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一詞大約出現于《史記》,“《索隱》經典無文,其事或別有所出”(《史記》卷三三 魯周公世家第三)主要指被推崇為典范的著作。后來,“經典”的具體所指隨著更多重要權威作品的不斷入典而在數量和涉及領域不斷擴大,諸如文學、宗教、醫學等方面的眾多權威性著作都可以稱為“經典”了。
近些年來,“經典”一詞不甘寂寞,沖出僅僅表示“著作”的樊籬,頻頻露臉,被人們引申泛化到更為廣泛的領域,如:藝術、建筑、飲食等。同時,這種泛化也伴隨著“經典”一詞詞性的變化,該詞引申出了形容詞性的用法,表示“如同經典一樣的”意思。如:經典菜肴、經典建筑、經典曲目、經典卡通、經典劇作,經典的風格、經典的節目、經典的調查、經典的時刻等等。另外,隨著該詞所指對象的增加,也增添了更多細微的語義特征。例如:“經典壁紙”中的“經典”含有“被廣為運用、最時尚的”意義;在“經典活動”中的“經典”則有了“列入常規的、有特殊意義的”含義;而在“經典鏡頭”中“經典”則有“難以忘懷的、最精彩的”含義。這些語義的產生主要是由于使用者站在不同領域、面對不事物所采用的評價標準不同造成的。
“經典”詞義的迅速泛化有著重要的時代背景。一是我國20世紀90年代以來,文化領域的變革引起“回顧、重溫經典”的熱潮。在此影響下,“回顧經典”、“理論經典”、“經典圖書”等字眼頻頻顯現于各類報刊雜志,遂引發“經典熱”,“經典”的出現頻率也隨之急劇飆升,而該詞高頻率的運用自然為其提供了泛化契機;二是眾多相關領域在市場經濟引導下,“品牌意識”驟增,為了宣傳、推銷、樹立品牌等目的,他們也都趁“經典熱”的風潮打出了各自的“經典”招牌,這為“經典”提供了泛化途徑。如:“經典”被引入電子高科技領域,出現了“經典軟件、經典設計、經典游戲”等說法。正因為“經典”一詞恰逢這樣的時代背景,且自身有著悠久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所以被紛紛借用,迅速泛化到各個領域。
“經典”的泛化是社會演變的產物,顯示了這一時代人們樹立精品形象、彰顯品牌內涵的意識。但是當前某些行業浮躁的運營心態在較為紊亂的行業競爭背景下引發了“經典”的泛濫。很多打上“經典”名號的事物缺乏“經典”之實,以次充好、以假亂真,從而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對經典的顛覆,也使得人民大眾對經典的選擇和評判無所適從,這一點應當引起行業管理者的警覺,應對其及時規范。其實,還有很多詞語也有類似的泛濫用法,如“大師、權威、專家”等,多有“名不符實”的運用情況。有人稱之為“漢語中的詞語在貶值”。(《咬文嚼字》2004年第5期)我們認為,這種現象是這個時代深層變革直接影響到大眾語用心理的結果,也是漢民族長期以來的美辭化語用心理在當代的變異。該現象一定程度上帶來了“自欺欺人”乃至“缺乏誠信”的后果,但另一方面也促進了這些說法的使用者不斷提升自己的品質,從而適應殘酷的競爭;同時也刺激大眾,努力增強自身的辨識能力。
隨著“經典”的流行,一個與之相仿的新鮮詞匯“精典”也浮出了水面,且看用例:
1.立足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傳統文化的精典中尋找資源是一條捷徑。(《光明日報》2000年4月13日)
2.我們有許多傳世之作、精典之作并不都是大部頭的,短小的未必不好。(《中華讀書報》2000年8月2日)
3.因為《二泉映月》作為我國傳統音樂作品中的精典,早已家喻戶曉、享譽國內外樂壇。(《重慶日報》2000年8月18日)
4.對《智取生辰綱》這樣的精典作品進行評點批注是非常符合高中生特點的學習方式。(《中國教師報》2004年11月24日)
不難看出,以上四例中“精典”的用法與“經典”并無二致,都是指傳統的具有權威性的作品。而且,二者在更多領域的應用也都大體相似,如:精典網站(經典網站)、精典短信(經典短信)、精典笑話(經典笑話)、精典告白(經典告白)等。只不過二者在詞語色彩上稍有區別,“經典”較為正式,更多地使用在文化、藝術等領域;而“精典”則較多地運用于新鮮、時尚的事物上,如“網站、短信、諧趣影視對白”等,顯出使用者的求新求異的獨特個性。但從以上四例也可以看出,“精典”已經去掉頭上的“引號”,慢慢地占據了“經典”的一些領地,二者的競爭愈演愈烈。
筆者認為,“精典”的出現主要源于“經典”熱,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經典或經典的”一般都是“精品”,人們在這種認識基礎上創造出“精典”,凸顯該物品具備“精品、典范”的屬性;二是人們把“經典”誤寫成了“精典”,如:“世紀英雄打造‘紅色精典’”(《精品購物指南》文章標題),而該文內用的卻都是“經典”,這種錯誤又是顯在的。
“精典”的出現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即隨著社會的演變、進步,整個社會的分工與消費等方面都在細致化,人們對于事物的質量、功能選擇、評價也就越來越高,一個“精”字就可以概括這一現象和要求。筆者比較了幾部有影響的詞典中“精”的詞條發現,近些年來,“精”詞條又增加了不少新成員,如“精兵、精讀、精良、精品、精算、精準”等,都準確地反映了這一現象和要求。因此,“精典”一詞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
(李德龍,湖北長江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