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它是實現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保證之一。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只是采用講授一種形式,還要結合課程的具體內容采用其他的教學方法和輔以必要的教學手段。諸如直觀性強的演示法與講授法配合進行,還有其他教學手段:模型、圖表、投影、幻燈等。只有在講授法、演示法及其他教學手段有機地配合,并互補結合缺一不可時,才能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雙方的積極性,從而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啟發式教學是一種先進的、科學的教學觀,是教學過程中使用的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都應貫徹的總體原則。啟發式教學與傳統的“填鴨式”教學相比,具有極大的優越性。具體采用何種方法進行啟發式教學,要按照課型的不同和教學內容的差異具體設計。而要想實施啟發式教學,關鍵在于創設問題情境。本文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探討一下啟發式教學具體方法的實施和應用。
一、演示啟發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現象具有生動、直觀、有趣等特征,通過實驗演示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激發學生興趣,引起學生探索的沖動,從而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通過實驗演示,啟發學生掌握有關知識,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學習方法。因此,每做一個實驗,都要求學生弄清楚以下3個問題:1.仔細觀察發生了什么現象?2.認真分析這些現象說明什么問題?3.從這些問題中如何歸納得出正確結論?例如在金屬鈉與水反應的教學中,緊緊抓住“浮”、“熔”、“游”、“紅”等實驗現象,引發學生思考:“金屬鈉為什么會浮在水面上?金屬鈉為什么變成液態小球?小球為什么會在水面不停地游動?金屬鈉滾過的酚酞溶液的水面為何出現紅色?”現象激起興趣,問題產生求知心理,使學生主動探索得到結論:鈉比水輕,故浮在水面上;鈉跟水反應放熱,使鈉熔成液態小球;由于鈉和水的反應十分劇烈,產生的氫氣推動小球四處游動;鈉和水反應后產生氫氧化鈉,使滴有酚酞試劑的水由無色變成紅色。演示啟發適用于學生由于缺乏感性認識而妨礙他們對問題的深入理解和細致分析時使用。
二、數據啟發
數據在化學學習中的應用是多方面的,一些化學概念、原理的學習,有了數據的幫助,就可一改枯燥乏味的語言描述,變得生動活潑,充滿情趣,引人入勝。數據能幫助說明物質的性質用途,使理論和實踐并舉、互補。如干冰在大氣中汽化可使氣溫降至-79℃,1克干冰在-10℃的氣溫下,可產生1011~1012個凝結核,這些凝結核撒到1000立方公里的云中,可產生1萬噸雨水。數據也能準確地說明物產資源的多寡,物資的消耗和應用。如海水中含有豐富的食鹽,若全部提取出來,鋪在地球表面的陸地上,則鹽層將高達44米;食鹽是一種重要的化學物質,每年消耗的食鹽只有1/3用于飲食,2/3以上則用于生產氯氣、鹽酸、燒堿、純堿等基本化工原料,進一步加工可制得一萬四千多種產品。數據還能直接地展示出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只要廣泛、隨時地收集和整理某些數據即可說明問題。
三、類比啟發
類比啟發是立足于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把同類知識歸納整理,突出兩類具有相同或相似屬性的事物之間的對比,以啟發學生識別異同、認識規律、變未知為已知的一種啟發方法。在化學教學中適時地將教學內容那些形式相似、意義相近或相異的概念進行比較是非常必要的。它既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弄清不同概念間的區別與聯系,加深對所學概念的理解,又可以防止學習中的負遷移。例如,講完氮元素后,我們引導學生跟學過的氧族、鹵素相比較,在此基礎上提出以下問題,讓學生討論:氮、氧、氟形成氫化物的條件,氫化物穩定性如何;水溶液的酸堿性如何;磷酸的酸性和硫酸的酸性哪個強,如何證明;硝酸和硫酸的性質有哪些相似點,為什么,如何用原子結構觀點解釋它們之間的差異。經過知識間的聯系和區別,學生不但對氮元素的知識得到了進一步的理解,而且還鞏固了周期律和其他元素的知識。
四、比喻啟發
化學的理論教學往往是抽象的,枯燥的,如果用空洞的語言平鋪直敘地講解,學生接受起來乏味,效果也不好。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課堂上要讓學生成為“好知者”,教師就要時常運用幽默這一“催化劑”。“見風使舵的行家、靈活多變的老手”,這則比喻,能激發起學生觀察指示劑變色實驗的興趣,增強他們記憶酸堿指示劑變色情況的效果,而跟隨在演示實驗后的兩句哲理詩:“光顧夸耀自己呈現五顏六色的本領,卻忘了自身受他人操縱的苦衷”,又加深了學生對酸堿指示劑變色實質的認識,消除了“酸堿指示劑使酸堿變色”的誤解。又如對:PH=5鹽酸稀釋1000倍,為什么PH≠8?這個問題如果采用理論闡述,定量計算,理解起來都十分困難,但如果讓學生思考:“糖水無限稀釋,會變成咸味嗎?”學生就立即茅塞頓開。顯然,“催化劑”用得好,用得恰當,著實會讓學生興奮起來,能夠啟迪思維,比反復講解有效。如果學生也學會了用“催化劑”,他們將逐漸幽默起來,這對培養未來社會人才亦是有所裨益的。
五、設疑啟發
“學源于思,思源于疑”,思維永遠是從問題開始的,問題是思維的起點,也是思維的源泉和動力。宋代教育家朱熹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苯處熢诮虒W中要善于發現化學知識與生產、生活的結合點,要緊緊抓住新舊知識間的聯系點,要盡可能利用語言情境、思維情境、實驗情境給學生創設疑問,用疑問開啟學生思維的心扉,啟迪學生的智慧,培養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的良好學習習慣。如氯氣的實驗室制法是學生接觸的第一固液加熱制取有毒氣體的實驗,為了讓學生掌握這種新制氣裝置,實驗時設計如下問題:1.你在初中已學過哪些制氣裝置?實驗室用固體二氧化錳和濃鹽酸加熱反應制取氯氣,能否用上述裝置?如不能,則采用什么裝置?2.制氯氣時如何連接裝置,檢查氣密性?如何加入藥品?3.為什么要緩緩加熱?4.怎樣收集氯氣?如何檢驗氯氣是否收集滿了?5.怎樣才能得到干燥、純凈的氯氣?6.多余氯氣怎樣吸收?能否用石灰水吸收?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通過對實驗的觀察、思考和回憶,以及教師的啟發引導,總結出制備氣體的四個環節:發生裝置—除雜裝置—收集裝置—尾氣處理。學生既牢固地掌握本實驗的知識,還為以后的實驗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六、聯想啟發
思維的流暢性即指學生思維活躍、反應靈敏、善于聯想。聯想是由某一問題引起另一問題的心理過程,是客觀事物之間的聯系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是思維的一種屬性。課堂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聯想,不僅活躍思維,而且能夠增加知識的有序性,形成牢固的知識網絡,培養發散思維能力。例如在復習碳族元素時講到CO2的制法時,可引導學生探求用多種方法得到CO2的可能途徑:通過可燃物的燃燒(如C、CO、CH4等在空氣中或氧氣中的燃燒);通過化合物的分解(如NH4HCO3、CaCO3等);通過氧化還原(如用C、CO還原CuO、Fe2O3等);通過含CO32-或HCO3-的化合物與鹽酸反應(如CaCO3、NaHCO3等);用強氧化性酸與碳反應(如濃H2SO4、濃HNO3等);利用水解反應(如AL3+與HCO3-或CO32-、Fe3+與CO32-等)使學生在思考CO2產生的途徑上完成了CO2的有關性質反應。通過不同的途徑,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養成善于聯想、反應靈敏的思維品質。聯想的方法很多,諸如相近聯想、相反聯想、因果聯想、類比聯想等,聯想能使思維流暢靈活,加強知識的系統化、條理化。
七、主線啟發
化學學科知識點既多又分散,如果單純地用“背誦、記憶”的方法學習,肯定會感到不得要領,事倍功半,越學越“繁”。如果教師啟發學生在學習中能抓主線、抓要點,理清思路,理順網絡,就可以使化學學習變得簡潔明了,既易于理解,也易于記憶。如對硫及其化合物學習,如果以化合價為主線,以氧化—還原為基本線索,就可以既全面又準確地掌握硫的各種價態化合物的基本性質。又如在學習煉鐵內容時,我們只要把握煉鐵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將鐵礦石中的化合態鐵還原出來,同時除去其中的脈石,就可以很好地理解煉鐵的基本原理,掌握煉鐵的基本原料及每種原料的作用。另外,也可啟發學生根據結構—性質—用途這條主線,在全面掌握物質結構知識的基礎上,對物質的性質進行合理的推導和驗證,并由此掌握其主要用途,從而把同一物質的各方面知識點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系列化記憶,避免知識的碎化遺忘。教師在處理教材內容時,要從整體上把握教材的知識體系,對知識與能力的要求,以及它們的各單元教學中的合理配置,有明確計劃,隨著教學進程,逐步啟發、引導學生掌握學科的知識結構,通過復習、練習以及結合實際應用,形成認知結構的知識點、知識鏈和網絡。
八、情境啟發
教學活動是一種帶有情緒色彩的意向活動,給學生創設學習某種科學知識的情境,使之身臨其境,由境入情,情境交融,學習欲望得到較好激發,使之自然地去探討其中的奧妙,研究其中的化學原理。前蘇聯偉大的心理學家贊科夫曾說過:“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p>
啟發式教學包含的教學方法多種多樣,除本文所論及的幾種方法外,還包含分解啟發、正反啟發、直觀啟發、操作啟發與計算啟發等等多種啟發方法。無論采取何種途徑和方法進行啟發式教學,其共同特點都是:在充分肯定教師主導作用的前提下,突出實驗教學,突出形象化、直觀化教學,突出學生的學習實踐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和動機,調動學習積極性,激勵他們積極思考,主動探索,發展智力和能力。能良好的將科學性、藝術性及思想性有機結合,就能達到啟發式教學的基本要求,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