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誠信的內涵及其現實意義
何謂“誠信”?從字面解釋:言成為誠,人言即信。誠,形聲字,從言,成聲。本義即是誠實無欺,真實無妄。信,會意字,從人,從言。本義即是信守諾言,言行相符。許慎在《說文》中說:“誠,信也”,“信,誠也”,由此可見誠信互義。誠與信在本義上是相通的,但二者的含義又不完全相同,這主要表現在:“誠”更多地指“內誠于心”,側重于主體的自我修養;“信”則偏重于“外信于人”,強調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誠信,就詞面意義上講,就是誠實守信,它要求一個人首先要有誠實的品德和境界,尊重事實,表里如一,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其次,要求人們在與人交往時履行自己應承擔的責任,信守諾言,言行一致。
誠信是中國古代哲人極為重視的一種道德規范和道德品質。儒家把誠信視為“進德修業之本”、“立人之道”和“立政之本”。孔子《論語﹒為政》中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周敦頤《通書﹒誠下》中也說:“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由此可見,我們的古人是崇尚誠信,恥賤偽詐的。然而,當社會發展到今天,誠實守信這一美德卻在逐漸地喪失。一些人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在利益的驅動下,言而無信,導致全社會的“誠信危機”。即使在大學校園里,我們仍然能看到那一處處虛偽失信的“風景線”:從考試作弊到借貸不還,從簡歷注水到就業跳槽等等,大學生中誠信缺失的現象令人堪憂!高校是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和先進文化建設的示范區和輻射源,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棟梁、國家的希望,如果任其誠信缺失的現象在大學校園內滋長和蔓延,必將導致整個社會道德淪喪。因此,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指出:加強思想道德建設,要以誠實守信為重點。對大學生進行誠信教育,是當前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切入點,對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和現代化建設事業要求的高素質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二、當前大學生誠信缺失的現狀
誠實守信是當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基本要求之一,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在公民道德建設中具有先導和垂范作用。鑒于此,中國的高等教育一直非常重視對大學生進行道德的教化和人格的塑造,而大學生也在教育者的言傳身教和自我發展的耳濡目染中,逐漸接受并認同了誠信的價值與意義,并將其作為完善自身的人格目標。因此,當代大學生誠信的主流是好的,但勿庸諱言,大學生們在道德的認知與行為方面還存在某種程度的背離,出現了一些誠信缺失的現象,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求知中的誠信缺失。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目的是為自己整個人生的成才發展和事業的成功打好基礎。然而,一部分大學生在進入大學后,由于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動力明顯不足,學習過程中誠信缺失現象便隨之產生:諸如上課期間千方百計地尋找借口逃課上網;做作業時抄襲或請人代做;撰寫畢業論文時直接從網上下載或者花錢從網上購買文章來應付了事;考試時為蒙混過關或獲取高分而不擇手段的進行舞弊。有的甚至在英語、計算機過級和研究生入學等大型的考試中尋找“槍手”替考,一些“槍手”為了自己的私利也不惜鋌而走險。
(二)交往中的誠信缺失。誠信是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德行。但當今的大學生們在人際交往中卻不乏失信的現象:一是騙父母,有的大學生為追求高享受,不惜騙取父母的血汗錢,而為了所謂的“不讓父母傷心”又偷偷地篡改成績通知書;二是騙朋友,一些大學生在交友和談戀愛時,動機不純,純粹是想利用對方或“玩玩”而已。一旦目的達到,便背信棄義,過河拆橋;三是失信于老師和同學,有的大學生經常在老師、同學面前撒謊,向老師、同學借錢、借書籍后逾期不還;四是失信于政府,主要表現為借貸不還。國家實行助學貸款政策旨在不讓貧困的大學生因交不起學費而輟學,但有關的調查表明,在一些貸款的畢業生中,真正按期還貸的只是少數,大部分逾期不還。
(三)擇業中的誠信缺失。一些大學生們為了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不惜在自我推薦的材料中弄虛作假,如虛構個人簡歷、教育背景,更改學習成績、“克隆”各種證書等等,以增強自己在競爭中的“實力”,造成社會對高校畢業生的不信任,也增加了用人單位人才甄別的困難。有的大學生不負責任地草草簽約或與多家簽約,然后又頻頻跳槽,隨意毀約,個別人造成的負面影響,更加重了大學生整體“就業難”的問題。
(四)網絡中的誠信缺失。大學生中網絡誠信失范問題日益突出:撒謊、謾罵、盜竊、詐騙、侵犯個人隱私權和知識產權等在點擊鼠標中頻頻發生,計算機病毒的制造與傳播、黑客騷擾等電腦犯罪現象也屢見不鮮。
三、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當代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歷史傳統的制約。中國傳統誠信觀中有其精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古人所倡導的誠信是以社會背景為基礎的,由于中國傳統誠信觀的經濟基礎是小農經濟、血緣經濟,所以,我國傳統誠信觀強調的誠信往往局限于熟人、朋友、親人等狹小的范圍內,具有封閉性。由此可知,中國傳統誠信觀無法在廣泛意義上超越血緣、地緣等關系限制的人文圈,難以在此之外建立更廣泛的信任圈。受傳統誠信觀的影響,有些大學生講誠信只對周圍的熟人社會負責,而在這個圈子之外,則秉承歷史上“逢人只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見什么人說什么話、”“老實人易吃虧”等等帶有消極因素的古訓,導致大學生們在潛意識中誠信意識的缺乏。
(二)現實環境的影響。大學生作為一個社會中的群體,本質上是由獨立的個人組成的,因此,作為一個社會人,大學生也會受到社會各種不良風氣的影響。當前我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期,一些舊體制的仍然存在或產生負面影響,而新的道德、法律規范體系尚未完全建立,人們的信仰、信念往往容易缺失或動搖,而價值取向的一元化又誘使人們為追逐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擇手段,大量誠信缺失的行為便隨之產生:諸如假冒偽劣、坑蒙拐騙、弄虛作假、故意違約、偷稅漏稅、欺上瞞下、貪污受賄等等,這些社會不良現象,嚴重污染了社會風氣,腐蝕著人們的靈魂,使得大學生們在接受的教育與殘酷的現實面前無所適從,從而導致一些學生隨波逐流,導致誠信缺失行為的發生。
(三)應試教育的偏執。長期以來,中國的教育均存在著重智輕德現象,父母關心的是孩子能否得高分、進名校,學校追求的也是升學率的高低,就業時接受單位同樣看重學習成績,其他方面則往往被忽視。此外,一些高校招生中的虛假廣告、部分教育工作者的學術腐敗以及畢業生推薦中的虛假鑒定等行為,對學生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抑制學生誠信品格的形成。
(四)自身素質的欠缺。當代大學生中獨生子女居多,父母的嬌慣和社會的過度呵護,往往容易使其滋生任性、自私的心理,導致道德責任感的相對缺乏,行為上往往為了個人的私利而拋棄誠信。此外,當代大學生的社會接觸面相對狹窄,社會生活經歷基本上是從學校到學校,他們缺乏對個人與社會、現實與未來、社會的光明面與陰暗面、小事與大事之間關系的全面認識和理解。同時由于他們缺乏理性思辯和分析判斷能力,也容易使他們將觀察了解的一些社會消極現象當作當今社會的本質或主流,輕易地在“從眾心理”的驅使下,動搖自己尚不穩定的誠信理念,甚至做出與公民道德規范相違背的行為。
四、大學生誠信缺失的矯治
(一)開展誠信道德教育。高校是進行系統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各高校應在已開設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其他課程中,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誠信道德教育。通過教育,使大學生知曉誠信的重要性,懂得在人際互動的社會活動中,人格信譽是自身最寶貴的無形資產,是每個人的立身之本。要通過教育,使大學生把外在的誠信準則內化為自身所遵循的理念,并在實踐中去指導和糾正自己的行為。
(二) 優化社會誠信環境。矯治大學生誠信缺失的現象,還必須優化誠信的社會環境,要將誠信作為主導價值之一予以大力宣傳,在全社會營造“誠信光榮,欺詐可恥”的理念和氛圍。政府和領導干部,學校和教師應率先垂范,使誠信在潛移默化中成為大學生認同的行為準則。
(三)建立個人誠信檔案。誠信觀念的確立關鍵在自律,但還必須有剛性的措施加以約束,而建立大學生個人誠信檔案便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大學生誠信檔案的主要內容應包括家庭情況、個人簡歷、健康狀況、學習成績、獎懲情況、信用記錄、學校鑒定等。誠信檔案是一種寫實式的記錄。因為誠信檔案能有效地制約大學生的不誠信行為,加大不誠信者的“成本”,對大學生的學習和做人都有很好的制約作用,同時,誠信檔案也將極大地方便用人單位選拔人才,降低用人風險。
(四)完善誠信獎懲機制。矯治大學生誠信缺失的行為,制度建設十分重要。各高校要建立相應的獎懲制度,賞罰分明,特別是對失信的學生及其行為,不僅要進行輿論上的譴責,而且要使其付出沉重的代價。對失信者在競聘干部、評優評先、不予貸款或其他方面進行限制, 讓“一處失信,處處受制”成為大學生的共識,以“他律”的方式“逼迫”大學生不得不講誠信。
(五)加強誠信道德修養。通過接受誠信教育,樹立誠信意識,積極參與誠信實踐活動,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將“他律”升華為“自律”,將誠信的理念轉化為自覺自愿的行動。使他們養成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去小惡而從小善,積小善而成大德,重塑大學生在社會中的誠信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