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給語文教學帶來了發展的機遇,但同樣也給語文教師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當我們貫徹“新課改”的先進理念,嘗試用嶄新教法來進行教學時,我們感到異常欣喜——終于盼到中學語文教學的春天了;但是,在為時不長的實驗過程中,我們也感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壓力——無論從那個角度看,新課改都對語文教師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的要求。下面試從三個方面談談筆者一孔之見。
一、嶄新的現代教材觀對教師的知識儲備和知識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從新教材的內容來看。與舊教材相比,新教材在內容上有了比較的更新,增加了許多反映社會經濟、文化、科技新進展的時代性較強的內容;新教材強調各科之間的溝通與綜合,教材結構具有學際性和開放性。這就要求語文教師應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淡化自己的學科角色,不僅要做本學科的專家,而且要做大致通曉相關學科的“雜家”。其次,從對教材的運用來看,新課程要求教師創造性地運用教材。第一,教師要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對教材做合理的取舍:教材中出現的內容不一定都講,對教材中簡要的或沒有的內容有時需要展開或補充,對某些內容還要開展專題研究或小課題研究。這和以前“唯教材是上”的教材觀有著根本的區別。第二,教師應多方面組織素材使課本上的知識活起來,實現教學再創造。以前的“一支粉筆一張嘴”、“照本宣科”的時代將徹底結束。過去,教科書是學生的世界;現在,世界是學生的教科書。由此看來,新課改要求教師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要求教師不斷更新已有的知識結構,做到博覽群書、與時俱進,否則,教師就不能高屋建瓴地把握教材、靈活機動地運用教材、科學靈動地使用教材,更不能滿足學生對教師的期望和要求對知識的渴望,不能適應新課程的改革。
二、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要求教師的課堂駕馭能力更強
新課標強調,學生舊的學習方式必須轉變,取而代之以主動、探究、合作的新的學習方式。教師不再是知識的講授者,而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學生探究的合作者,學生發展的引導者。課堂教學是一種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方式。學生由接受性學習模式中的“忠實的聽眾”變成了與老師地位平等的探索者,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使富有生氣的課堂活而不亂、收放自如?用以前那套使課堂教學“秩序良好”的老辦法是不能完全奏效的。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培養自己在新形勢下的課堂駕馭能力,不斷探索教學規律,指導學生學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學會傾聽、學會分工、學會協作,從而營造一種嶄新的課堂氛圍,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教師在新形勢下的課堂駕馭能力。
三、課堂教學過程的動態生成要求教師有豐富而深刻的教育教學機智
傳統的教學方式,十分注重教師對課堂的設計。語文教學尤其如此,從課堂引入到中間進程到結語安排,甚至哪個問題由哪個學生來回答,哪一段由哪個學生來朗讀都設計得天衣無縫。傳統教學理念指導下的課堂教學只是側重于教者的“教”而忽視了學生的“學”(尤其是忽視了學生閱讀文本的原始體驗)。這種具有強烈的預設性的課堂教學當然也需要教師的教學機智,但卻并沒有把它擺到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上。而新課改則強調學生的學,要求學生做到自主、合作、探究,要求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的生成過程。教師不能用預先設計好的“套子”來套學生,而要培養學生對文本的自由解讀,充分尊重學生閱讀的初始體驗和自我感悟。教學過程的動態化,決定了課堂教學充滿著變數,教學過程中隨時都會有教師無法“設計”的“想不到”,如果教師對這些“想不到”處理得機智靈活,就會成為課堂教學的閃光之處、亮點所在;否則,帶給我們的只能是一種難言的尷尬和困窘,更妄論課堂教學的精彩了。可以說,新課改下的課堂教學猶如電視節目的現場直播,直播的成功與否,除了大量的幕后準備之外,最重要的還是取決于主持人出色的臨場發揮和應變能力。
所以,新課改下的課堂教學對教師的教育教學機智(一種快速而靈活地處理教與學矛盾的技能和技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的要求。
獲得教學機智遠比獲得學科知識困難,因為它要以深厚的知識底蘊做基礎,它是教師的一種綜合素質,是構建在對教育教學理論深刻領會基礎上的一種轉化師生矛盾的藝術,是一種內在的人生智慧和教學靈性。要獲得更豐富而深刻的教學機智,沒有捷徑可走,唯有不斷修煉內功,不斷提升自我,不斷博采眾長并融會貫通,不斷摸索教育教學規律方可獲得。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我國教育史上一次劃時代的變革,對有一定教學經歷、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教學習俗的教師來說,將是一種脫胎換骨的考驗。登高方能望遠,見多才能識廣。只有順應時代潮流,轉變教學理念積極學習探索,才能迎接新形勢的挑戰,才能承擔起新課程改革的重任。
(謝培玉,廣東中山市古鎮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