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指示性語文教學改革是新課程背景下出現的一個典型案例,一改原來“指令型課程的全預制、全壟斷、全封閉為生成型、開放型和個性化”。2004年5月10日至11日,由《中學語文教學》編輯部、浙江師大語文教育研究中心、浙江省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聯合主辦的“全國‘非指示性’語文教學改革現場研討會”在江山中學如期舉行。2005年5月鄭逸農老師在浙江師大執教了陳鋼的《梁祝,我初戀的墓志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非指示性教學突出強調師生之間的雙向互動,讓學生與教師都從指令型課程中走出來,使師生的心靈產生了前所未有的碰撞。
一、新課標對選文的功能分類
語文教材里的選文,在研究者看來大致可以鑒別出四種功能類型,“定篇”、“例文”、“樣本”和“用件”。
“定篇”是語文課程規定的內容要素,指語文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中規定的篇目。“定篇”不承擔任何附加任務,同樣,“定篇”也不俯就任何學生,不管他們生活處境如何、閱讀情趣如何,每個學生都要按同樣的要求去學習、掌握它。
“例文”采用的是夏丐尊的定義。“例文”的課程與教學內容發生于所選用的外部環境,它們或者是從許多文本的研讀和分析中所概括出來的“共通的法則”和“共同的樣式”,或者是從文章的閱讀和寫作活動中所總結出來的基本原理和行為規范。將本來含有無限可能性的詩文,限制在一個特定的側面來作為例子,這就是“例文”的實質。
“樣本”說,由葉圣陶先生提出。樣本教學的內容主要取決于學習者讀寫及文學鑒賞的現實狀況。換句話說,在本質上,“樣本”說的課程內容,是不能事先約定的。作為“樣本”身份的“選文”,在目標取向上要求向主張過程模式的斯騰豪斯所提出的“生成性目標”靠攏,要與艾斯納提出的“表現性目標”有某種貫通。
“用件”關心的主要是內容方面,就是課文“說了什么”。對這種類型,學生不是去學“文”,而主要是用這一篇“文”里的東西,或者由選文所講的東西出發,去從事一些與該文或多或少有些相關的語文學習活動。語文教材里的“用件”,大致有“語文知識文”、“引起議題文”、“提供資料文”三個品種。
非指示性教學就是要把選文處置成“樣本”。課堂教學內容主要學生與特定文本的交往過程中,而不是權威的闡釋——無論是專家、教材編撰者還是教師。所以整堂課沒有先驗的答案去評判學生對課文的認識,學生在課堂上完全能夠放膽去說、用心去聽。
二、非指示性教學的基本流程
非指示性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并不指示學習的方向,整堂課的學習重點由學生討論自主決定;教師也不指示教學結論,而是讓學生在討論過程中自己取得合理的解釋。其核心精神是不指示學習目標,不指示問題答案。非指示性教學的基本流程可以分為:1.學生自讀,在此基礎上說出各自的原初體驗;2.再讀,確定自己的學習主題;3.小組研讀,班內交流,提出研讀中的各種疑問,教師根據研讀情況適當補充,并介紹自己的研讀體會;4.遷移嘗試。教師所遵循的基本理念是讓學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用自己的思維去創新,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由于突出了學生的獨特體驗,強調學生用手、用口、用心,去讀、去聽、去思、去感受,在聽課的過程中能夠充分感受到學生智慧的火花,感受到他們心靈的脈動。
三、學生心靈的飛翔
1.不必拘泥于教師的結論
非指示性教學,教師并不給學生提供問題的參考答案,這樣便給學生提供了更多自由思維的彈性空間。因為教師不提供答案,學生就可以直接地說出自己的想法,不必擔心招來教師的批評或嘲笑。這樣的情景便會促使學生進一步積極思考,從而形成自主思考的局面。同樣的一個疑問,不同的學生產生了完全不同的看法,教師對于這些看法,并不簡單下結論,而是讓學生相互討論,對于一些完全個性化的內容,只要學生用心想了,可以允許不同看法的存在。
2.學會如何表達
在遷移嘗試的過程中,教師首先播放了阿炳的《二泉映月》,然后讓學生說出自己對音樂的感受。第一位學生:“音樂首先是低沉的,接著轉入豪邁,最后有點歡快。”我們注意到在學生的發言中,其精要點是三個形容詞,然而這三個形容詞能說是學生的獨特感受嗎?顯然不能,它可以是對音樂的客觀的概寫。第二位學生稍有進步,他說:“二胡的聲音挺嚇人的,感覺有個瞎子在街上哭泣。”接著教師又告訴學生在描述的過程中不能用“我以為”、“這說明”這樣的字眼,并提供了自己聽后的感受,基本上說出了自己在聽音樂時眼前所再現的場景。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真切地學會了怎樣用言語表達。
四、教師心靈的飛翔
1.從煩瑣的講解中解脫出來
非指示性教學不提供給學生正確答案,所有的答案都是在學生的討論中產生,教師只在課堂教學流程中進行適度的引導,而沒有必要對課堂的每分鐘都加以控制。非指示性教學中教師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四個流程的調控上,教師可以把大量的時間騰出來給學生,自己則可以聆聽學生的意見。以往的講解只是教師把設想好的內容一遍又一遍地進行傳授,教師與文本之間沒有心靈的碰撞,教師與學生之間也并無心靈的共振。而在非指示性的課堂中,教師要做的事情卻很多。必須對每一個學生的思想都有所了解。
2.敢于陳述自己的見解
由于標準答案的限制,在指令性課堂教學中,教師所講的是教參內容的翻版。他們只要把教參上的內容照搬過來,然后依樣傳授給學生就可以了,沒有對課文提出自己的見解。新課程背景下的非指示性教學擺脫了教參的束縛,教師能夠獨立地表達自己對作品的看法。
五、非指示性教學的教師功用
1.教師并非不預設
非指示性教學盡管對學生不指定學習目標也不指定問題答案,但這并不等于說教師可以在上課時不作任何預設。這樣類型的課例對于教師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要根據學生實際與教材實際設想可能會遇到的困難和出現的問題,最大限度地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教師對文章有自己的理解,知道自己在課堂中只是“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所以他們決不把結論灌輸給學生。
2.教師并非不作為
非指示性教學中教師的功能已經從講解中脫離出來。他們把更多課堂時間還給學生,但是絕不等同于放羊式的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時刻關注課堂教學動向,對于學生表現出來的思想意識,正確的加以引導,不合理的及時加以化解。在非指示性教學中,教師從講解者演變為引導者、觀察者、發動者、支持者。
(章 平,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