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培養高質量研究生的前提和基礎。近年來,中國地質大學始終把研究生教學工作擺在突出的位置,通過構建科學合理的博士和碩士培養體系,開展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改革與創新實踐教學,開展“三助”和科技學術活動,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規范的教學工作體系。
一、不斷優化培養方案,
構建科學的人才培養體系
構建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體系,是研究生培養單位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也是最能體現研究生教育特色的重要內容。在這個體系中,制定研究生培養方案是重中之重的工作。近幾年,我校按照學科和社會發展需要以及研究生的成長規律,不斷優化博士生和碩士生培養方案,并且推行了碩博連培、國際聯培等旨在促進優秀拔尖人才脫穎而出的制度。
1.制定創新人才培養方案。研究生培養方案是研究生培養工作的規范性文件,在研究生培養體系中居于基礎性地位,對于保證研究生培養質量具有關鍵的作用。為了加強對研究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我校從1991年開始先后6次組織全面修訂了研究生培養方案,精簡學時,降低必修課學分要求,開設“科學方法論”等系列院士和博導講座課程,設置學術活動學分,使課程體系不斷優化。
2003年修訂(制定)完成的新一輪培養方案,著重體現了各學科的內涵、發展趨勢,使研究生的培養適應學科發展的需要;注重了研究生綜合素質、創新能力、適應能力、動手能力以及外語和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的培養;課程設置體現了“科學、規范、拓寬、分層次和國際化”原則,“科學”指課程體系的設置科學合理,符合研究生教育規律。“規范”指設置課程均有規范的教學組織,包括完善的教學大綱、教材和參考書、穩定的教學隊伍等。“拓寬”指課程覆蓋的知識面有一定的廣度,在一級學科或至少二級學科的層面上設置課程,部分課程可在相關學科的層面上設置,避免按導師個人的研究方向設置專業基礎和專業課。“分層次”指碩士生課程和博士生課程統籌考慮,課程的內容和要求有區別,其中碩士生課程注重基礎性、寬厚性和實用性,博士生課程注重綜合性、前沿性和交叉性。“國際化”指課程的設置要參考世界著名大學同類學科的課程設置體系,特別是已與國外大學建立起合作辦學關系的學科。除了規范合理的課程體系外,還專門把“需閱讀的主要經典著作和專業學術期刊目錄”、“科研能力與水平的基本要求”、“學位論文的基本要求”作為培養方案的組成部分。
2.碩博連培。對于在本科階段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并取得一定的創新成果的碩士新生,經過選拔提前進入博士階段,有利于早出人才、快出人才。1999年,學校制定了《關于碩-博連讀研究生工作的暫行規定》,開始在有博士學位授權的學科、專業中開展碩士生-博士生連續培養工作。這項規定明確了碩博連培的選拔條件、審批程序、培養方式、考核辦法、學籍管理及待遇等。凡是進入碩博連培的研究生,按單獨制定的培養方案進行培養,享受博士生津貼,在第二學年結束后的考核不合格者則作為碩士研究生培養享受碩士生待遇。實行這項制度以來,已有78名碩博連培研究生,其中7人已完成博士學業順利獲得博士學位。
3.國際聯培。對于某些有條件的學科、專業的研究生,在其學習和研究中,通過導師與國外大學或科研機構建立的聯系,組織開展國際聯合培養,有利于拓展研究生的學術視野,為研究生撰寫高水平的英文學位論文打下良好的、堅實的基礎,也可使研究生培養盡早與國際接軌。這種聯合培養的方式主要是從事科學研究、學術交流和作訪問學者等。
例如,我校構造地質學2000級博士章軍鋒是與美國加州大學Riverside分校聯培的,在學期間獲得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超高壓榴輝巖及其組成礦物的流變學實驗研究》,其有關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Nature》、《Geology》和《科學通報》上。
二、開展教學內容、方法
和手段改革,提高教學效果
課程教學是研究生打好堅實的理論基礎的主要環節。在研究生入學后的一年至一年半時間里,研究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學科、專業的基礎理論知識,了解學科前沿等。如何使這個階段的教學效果達到最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有吸引力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近幾年,我校不斷加強研究生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的力度,從事研究生教學的教師積極開展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課程建設與教學內容改革。我校堅持研究生課程建設和教學內容改革,各門課程建立了規范的教學大綱,有些課程引進外文原版教材。學校要求教師將科學研究的成果及時納入課堂教學中,使學生了解學科發展的前沿。2003年,學校出臺了《研究生課程與教材建設基金管理暫行辦法》,設立研究生課程與教材建設基金用于資助教材建設、教學方法改革、教學案例(管理類)建設、試題庫建設。課程建設類項目資助力度2000-6000元,教材建設類項目資助力度1-2萬元。2003年和2004年確定立項項目共37項,其中課程建設25項,教材建設12項。兩年來,共投入教改經費將近40萬元。通過這些項目的實施,以點帶面,有力推動了我校研究生教學改革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自1999年教育部開始實施“推薦研究生教學用書”計劃以來,我校已有6部教材入選。
2.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研究生一般具有較本科生自主學習能力強的特點,這決定了在研究生課程教學中要充分調動研究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課程教學質量。我校教師注重運用先進的研究生教育教學理論,積極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廣大教師改革傳統的灌輸式講授教學方法,采用講授、自學、研討、案例教學、現場觀摩等多種方式,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現在,許多教師能夠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設施,自主制作多媒體教學軟件進行教學,受到學生歡迎。例如,管理學院趙晶教授在研究生的“電子商務”教學過程中,將Internet教育方法整合于傳統教學過程,融Internet網絡體驗、網上實踐、在線獨立學習、課堂教學、案例教學和學生項目小組為一體,建立了包括學生項目展示、網上實驗、案例討論、論文多種形式結合的考核評估標準,開發了提供學生自學環境的基于瀏覽器/服務器三層結構的模塊化電子商務網上教學系統。又如,在我校研究生培養方案中要求每個學科、專業開設的前沿講座課程教學主要的方法是:集中該學科中的教學優勢力量,由該學科專業從事不同領域的老師進行專題講座,如請從國外進修回國的老師介紹研究的新課題,請兄弟單位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老師介紹工作動向等等,這樣匯集老師的特長和教學優勢將教學進行得更加生動;結合各學生的研究方向或感興趣的課題,要求學生自學和查閱相關資料,撰寫該方向發展現狀及前景的報告;為了促進同學之間的相互交流和學習,根據各人準備的報告進行課堂交流和討論。通過以上方法,將專題講學、自學、查閱資料、撰寫論文和課堂交流等多種手段結合。
三、改革與創新實踐教學,
培養研究生實踐能力
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一樣,是研究生成才必須經過的重要環節。從一定意義上說,實踐教學對于研究生成才更重要。重視實踐教學是我校辦學的特色和傳統。在研究生培養中,我校不斷加強實踐基地建設,鼓勵研究生參加科學研究,廣泛開展了“三助”活動,從而培養研究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1.野外實踐教學與基地建設。實踐教學基地可以為師生開展科學研究和教學活動提供良好的平臺。我校有重視實踐教學的優良傳統。20世紀50年代以來,學校建設了包括周口店、北戴河、三峽在內的4個野外教學實習基地。其中,周口店地質實習站具有50年的悠久歷史,被譽為地質工作者的“搖籃”。除此之外,各院(系)還建立了各自的校外專業實習站點55個。這些實踐基地在研究生培養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產學研基地建設。產學研不僅是本科生培養的重要途徑,更是研究生培養的重要途徑。一方面,研究生在基地中可以得到真槍真刀的鍛煉,另一方面可以通過開展科學研究取得重要的成果并使之產業化。我校資源學院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學科專業在勝利油田、南陽油田、紫金等大型企業建立了“產學研”基地,每年吸納大量的研究生開展科學研究;武漢中地信息工程公司已經成為地圖制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專業研究生培養的重要基地;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學科人才培養、科研合作和技術輸出等方面也有其相應的產學研基地為依托。目前,全校有47個較穩定的產學研基地。
3.研究生參加導師課題研究。研究生既是導師的學生,也是導師課題研究的得力助手。我校要求導師在課題研究中充分發揮研究生的作用,將研究生吸收到課題研究中來。近三年來,研究生參加導師負責的國家級、省部級及橫向課題等項目研究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也實現了新的飛躍,成為在基礎研究領域和應用研究領域從事科學研究的生力軍。據統計,1999級-2001級三個年級研究生通過參加導師的科研項目而撰寫學位論文者博士占78%,碩士占 62%。
4.持續開展“三助”活動。助教、助研、助管是鍛煉研究生實踐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徑。1999年,我校頒布了《關于研究生兼職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的實施辦法》,開始在研究生中開展助教、助研活動,以此作為培養研究生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之后,學校設立了“三助”專項經費,由人事處和研究生院負責“三助”活動的管理,包括崗位設置和聘任、考核和發放酬金等。近三年,參加“三助”活動的研究生平均每年達1100人次,發放酬金合計168.4萬元。
四、廣泛開展科技學術活動,
濃厚校園學術氛圍
研究生科技學術活動是研究生培養過程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是一種獨特形式的校園文化,是優良大學不可缺少的軟環境之一,眾多學有成就的專家都認為自己學術上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歸因或起始于研究生階段的學術活動,因此,開展好這類活動對提高研究生培養的整體與個體質量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校一直非常重視研究生的科技學術活動,從機構設置及制度建設、經費投入、特色活動開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學術團體與學術制度建設。加強學術團體建設和學術制度建設,是開展科技學術活動的基礎性工作。我校較早設立了校學生科技協會。2002年,又成立了研究生科學與技術協會,專門負責全校研究生的學術科技活動,各院(系)設有研究生學術科技部,負責院(系)研究生的科技學術活動。科協的宗旨是:團結和組織廣大研究生積極參加科技學術活動,營造學術交流氛圍,致力于構筑技術服務、科技創業的校園平臺,培養具有科技創新能力、能勝任未來在國際國內多領域競爭的復合型人才。學校制定了研究生科技學術活動管理辦法,實行了研究生科技學術活動學分,要求每個研究生在三年學習期間必須參加60次科技學術活動,滿10次計1個學分,共6個學分。
2.設立各種基金和專項獎。設立基金和專項獎是鼓勵研究生開展科技學術活動的有效激勵措施。我校在大學生課余科研基金的基礎上于2001年設立了“研究生學術創新與探索基金”,2004年又設立了“研究生科技創新獎學金”。近幾年,資助研究生從事科學研究項目195項,資助各類研究和學術活動經費達12萬元。這些經費為研究生開展科技學術活動提供了有力支持。
學校實行了專項獎勵制度,即在第三學年,將研究生的普通獎學金發放改為專項獎,根據研究生發表學術論文、參加各類競賽成績,發給不同等級的獎學金。如對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一篇獎勵800元,被SCI檢索一篇獎勵5000元,EI檢索一篇獎勵3000元。近幾年,共發給全日制脫產研究生專項資金150.71萬元。此外,學校還由企業或個人捐贈設立了紫金科技獎學金、金釘子獎學金、中國科學院獎學金、中國石油獎學金、中國石化獎學金、塔里木油田獎等專項獎學金等。
3.形式多樣地開展科技學術活動。我校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大大激發了廣大研究生參與科技學術活動的積極性,參與科研技學術活動的人數越來越多,各類研究生科技學術活動的質量越來越高。近幾年,有一定影響力的研究生科技學術活動包括一年一度的研究生科技報告會、博士論壇等。
一年一度的科技報告會作為研究生展示科技成果的平臺,至今已連續成功舉辦了15屆,成為了研究生科技學術活動的品牌。近三年,參加科技報告會的研究生數量呈上升態勢。學校還非常注重不定期舉辦研究生科技學術活動,舉辦名家論壇,邀請眾多的院士、歸國學者、專家為研究生做報告。據不完全統計,近幾年共有20余次高質量的學術講座。各院系的研究生科技學術活動也開展得有聲有色,如我校資源學院的信息所、盆地所等單位不定期舉辦的學術沙龍、學術討論班等在校內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我校是國內較早舉辦博士論壇的高校之一。博士論壇的主講人以歸國專家學者和在職博士生為主,采取“討論”、“沙龍”的形式,內容以“新、全、亮”為主要特點,“新”指以介紹國際國內最新科研成果為主,“全”指提倡多學科、多層次交叉的知識綜合,“亮”指主講者要提出自己的研究成果和亮點。2002年10月至今,我校先后舉行博士論壇38次,參加者約4500人次。2004年4月承辦了 “在漢部委屬高校首屆博士研究生聯合論壇”, 目前正計劃舉辦以“盆地與能源”為主題的全國博士生聯合論壇。我校的博士論壇主題覆蓋校內所有學科、專業,為老生與新生、碩士與博士、博士與博士等研究生群體之間架起了學術交流的橋梁,已成為廣大研究生與知名專家學者、優秀博士生交流的一個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