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上而下的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從改革發生的過程來看,語文首當其沖。盡管語文教育改革一刻也沒有停止,但從有利于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的角度,有利于滿足現代社會人才需求的高度看,語文教育遠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所有問題集中到一點,就是過去語文教育功利性太強,嚴重忽視了對人的終極關懷和培養。具體說來有以下五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從語文教育理念上看,把語文僅僅看作一種工具,片面強調實用功能,嚴重忽視或者曲解語文課程的人文精神。我們已有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偏重智力教育,推崇能力主義,重視培養訓練記憶、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而忽視了意志、興趣、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和形成;重視學科知識的系統性、理論性,卻忽視了溝通不同學科的知識,以及建立科學、技術與社會、文化、倫理的聯系;重視知識的傳授,而較忽視個性的發展,把人的發展作為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還沒有進入語文教育的話語系統。
第二,基于工具性課程理念,語文學科過于看重課程的實用功能和顯性、剛性、近期的目標,忽視語文課程文化熏陶感染作用和隱性長遠的綜合目標。我們回顧一下20世紀90年代初的教學大綱就十分清楚。那時的初中語文教學大綱,把語文教學目標分解為48個能力點,19個知識點。目標內容,大體包括在語言學、文藝學、文章學的基本常識之中。這些目標內容看得見,摸得著,可量化,可操作。加上考試評價的客觀性價值追求,語文教學中的技術理性主義和工具理性主義表現突出。語法、修辭等知識的教學內容加重,文本閱讀停留在文體辨認、結構分析、內容判斷、寫法認定層面,豐富多彩的閱讀文本,變成語文知識的注腳和能力訓練的材料。作文教學則進行起承轉合、前后呼應等寫作“技術”的練習。語文教學流于膚淺和平庸。
在這種工具性的教學訓練中,學生學到了些什么呢?在語文新課程標準編制前,課程專家有一個基本評估:受語文高考模式的影響,學生該學的東西沒有學好或者根本沒有學,不一定要學的東西,反倒可能掌握得十分嫻熟。掌握了一時(應考)有用的東西,卻失去了一輩子有用的東西。
第三,在對語文教育“科學化”追求中,簡單地把自然科學的法則移植到語文學科中來,忽視了語文教育的特點。我們知道,自然科學旨在尋求普遍性,愈是撇開特殊性、個別性,就愈有理論高度,而語文屬于人文社會學科,以其豐富獨特的形式承載人類社會的精神現象,特殊性、個別性是其基本特征,它的價值隱含在個體本身。從教學層面看,語文教育要認真研究每一個“個別”。語文教育的真正價值決定于對無數個個別問題的把握水平。可是過去的語文教育,為了眼前的效益,追求客觀性和唯一性,熱心于尋找帶規律性的東西,教給學生以不變應萬變辦法。這種教學思想嚴重忽視了漢語文教育的特點,與漢語母語教學的科學性南轅北轍。
第四,語文教育忽視主體的需求和特點,用單一的目標來衡量具有千差萬別的學生。這種做法,抑制了多向度的思考和個性化的體驗、理解與表達。語文教學內容豐富多彩,學生對語文學習的需求和期待更是多元的,個性化的。可是過去的語文教學,從內容到方式,都傾向定型化,用同一的目標衡量千差萬別的學習對象,語文課堂上,話語霸權嚴重,而這種話語又缺乏權威性。它付出的代價是無數青少年的生機、靈氣和個性,也容易讓學生視語文學習為畏途,喪失學好母語的信心。
第五,語文教師的主體地位和主觀能動性沒有得到充分的有效的發揮。以教材使用為例,或者對教材的依賴性太強,不能批判的、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或者因為考試評價與教材的遠距離聯系,便醉心于模擬式的教學和訓練,不能在踏踏實實的利用好教材方面花費更多的功夫。這兩種情況都有可能使教師喪失教學主動權,并抑制學生創造性的發揮,消減甚至泯滅了教師執教語文課的興趣和激情。
當前,語文教育中上述諸問題依然存在。由于社會體制和社會歧視而導致的升學壓力和就業壓力日趨嚴重,不斷給教育以急于事功的強烈信號,在這樣的外部條件下,語文教育改革更顯得迫在眉睫和任重道遠。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是國家意志在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中的體現。與過去的語文教學大綱比較起來,在課程理念、課程設置、課程目標、課程評價和課程實施等方面,都有革命意義的變化。認真學習和執行新課程標準,有利于逐步克服語文教育的痼疾,提高語文教學品味和效益,全面達成語文課程目標。
(張一村 董明武,河南焦作師專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