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一個貧困生失學”,這是1999年國家助學貸款出臺時教育部提出的口號。國家助學貸款工作的開展是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一項重要措施,但是,在國家助學貸款工作開展的進程中也遇到了許多困難與問題。其中最顯著且影響最大的問題就是:銀行從事國家助學貸款業務的高風險性如何防范。由于這個問題一直未能解決,學生違約率太高,銀行為此承擔了巨額損失。銀行最終對此采取了強硬措施,從2002年到目前為止全國已經有100多所高校被銀行列入暫停發放貸款的“黑名單”。采取如此強硬措施,銀行也實屬無奈之舉,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擔保體系的不健全,使銀行承擔著遭受巨大損失的高風險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國家助學貸款屬于國家的一項對教育的政策性扶助措施,但卻并未由國家財政出資,而是由銀行承擔貸款本金。由于擔保的缺位或低效使得銀行不得不承擔貸款本金損失的風險。
2.中國人民銀行規定助學貸款的期限一般不超過八年,期限較長,由于缺乏有效的擔保和約束機制,使得銀行的經營成本較高,助學貸款的違約率很高。
3.國家助學貸款一般都采用無擔保信用貸款這種形式(這也是我國唯一采用此種形式發放的貸款),由于擔保制度的缺位,使得違約率和不良貸款率都很高。2003年,全國借貸學生平均違約率接近20%。而銀行只有當違約率不超過4%時,才能做到不賠本。
4.學生違約問題的產生主要有兩種原因:一是信用危機,即到期無力償還造成違約;二是道德危機,即惡意拖欠。而實際中,后者占了很大比例,這也正是擔保體系不健全造成的后果。
解決問題的思路
由此可見,實行擔保制度勢在必行。本文認為只有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的擔保體系才能實現擔保的有效性和高效性,才能使擔保制度切實為銀行發放貸款提供保證。擔保體系的建立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將聯戶互保制引入助學貸款的擔保體系
聯戶互保制實際上是一種特殊的信用制度,它是在農民貸款中試行的一種效率很高的擔保制度。所謂聯戶互保,簡單來說就是將有關聯的貸款人幾人編為一組,一人貸款到期不還,其他幾人承擔連帶還款責任。這種方式很好的解決了農民貸款的信用問題。而實際中這種放貸方式很少發生貸款不還的現象。目前全國266個采用聯戶互保制的農民貸款試點,貸款回收率都在95%以上,而在商業銀行一般只能達到80%。
由于學生與農民在經濟條件上的相似性,使得二者在貸款時都曾遭遇同樣困境。首先,農民和學生貸款都很難,難就難在多數人不能提供銀行所需要的抵押物。其次,貸款數量都很大,單筆數額小,成本都比較高。第三貸款無抵押擔保,呆壞賬問題經常出現,銀行利益無法保證,不愿從事此項業務。第四農民和學生均無穩定收入,難以用扣發工資等單位協助方式還貸——農民無工作單位,大學生畢業后工作單位與銀行一般無聯系。由此可見,農民貸款擔保中采取的聯戶互保方式也完全可以成為解決學生貸款擔保問題的一條出路。
(二)通過信用聯保制,建立多層次的擔保模式
所謂信用聯保制,是指與貸款人有重大關系的單位或個人都應納入擔保體系,作為其擔保人、保證人、監督人等確認,形成多層面的擔保群體。多方共同擔保,共同承擔風險。擔保層次按照其在貸款中的受益程度,對貸款人的約束力度及在助學貸款運行中所處地位等來劃分。
(三)建立信用網絡,對貸款人實行時間和空間上的全方位的信用跟蹤
建立信用網絡,實現資源共享,形成各區域的銀行間、銀行與學校、用人單位、政府間等互相聯系的網絡;在網絡上建立個人信用檔案,進行長期的個人誠信記錄,并對社會公開。對違約人在貸款、投資、保險、就業、求學、出國等各方面給予影響和制約。
解決問題的措施
綜上所述,本文認為建立高效的擔保體系應該從以下幾個層面展開。
(一)學校對學生有一定的行政約束力,并且也是助學貸款的間接受益者(為及時收繳學費提供了便利),所以應該作為第一擔保人確認。在畢業證書、學位證書的發放;就業協議的簽訂;學生再申請貸款等方面都應該對貸款學生形成約束,采取一定的措施,以保證其日后還款。具體做法包括:
首先,貸款學生與就業單位簽約時,校方即與就業單位簽訂共同督促還貸的協議。使學校與用人單位在學生畢業后仍能保持聯系,共同進行還款監督。當然要實現用人單位與學校間的協作還需要一些政策支持。由于此舉并未給用人單位帶來風險或太高成本,所以具有可操作性。
其次,學校可以暫時留存貸款學生學位證或畢業證,作為一種質押品交給銀行,同時發給學生證明資料以保證其正常就業。如以后借款人能及時與銀行和學校聯系,按時還款,則每年均給予學歷證明或者返還學歷證書。
第三,啟動學校間的信用網絡,將到外校繼續深造求學的貸款人信用情況在網上公開。若違約則該生在繼續教育院校申請貸款、獲得學位等都將受到影響和制約。
第四,加強學校與銀行之間的聯系,學校應及時將貸款學生情況與銀行溝通,積極協助銀行監督還款。
第五,貸款高校應依據獲得的助學貸款總余額的一定比例,在商業銀行開設助學貸款專用賬戶作為風險基金。當不良助學貸款達到一定比例時,即啟動該賬戶。在這種風險機制下,學校必然會加強對貸款學生的監督管理,學校的約束力往往是比較直接而有效的。
(二)學生家長及親屬由于是助學貸款的間接受益人,并且對貸款人具有較強約束力,所以也應作為第一擔保人確認。
首先,貸款同時提供其家長或親屬的聯系方式、收入方式、收支賬戶等家庭情況,及其工作單位情況,并一一證明簽章,并存檔備案,定期電詢或函證。
同時,在貸款人的網上個人信用檔案中詳細備案,隨時掌握其變更情況,若貸款人違約,則從其家庭收入賬戶中扣除,貸款人家庭相當于以其全部收入作為擔保。由于實現網上資源共享,無論家庭處于哪一區域或涉及哪一銀行,都能使監管人員得到較完備信息,并通過委托代理等方式保證擔保的有效性。
(三)貸款學生,即獲得助學貸款資助的學生群體,彼此間應互相擔保(這正是聯戶互保方式在助學貸款操作中的應用),同樣其應作為重要擔保人確認。
首先,由同班、同寢同學,老鄉好友,彼此之間結成互保對子,彼此互相擔保;互保成員間的擔保、監督,會因為成員間關系的緊密性及聯系的持久性,而更加有效,尤其在畢業后,其擔保作用會更加明顯。由于是互相擔保,所以對于貸款學生而言不難辦到。
其次,銀行可以同時實施一些激勵措施,比如將互保人的數量與貸款優惠條件相掛鉤等,以此來增強其實施的力度和有效性。
第三,將聯保人的情況在網上備案,一人違約,其他聯保人共同承擔還款責任,通過聯網銀行將款項從其賬戶中扣除。
(四)用人單位,也應作為監督人確認。
首先,用人單位在與畢業生簽訂就業協議時,應同時與學校簽訂監督、督促學生履約的協議,這應作為用人單位的一項責任和義務確定。
其次,在學生違約未按時還款的情況下,其就業單位有權利,也有義務按銀行或學校提供的資料,從貸款人的工資中扣除,并保證將貸款學生有關信息及時反饋給學校。
第三,根據網上個人信用信息,對貸款違約人的聘用、提拔、貸款擔保等方面給予限制。
第四,用人單位應幫助銀行清繳、追索貸款 ,銀行對此應采取一些激勵措施,可以將其作為享受銀行優惠政策的一條評價標準。
(五)銀行,作為貸款主體必然承擔著重要的監督責任。
首先,啟動銀行間、銀行與學校及用人單位間的信用網絡,使三者均能及時準確了解貸款人的信用狀況,銀行正是主要的信息發布人。
其次,如前所述,由于實現了資源共享,再加上銀行間的委托代理業務,及銀行與學校和用人單位間的業務往來,使得銀行地位特殊。其可以通過業務往來,建立銀行、學校、單位三者間的緊密聯系,為助學貸款的還款、擔保、監督等提供及時、有效的信息和服務。
第三,在風險承擔方面,銀行除了從政府獲得一些補貼外,自身也要承擔一定風險。比如說,一定比例不良貸款由銀行自行消化。只有給經辦銀行一定的壓力才能促使其采取穩健政策慎重貸款,加強對助學貸款的監督管理,以減少不良貸款的發生。
第四,采取人性化的還款政策。比如可以根據借款人的實際收入,按比率來確定每月的還款金額;適當延長還款期限,允許采取多種償還方式;允許還款優惠政策與個人信用情況掛鉤,提前還貸適當減免,拖延還貸收取滯納金,與銀行主動聯系的,適當放寬還款期限等。
(六)政府,是助學貸款的扶持者,同時也負有一定的監督協調責任。
首先,應加大對發放助學貸款銀行的支持力度。例如,可以將對銀行營業稅的減免額度與銀行承辦的助學貸款額度相掛鉤,還可以設立專門的國家助學貸款的補貼賬戶,來處置一定比例的不良貸款。
其次,政府部門、政府主管的企事業單位在任用人員時應考查其信用狀況,對違約人實施一定影響和制約。
第三,政府應在政策上給予支持;明確貸款人、擔保人、監督人的責任義務;對擔保人和監督人職責的履行給予法律支持。
結論
綜上所述,只有將銀行、學校、政府、用人單位,貸款人、擔保人、監督人緊密聯系在一起,運用有效的擔保方式,形成完善的擔保體系,才能夠解決國家助學貸款的信用問題。從而,以可靠的信用保證推動銀行開展助學貸款業務,實現國家助學貸款朝良性方向持續發展,實現實際效果與政策預期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