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自1994年開始實施《八七扶貧攻堅計劃》以來,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已基本解決了730多萬人的溫飽問題,貧困人口由近千萬人減少到270萬,這不僅是貴州歷史上的一大奇跡,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奇跡。不僅具有重大的經濟和社會意義,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
然而,我們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更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因為,扶貧攻堅越是到后期;任務越艱巨,難度越大。目前尚未解決溫飽的農村貧困人口,大多數分,布在麻山、瑤山、月亮山、雷公山、烏蒙山、武陵山等深山區、石山區、高寒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解決這部分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是扶貧工作中最難啃的硬骨頭。我們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落實科學發展觀,把扶貧開發作為一項重大任務抓緊、抓實;抓牢、抓出成效。
一、進一步深化對貴州扶貧開發重要性的認識
1.強力推進扶貧開發,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目前,我省城鎮人口總體上達到了小康,但農村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人達到小康。因此,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我們既要關注整個“三農”,更要關注目前尚未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如果農村貧困人口的生活水平長期得不到提高,就會影響全省整個小康建設的。進程。
2.強力推進扶貧開發,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需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是做好扶貧工作的根本指導方針。落實科學發展觀,在“三農”工作中,就是要以農民為本,特別是要下大力解決貧困人口的生產生活問題,努力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使貧困地區經濟、社會和人民群眾得到全面發展。
3.強力推進扶貧開發,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它所強調的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全面發展。而貧困現象的大量存在,貧富差距的擴大,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會導致農村與城市、農民與城市居民的矛盾和沖突,最終影響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
4.強力推進扶貧開發,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需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當前貧困群眾最盼望、最著急的就是吃飽穿暖,進而過上比較富裕的日子。幫助貧困群眾實現這個愿望,是黨的根本宗旨的最實際的體現。從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高度來認識問題,千方百計解決好群眾的實際問題,把扶貧開發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義不容辭地完成好。
5.強力推進扶貧開發,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堅持從各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愿,扎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下大力把貧困地區的生產搞上去,使貧困群眾生活水平有較大提高。因此,加快扶貧開發步伐,對落實黨中央的重大戰略決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理清思路,突出重點,切實把扶貧開發抓出成效
今年春節期間胡錦濤同志視察貴州時指出:要堅持開發式扶貧的方針,進一步加大扶貧工作力度。要注重激勵貧困地區廣大干部群眾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合理開發利用當地資源,積極培育特色優勢產業,著力增強貧困地區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能力,走出一條依靠自己力量脫貧致富的路子。要加大扶貧投入,改進扶貧項目的實施方式,加強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切實改善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夯實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盡快解決貧困地區群眾的溫飽問題。胡錦濤同志這些指示,是我們做好扶貧開發工作的指導思想,要認真抓好落實。
第一,堅持開發式扶貧。開發式扶貧是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確定的基本方針,是扶貧的關鍵和基礎。目前尚未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中,多數是有勞動能力的,只是由于勞動力素質偏低、基本生產條件差、抗災能力弱等原因,長期在溫飽線上下徘徊。這些人單靠救濟是富不起來的,只有提高他們的自我發展能力,才能最終擺脫貧困。因此,開發式扶貧,是我們工作的重頭。只有把貧困群眾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走開發式扶貧的路子,才能形成扶貧攻堅的強大力量。
第二,堅持抓好“三個基本”。我省多數貧困群眾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缺乏基本生產生活條件,缺乏基本增收門路,缺乏自身基本素質的提高。我們要下大力抓好這三個方面的工作,以增強貧困地區自我發展的能力。一是繼續幫助困難群眾解決基本生產生活條件。要實施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帶動,這是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的重中之重。要繼續加快項目開發,切實解決貧困地區公路、電力、農田水利、人畜飲水、沼氣、環保、廣播電視、通訊、學校、醫院等基礎設施建設,為貧困地區的長遠發展打下堅實基礎。二是繼續幫助困難群眾拓寬基本增收門路。要幫助貧困群眾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產品結構,發展有特色的種植業、養殖業。要帶著農民干,做給農民看,增強農民治窮致富的信心。三是繼續幫助困難群眾提高基本素質。要通過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加大對農民工的培訓,努力提高他們的能力素質,增強其脫貧致富的本領。
第三,堅持整村推進。整村推進是國家和我省新階段實施扶貧開發的重要戰略措施。整村推進戰略以貧困村為基本單位,貧困農戶參與,多部門齊抓共管、協調配合,圍繞“三個基本”制定和實施扶貧計劃。2004年,我省啟動了“百鄉千村”扶貧工程,已累計完成1919個一類重點村的整村推進扶貧。2005年,根據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又將100個一類重點鄉鎮的791個一類重點村和部分二類鄉鎮中的309個一類重點村,共1100個村納入整村推進計劃。到2007年,將完成5486個一類重點村的整村推進。整村推進工程的關鍵是加大了各方面資金的投入,大大加快了扶貧攻堅的進程。要按照全省實施整村推進的規劃和計劃,合理選擇項目,科學制定實施方案,使整村推進計劃真正做到“一次審批、集中投入、兩年完成”。
第四,大力發展非農產業。傳統農業不可能給貧困地區的群眾帶來富裕,只有大力發展非農產業,使農民從土地上走出來,變為工人和城鎮居民,脫貧致富才有根本性和長期性。因此,貧困地區要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為依托,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并把發展非農產業與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拓寬農民的就業空間,增加農民收入。
第五,積極扶持扶貧龍頭企業。要大力扶持扶貧龍頭企業。根據貧困地區的資源優勢和市場需求,按照農業產業化發展方向,采取“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協會+農產”等方式,把農產品基地建設和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結合起來,逐步培育貧困地區的支柱產業。要搞好扶貧龍頭企業與貧困農戶的對接,通過合同收購、利潤返還、制定保護價等方式,維護好貧困群眾的利益,努力做到龍頭企業和貧困農戶的雙贏。
第六,實施移民搬遷。目前,我省有46萬貧困人口居住在“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地方。對這類貧困人口,需要實施易地搬遷,使他們有新的生存環境。這方面,長順縣廣順鎮的經驗值得借鑒。從山上搬遷下來的貧困人口300多人,其中有勞動力198人,長虹果業基地吸納了全部勞動力,安排他們從事優質水果的種植。這些貧困農戶通過在果園勞動,既學到了全新的技術和管理,又大大增加了收入,使搬遷的農民穩得住,富得快。
第七,救助鰥寡孤獨。據有關資料介紹,目前我省有鰥寡孤獨、因病因殘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約有107.6萬人。對這類比較特殊的貧困群體,要建立并逐步實施特困群眾救助的辦法給予長期的社會救助,為他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
第八,加大資金投入。要加大各方面資金支持的力度。一是加大政府資金的投入。各級財政扶貧資金要逐年增加。重點投向貧困村,重點支持“整村推進”計劃、勞動力培訓轉移和帶動貧困農戶增收的主導產業。二是抓好信貸扶貧。要按照開發式、產業化、商業性的信貸扶貧思路和“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的總體要求,把區域性、產業化扶貧和直接扶貧到戶結合起來,充分發揮信貸扶貧的巨大作用。尤其要把小額信貸扶貧切實抓緊抓好。各地應學習盤縣的經驗,把小額信貸扶貧抓出成效。三是加大省級機關各部門對貧困地區支持的力度。四是動員全社會繼續對貧困群眾給予扶持。
第九,加強基層黨支部建設。加強黨支部建設,增強黨支部的帶動功能,是我省扶貧工作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在農村先進性教育活動中,應著力把黨支部建設成為堅強的戰斗堡壘。
總之,我們要始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強力推進扶貧開發,切實把貴州的扶貧開發抓出成效。
(執筆:漆安桂)
責任編輯:何蓮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