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
大學生是社會上文化層次水平較高、思維最為活躍、最有朝氣的群體之一。他們渴求知識,積極向上,胸懷博大,時刻關注國內外的風云變幻,把個人理想和志向同祖國的興旺發達和民族的繁榮復興融合在一起。但是,由于社會轉型和自身發展階段的影響,使得正處于青春期、社會閱歷淺的大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現了諸多問題。主要表現為:
1.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缺乏學習動力,不能集中精力進行學習,不能適應困難。
2.自我評價失調。許多大學生都是中學時候的學習尖子,心理上有較強的優越感,而進入大學后,這種優勢不在,使得他們的優越感受到重創,這時學習成績稍有波動,就會降低自信心,甚至產生失落感和自卑感。
3.人際關系適應不良。由于存在交際困難,同面對面的交流相比較,一些大學生更愿意在網絡這個虛擬的環境中進行交流,迷戀于虛擬世界,自我封閉。
4.就業心理困惑。這在畢業生中尤為普遍。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沒有做好就業心理準備,不能以很好的心態認清當前的形勢,對自我的定位及自我能力的評價不確切,好高騖遠,一日三變。還有部分學生在擇業中不認真思考,盲目從眾。
5.心理承受挫折的能力弱。當今社會競爭激烈,難免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挫折,部分大學生在困難面前感到束手無策,有些甚至承受不了挫折而產生厭學、退學甚至自殺等心理。
二、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形成原因
1.與他們自身所處的心理發展階段有關
大學生一般年齡在十七、八歲至二十二、三歲,正處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變化最激烈的時期。由于心理發展的不成熟,情緒不穩定,面臨一系列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問題時,心理沖突矛盾時有發生。如理想與現實的沖突、理智與情感的沖突、獨立與依賴的沖突、自尊與自卑的沖突、求知與辨別能力差的沖突、競爭與求穩的沖突等等。這些沖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的疏導、合理解決,久而久之會形成心理障礙。特別是當代大學生,為了在激烈的高考競爭中取勝,幾乎是全身心投入學習,家長的過度保護、學校的應試教育、生活經歷的缺乏使這些學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學習、生活、交友、戀愛、擇業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們中的一些人難以承受,以致出現心理疾病,甚至離校出走、自殺等。
2.與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分不開
從環境因素看,競爭的加劇、生活節奏的加速,使人產生了緊迫感和壓力感。個人對生活目標的選擇機會增多,難以兼顧的矛盾加劇了內心的沖突,產生了無所適從的焦慮感。凡此種種,對變化的環境適應不良而出現的各種困惑、迷惘、不安緊張在明顯增加,社會的變革給正在成長著的大學生帶來的心理沖擊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強烈、更復雜。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大學生心理發展中的失衡狀態,心理素質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適應高速度、高科技、高競爭的環境,心理負荷沉重便容易導致各種心理疾病。
三、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措施
1.建立專業化隊伍,強化心理咨詢功能,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咨詢作用。心理咨詢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沒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容易在引導方法上產生偏差,因此建立一支合格的高校心理咨詢隊伍是非常必要的。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咨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的適應外界環境。近年來,心理咨詢機構不斷完善,增設了多種形式的服務,已成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最有效的途徑。
2.從新生入學開始就進行心理健康調查,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現與預防。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學生心理素質的狀態,從而有針對性的提出教育措施與方案,定期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問卷”從中篩選出有心理癥狀的學生,主動約請他們到心理咨詢中心進一步通過面談分析診斷,區別不同的問題類型與程度,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及時干預,使學生在入學之初就能得到具體的心理健康指導。
3.把心理素質教育滲透在各科教學之中。通過各科教學進行心理素質教育既是學校心理教育實施的途徑,也是各科教學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學過程都包含著極其豐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為教學過程是經社會歷史積淀的文化知識、道德規范、思想價值觀念為內容和主導的。教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只要注重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并深入挖掘知識內在的教育意義,就能夠把人類歷史形成的知識、經驗、技能轉化為自己的精神財富,即內化成學生的思想觀點、人生價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并在他們身上持久扎根。
4.開設心理教育必修課,增強自我教育能力。心理素質的提高離不開相應知識的掌握。系統學習心理、衛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識,有助于學生了解心理發展規律,掌握心理調節方法,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質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取決于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質教育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大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心理社會環境。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境,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校風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影響學生心理發展的重要條件。良好的校風會潛移默化地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如團結友愛的校風是學生形成群體凝聚力、集體榮譽感的土壤,有利于是人與人之間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促進同學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幫助。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健康愉悅的情緒特征。因此,學校應該花力量抓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問題活動和學術活動,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寬松理解的環境,有助于學生深化自我認識,充分發展個性,改善適應能力。
6.引導大學生積極參加社會活動,提供人際接觸的機會,增加溝通與交流的渠道。二十一世紀的人才必須具有與人合作的意識。學會與人交往,學會在新的環境下適應新的角色,學會溝通,這是事業成功的前提。我國已故著名心理衛生學家丁瓚先生說過:人類的心理適應,最重要的就是對人際關系的適應,所以人類的心理病態,主要是由于人際關系失調而來的。這就是說,人際關系緊張的人,不但事業受阻,而且心情不好。心理疾病對于一個人的折磨在很大程度上不亞于軀體疾病。心理疾病還可能導致軀體疾病,心理健康的人卻可以戰勝軀體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