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
互動理論最早由認知發展領域最有影響的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J. Piaget)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皮亞杰認為,兒童是在和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于外部世界的認識,在內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下,通過同化(assimilation) 和順應(accommodation) 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展,從而建立起自己的認知結構即圖式(schema),并在平衡——打破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環中得到不斷的提高和發展?;永碚撌钦J知理論的一個分支,是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以后的進一步發展。后來,維果茨基(Vygotsky)、費厄斯坦(R. Feuerstern)、奧蘇貝爾(Ausubel)、布魯納(Buner)等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又從認知結構的性質與發展條件,人類社會環境對個體心理發展的影響以及個體的主動性在建構認知結構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等方面豐富和發展了社會建構主義理論,從而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新興的教育心理學理論。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心理學家對人類學習過程認識的不斷深入,國內外語言教育工作者已達成共識,認為語言教學應充分體現“以學習者為中心”,“學習者是信息加工主體”的教育原則,以能力和素質培養為主導的教育模式,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幫助學生學會學習,以適應不同的文化和社會情境,主動探求知識、技能和策略以適應飛速發展的社會挑戰?;永碚搹娬{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對學習和教學方法提出了許多新的觀點,在我們大力提倡教育改革,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互動式教學理念對外語教學有著深刻的啟示。
二、互動理論的學習觀和教學觀
互動理論的核心內容是:世界雖然是客觀存在的,但人們對于世界理解和賦予意義是主觀的,人的知識是由個人建構而不是他人傳遞的,是以自己的經驗背景為基礎來建構現實和理解現實,從而形成知識;建構發生在與他人交往的環境中,是社會互動的結果。學生、教師、任務、環境四個方面對學習過程產生影響,其中“學生”作為主體處在中心位置,“教師、任務、環境”則構成學習的外圍環境在學習中起著中介作用。
1.互動理論的學習觀
互動理論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也就是說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互動理論的學習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不是信息簡單地從外到內的單向輸入,而是通過新信息與學習者原有的知識和經驗雙向相互作用而實現的,學習的本質是一個個性化過程,沒有兩個人會用完全相同的方法學習。
(2)學習通過學習者的高水平的思維活動來實現,不是簡單地沿著記憶流程來進行。任何知識在個體接受之前是毫無意義的。每個學習者都是在自身原有的知識基礎上對新的信息編碼,建構自己的理解,同時原有的知識結構因為新經驗的進入而發生調整和重組,從而不斷加深自身的知識建構。
(3)教師為學生提供的信息是否能被學生接受,并促進知識的發展是不可預測的。因為,信息傳遞對于學習者來說是必要的,但信息傳遞本身并不能保證有效的知識建構,學生各有選擇地學習和吸收他們認為有價值的內容。因此,盡管教師一樣,但學習結果可能因人而異。
(4)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幫助或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建構意義就是對所學內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事物間的內在聯系達到較深刻的理解,最終形成圖式的過程。
(5)學習者的自我概念(self-concept)對其學習行為產生著重要影響。自我感知,即是人們的自我認識。這種認識往往是通過與周圍人的比較或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而形成的。自我認識較高的學習者,在學習中往往表現優秀,對自己充滿自信,富有進取精神。
(6)一些人對所發生的一切都富有責任感,他們是“內控者”(internaliser)。而另一些人認為發生的事情都是外力作用,不在自己的控制能力內。這些人屬于“外控者”(externaliser)。持內控觀的學習者表現出強烈的探索欲望,并能積極尋找并利用各種信息去解決問題。而持外控觀的學生則缺乏求知熱情,遇到挫折總是怨天尤人。
2.互動理論的教學觀
互動理論認為,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主體,他們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在原有的知識體系中,通過不斷地積極實踐,建構自己的新的知識和經驗。教學不僅是提供輸入,而且是通過各種方法對學生的學習加以“中介”,是賦予權力(empowering),幫助學習者獲得發展進步,拓寬知識,解決問題,以適應社會變化所需要的知識、技巧和策略,其最終目的是使他們成為獨立思考和獨立解決問題的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互動理論認為教師的課堂行為和言語反映著其教學觀和教學態度。其教學觀和教學態度對其課堂活動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對外語學習目的的不同認識會導致他們采用完全不同的教學思路和方法。因此,外語教師不能僅憑語言知識和教學技能從事教學,而必須在具體的教學環境中不斷地進行反思。對自己的行為不斷進行監控、審視、調整自己的教學觀和信念,教師應是一個“反思性從業者”(reflective practitioner)。
(2)教師在教學中起著中介(mediation)作用。即教師使學生認識到學習的意義(significance);讓學生了解學習任務的更深遠意義(Purpose beyond the here and now);讓學生明白教師的意圖(Shared intention);讓學生有勝任感(A sense of competence );使學生有能力控制自己的學習(Control of own behavior);使學生有能力制定學習目標(Goal-setting);滿足學生對挑戰的要求(Challenge);讓學生認識到自己身上的變化(Awareness of change);使學生面對困難,也能相信積極的結果(A belief in positive outcomes);使學生懂得合作可以更好地解決問題(sharing);尊重學生的個性(Individuality);讓學生感到自己屬于一個集體和一種文化(A sense of belonging)。
三、互動理論的三種
主要教學模式和四大教學要素
在互動理論影響下形成的比較成熟的教學模式主要有支架式教學模式(Sca Holding Instruction)、拋錨式教學模式(Anchored Instruction)和隨機通達教學(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模式等。而同時學生、教師、教材和教學媒體這四大要素又制約著教學模式。
支架式教學的定義是教師應當為學習者建構對知識的理解提供一種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 work)。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支持。通過“支架”避免或減少學生在認知中不知所措或走彎路。而且這種支架應按照學生智力的“最鄰近發展區”(zones of proximal development)來建立,不停地把學生的智力、知識、水平提升到更高的水平。拋錨式教學也叫“實例式教學”,主要目的是使學生在一個完整、真實的問題背景中,產生學習的需要,并通過學習共同成員之間的互動、交流,親身體驗從提出目標到識別并達到目標的全過程。這種教學模式要求教師提供趣味性強,富有感染力的實例并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確認學習目標并最終消除“錨”。隨機通達教學亦稱為隨機訪取教學,學習者可以通過各種不同的途徑和方式進入相同教學內容的學習,從而多維度地獲得對同一問題的多角度的認知和理解。在這種學習中,學習者可以形成對概念的多方面理解,對事物的橫向和縱向理解有更深刻的體會。互動理論的教學模式盡管多種多樣但都包含有四大要素,即學生、教師、教材和教學媒體。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這四大要素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學生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有著解碼者和編碼者的雙重身份,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是幫助學生建構知識意義世界的促進者,同時也是自身知識意義世界的編碼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識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知識儲備系統;教學媒體是由用來創設情境,進行協作學習和會話交流的工具。如何使學習者積極而有效地完成學習任務,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教學模式便不能不受到這四大要素的制約。
四、互動理論對我國外語教學改革的啟示
互動理論對學習和教學理論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的設想,對當前英語教學改革有著深刻的啟示。
1.互動理論認為學習不是一個被動吸收、反復練習和強化記憶的過程。而是一個以學習者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通過同化和順應主動建構意義的過程。個體的認知能力、思維方式,影響著教與學的過程和結果。教師和學生都會受個人觀念和情感的影響對課程教學大綱、教學內容形成各自的理解。因此,教師在英語教學活動中,應給學生更多的機會和充分的時間去從事探究、發現、評估以及對自己的想法做修正等活動,讓學生經歷發現知識的自然過程。學會學習,徹底摒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使教學由“知識傳授型”向“綜合思維能力訓練型”轉變。培養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和分析的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獲取知識,促進學生人文素質和創新能力的發展。
2.互動理論認為,人一出生便進入了一個人際交往的世界。一切活動和能力的發展都發生在與他人(主要包括父母、教師、同學等)交往和互動的過程,認為孤立的學習不能導致知識能力的增長。學習只有通過與周圍人的互動、與同伴合作才能激活內在的各種因素。因此,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為學生提供機會讓他們參與真實自然和有交際意義的活動,把課堂視為一個小型社會(minisociety)進行小組討論,相互評價、相互激勵,建立起合作與競爭的關系,通過師生之間、學習者之間的充分的交流、討論、辯論來提高學生知識建構的質量,因為外語教育的目是為未來社會培養合格的外語人才,而合格的外語人才應該具有人文素養和合作精神。同時英語課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門實踐課,通過營造輕松、生動。合作競爭的教學環境可讓學生獲取更多的聽、說、讀、寫、譯的練習機會,從而提高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3.互動理論主張“通過問題解決來學習”。在問題解決這種高水平的思維活動中,學習者要不斷獲取解決問題的有關信息,同時,不斷激活原有的知識、經驗來解釋問題,形成新的假設,并通過邏輯推理和推論對問題做出檢驗。為此,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習者的思維和問題解決活動提供必要的引導和有力的支持,針對學習內容設計出具有思考價值和啟發意義的問題,讓學生去思考、去嘗試解決,在討論過程中設法把需要解決的問題因勢利導,誘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自己去糾正錯誤,創設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產生疑問和設想。積極參與問題解決,主動地進行自我探索,從而建構新的語言知識,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4.互動理論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起到“中介”作用。因此,英語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分析學習者的氣質、興趣、情感價值取向、學習動機、態度、認知策略等,幫助他們建立健康、優良的心理環境,幫助他們發展自我控制學習行為的意識和能力,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選擇。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Rogers)認為,人的認知活動總是伴隨著一些情感因素,當情感因素受到壓抑甚至抹殺時,人的自我創造潛能就得不到發展和實現。而只有尊重個人和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才能激發起學生的熱情,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而目前英語教學中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便是學生上課參與意識不強。有調查表明,其中約有一半的學生面對教師和全班同學說英語感到緊張、害怕和焦慮。因此,作為英語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的言行舉止,設法把課堂上學生的焦慮降低到最低程度,避免對學生做出過多的負面評價,提高學生的自我認識度,認可每個學生都是作為具有他自身價值的一個獨立個體,保護學生的自我形象。此外還必須建立一種和諧的情感型師生關系,教師以平等的身份和學生交往,師生彼此坦誠相待,以真誠和愛心縮短和學生的心理距離,提高語言教學的效果。
5.教材和教學媒體是互動理論教學模式中的兩大要素,我國的英語教學改革也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教材的改革,一套理想的教材應該建構個體語言體系,提高他們建構話語的能力。新的語言現象在課文中出現時,要有相當的話語加以鞏固,新的語言現象的控制要適度。這樣才能在已知的舊知識中掌握新的材料。語體要豐富,讓學生學會怎樣依賴不同的語境建構話語,構建自己掌握的個體語言體系。教學媒體,如多媒體計算機和基于因特網的網絡通訊技術對豐富外語學習情境起著重要作用,是英語教學不可或缺的教學手段。在多媒體的支持下,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語言水平、興趣和學習風格決定學習進度,選擇學習內容,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機器教學不會給學生造成心理壓力,有利于學生進行輕松愉快的學習和操練,因特網開放了外語學習者的學習空間和思維空間,能極大地激發學生英語交際的自主意識和運用能力,大量真實語言的輸入,對學生語言的習得也很有好處。
五、結語
互動理論是認知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關注學習者的知識背景、經驗、個性等,以學生為本,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尊重和真正貫徹。教師可以積極、主動地進行創造性教學,發揮本身的智力和能力,以平等的身份進行教學與創造,教師不再是簡單的知識載體和傳授知識的工具。學生、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充分調動。在多媒體等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教學信息通道得到拓寬,拋錨式、隨機進入式、支架式等教學方法的運用,為教學信息的傳輸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這是以往的教學理論所不可比擬的。十多年來,基于互動理論的教學實踐已在西方的教學領域得到越來越多的教師認可。不難看出,互動理論的學習和教學理論與當前我國英語教學改革有著內在的聯系。我們應該在理論上深入分析它,以辯證的觀點去解讀互動理論的基本原則,從而建構起我國自己的外語教學和學習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