系統、集中的語法知識教學?!?/p>
另一方面,我國的基礎教育長期以來處在應試教育體制之下,不得不圍著高考指揮棒轉,這樣就形成了一個不成文的硬性規則,那就是高考考什么,老師就教什么,老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新課程標準在“評價建議”部分明確指出:“語法知識不作為考試內容”,這就意味著考試不會考語法知識,那么,中學語法教學在教師和學生心目中的位置就可想而知了。語法學習逐漸地被教師和學生淡忘了,這就是目前中學語法教學的現狀。
現在,中學語法教學已經淡化到近乎取消的地步,初中教材中有語法知識內容,但由于考試不考,教師不教,學生不看。學生進入高中后,不了解漢語的語言單位分幾級,不了解漢語有幾種常見的組詞方式,不知道漢語的詞分幾類,也不知道各個詞類的語法功能,不懂得什么是病句、病句如何修改以及句群和句群內部的關系等等。學生作文中生造詞語、詞語隨意搭配、缺少主干成分、不合事理、不合邏輯、表意不清的病句隨處可見。比如:(1)“幾天過后,那些關于各個學校招生分數線的報紙便訂了出來?!?2)“我跑出去后,我看到的隊伍居然是一個葬禮?!?3)“那個身影慢慢地穿梭在人群中?!?4)“希望他們的孩子生活如魚得水?!?5)“對于我的成績始終是我們家的焦點、閃光點。”(6)“我要認真遵守父親的諾言?!?7)“眼中的熱淚如沸騰了的黃河水在心中咆哮著?!边@是從學生作文中隨手摘出的幾例,由此可見,學生寫作中語法問題嚴重到何種程度。而輕率地得出“中學語文教學中應當淡化語法教學”的結論是不科學的。中學生學習語法知識會不會影響語文教學的效率關鍵在于對中學生學習語法知識有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明確的目的。
語法是語言的結構規律,是運用語言的法則。它包含兩重含義:一是指語法本身——民族語言客觀存在的,每個人在語言實踐中必須遵守和掌握的一種以習慣語感形式起作用的社會約定俗成的不成文的規則;二是指語法理論——語言學家對客觀存在的民族語言內在規則的主觀認識,是對習慣性規則一種理性的抽象和概括,一般指訴諸文字的語法著作。語法與語法著作的關系是先有語法而后才有語法著作,語法獨立于語法著作而存在。這正是有的人雖然沒有學過語法著作,卻能寫出不朽巨著的原因所在,但他們在運用語言過程中必須遵守語言規律、法則,否則,他們的作品就不會有人能看得懂了。
中學生是本民族成員中的一分子。他們既要遵循本民族成員運用語言的法則,更好地與人交流,也應該學習一些必要的、基本的語法理論知識,以便使自己在運用語言過程中更自覺地遵守語言法則,不犯或少犯違背語言法則的錯誤。因此,學習語法的重點應當是日常語言實踐中必須遵守的語言規則、規律,而不是學習語法理論,即便學習語法理論,也是為了在語言實踐中,也就是在聽說讀寫過程中,增強遵守語言規則的意識,用理論指導實踐、服務實踐。這是中學生學習語法的目的,也應是語法教學的目的。
我認為中學生學習語法知識至少有三個方面的益處。
首先,中學生學習語法知識有利于把握語言規律,把對祖國語言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中學生從小就學習字、詞、句等語言知識,也進行說話訓練,但這些都是感性的,還沒有上升到理性認識。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語言材料積累日益豐富。到了中學階段就有必要引導他們對所積累的語言材料做必要的規范整理,從而自覺、主動地提高自己正確運用語言的能力。
其次,中學生學習語法知識有利于使口語和書面表達更符合語法規范。中學生學習語法知識,對語言有理性認識,這只是學習語法的第一步,但學習語法的最終目的是把握規律,指導自己的語言實踐,使口語和書面表達更符合語言規律、合乎語法規范,不犯或少犯語法錯誤,更好地表情達意。
再次,中學生學習語法知識有利于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學生在閱讀文章時迅速準確地把握字、詞、句的意思,理解文章內容,這是閱讀能力的重要標志,閱讀能力又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學生學習語法知識,有利于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進而提高閱讀能力。
在中學階段如何進行語法教學我認為有三點應當引起注意:
第一,明確語法教學的目的,端正語法教學的態度。中學語法教學的目的不是培養語言學家,也不是刻意向學生傳授語法知識,更不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讓學生了解必要的語言規律、習慣、法則,以便通過學習語法知識,指導學生的語言實踐。
第二,中學語法教學要緊扣教材,以課文語言材料為例子進行語法知識教學。中學語文課本所選文章都是名家名篇,是符合語法規范的語言材料,利用這些典范的語言材料進行語法教學,學生不會學得枯燥乏味,也不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反而有利于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學生學習了必要的語法知識后,能夠在學習課本的閱讀實踐中,或者能在寫作實踐中自覺地運用這些知識,加深對這些知識的理解,并使之成為自己語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學生就會在平時的說話和寫作中不犯或少犯語法錯誤,并能辨別別人說話或文章中的語法錯誤。從而提高自己的語言運用能力。
第三,中學語法教學的重點應引導學生掌握口語和寫作實踐中必要的語法知識,不能貪多求全,沒有必要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深入的語法知識教學,也沒有必要進行長時間的過于集中的語法實踐訓練。要采取多種形式,靈活機動地進行語法知識教學和語法實踐訓練,不然,學生在學習語法知識過程中會感到乏味、厭倦,這就違背語法教學的初衷了。
總之,中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適當的語法教學是必要的,中學生應該學點語法知識。
(王紅橋,山西長治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