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把教育意圖隱蔽起來,是教育藝術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1]這道出了“無痕教育”的真諦。教育者在進行教育的過程中,輕描淡寫的一句鼓勵,富有深情的一個眼神,不露痕跡的一個暗示……都會給學生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產生極大的影響。“無痕教育”既是一種教育方式,更是一種育人技巧。與各學科相結合的思想品德教育就需要如此,它不應該是口號式的道德說教,而應該由我們每一位教師結合本學科教學內容,進行“無痕”滲透。那么,如何做到“無痕教育”呢 ?筆者在寫作和中學語文教法課教學中,總結出如下一些做法:
一、結合教學,
教育學生樹立明確的人生目標
現在有很多學生理想缺失,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是“摸著石頭過河,跟著感覺走”,至于明天怎么樣則完全靠運氣。然而我們都知道,只有胸懷大志的人,才特別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考慮問題才會比較長遠,才會及早進行職業生涯發展的規劃。沒有自我實現的需要(這里指個體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并造福于人類社會的需要),生活就沒有動力,學習就沒有計劃。
筆者教了十幾年的寫作課,總是利用講課前的幾分鐘讓學生做口頭作文,一是訓練學生的口才,二是了解學生的思想。口頭作文的題目都是學生出的,出什么題的都有,但每屆學生都會出《大學生活的設想》、《我的未來不是夢》、《我最理想的職業》等這類題目,這些題目反映了學生所關心的問題。每當學生說這樣的題目,筆者就會順便調查一下班級里有多少學生有自己明確的志向,有多少學生來到大學后就制訂了實現理想的計劃或規劃。而通過調查則會發現,真正有自己明確的志向并制訂了實現理想規劃的學生很少。
這是教育中最為可怕的事,筆者常跟學生說:人應該是自己志向的主人。確定好個人志向,這是人一生幸福的源泉。馬克·吐溫曾寫過一篇很有趣的短篇小說,文中描寫居住在天堂的人和居住在人世中的人一樣,都過著勞動生活,天堂和人世只有一點不同,那就是在天堂每個人都能按自己的志向工作。一個在生前平庸無能但擅長書法的將軍,死后卻甘愿在司令部里做一名小文書。一個偶然做了一輩子教師,從未給自己和學生帶來過歡樂的人,死后竟是一個出色的會計師。遺憾的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對自己的工作漠不關心,他們一輩子備受折磨,不知道工作的樂趣,從未感受過工作給予他們的鼓舞。這樣的人,他們工作了一生,恐怕也不會給社會、給他人創造什么價值。
二、結合教學,
教育學生熱愛教師這個職業
近幾年來,教育工作和教師職業面臨著信仰危機和道德危機,功利至上、不盡職守、學術腐敗、道德淪喪等等,這些都對學生產生了極壞的影響。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得到有效解決,整個國家的發展都有可能遭受重大損害。但我們同時也要看到,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抑或是將來,無論是物質貧乏的年代,還是物欲橫流的歲月……仍然有數不盡的教師們無怨無悔,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來捍衛這個職業的圣潔。也正是他們用自己的行動,用自己生命的痕跡激勵著我們這些后來人。讓我們由不情愿到情愿,由情愿到全身心地熱愛這個工作。因為,生命的意義遠不止于功利。因此,結合教學,教師非常有必要教育學生樹立職業信仰,重塑教師形象。
在教法課,講到教師素養這一章時,筆者就給學生講“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陶行知;講下肢癱瘓,身患多種疾病還堅持趴在講臺給學生講課的鄉村教師、“教壇保爾”張學成;講感動了溫家寶總理的鄭州22中高級教師吳玲;講淡泊名利、厚德博學的哈工大院士馬祖光……
許多感人的事例,在潛移默化地教育學生的同時,也感動著我們教師自己。筆者常對學生說:無論是教師這個職業選擇了我們,還是我們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我們都應該無愧于“教師”這個稱號,以身作則,為人師表。
三、結合教學,
使學生樹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缺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學生“在學習中時常表露出自己的智力或能力不如別人,不敢主動學習和探索,不敢提問和堅持自己的見解,更不敢與老師談論或與人爭論,遇到挫折困難,往往退縮,且學習成績不好,尤其是創造能力較差。” [2]大學生要想成為一個富于創造性的人才,必須克服這種自卑心態,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善于找到自己的長處和閃光點,樹立必勝的信念,相信自己能憑借不懈的努力,走向成功。
我們有好多學生因為沒有考上名牌學校而自卑,覺得即使自己再努力也不會有太大的成就。在教法課教學中,筆者就結合教學內容,給學生講魏書生、程翔、韓軍等等這些起點不高,但卻成了名家、大家的事例。魏書生只有初中學歷,卻通過自學,成為全國著名的教育改革家,社會兼職30余項,還能教出考試成績名列全市前茅的學生,并寫出100多篇文章,15本書,在全國各地上公開課600多次,做報告1000多場[3]。程翔,畢業于并非名校的山東泰安師專中文系,卻獲首屆全國中青年教師語文課堂教學大賽一等獎,并因出色的教學才能,多次獲省及國家的優秀教師獎;現任北師大附中副校長,全國中語會常務理事,山東省青語會會長、全國青年教師研究中心主任等職。韓軍,畢業于山東臨邑師范學校,因教學和科研能力突出,也多次獲省及國家的優秀教師獎;現任教于清華大學附中,北京市特級教師,首都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教育專家、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范、人民教師獎章獲得者、全國曾憲梓教育基金獎獲得者等等。
筆者讓學生看到,這些不比我們起點高的人,成功了,靠的是什么?其中有一條就是自信!他們從不覺得自己比別人低一頭。懷著對教師事業的熱愛,以及孜孜不倦的努力,他們取得了事業的成功。
四、結合教學,
使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國家教育部新頒布的中學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作了明確的規定:在教學工作中,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培養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愛國主義精神,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
中學的課程標準尚且如此要求,大學更應做到這一點。不過德育滲透是一種隱性的德育灌輸,即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寫作課要想利用課堂進行德育滲透,必須以范文為主要工具。寫作教師應注重選文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內涵,注意對學生的道德修養、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的培養,致力于形成學生健全的人格。選文不但可作為學生讀寫的樣本,同時還可用來陶冶情操、規范行為、凈化靈魂、激發熱情,寫作教學的這一特點是其他學科所不能企及的。
汪曾祺機智、從容、幽默、樂觀的《跑警報》,季羨林熱愛生活、激勵生命的《清塘荷韻》,史鐵生充溢著生與死哲思的《我與地壇》,余秋雨洋溢著濃厚文化氣息和人格魅力的《遙遠的絕響》等等,這些優秀的文學作品,使學生能夠用心靈去同作者對話,真正地將德育滲透到課堂的環節之中,做到“潤物細無聲”。賞析《我與地壇》寫母親的那一節,可以挖掘其中所包含的尊重、理解父母的傳統美德。這種美德,不僅在各個歷史時期,各種道德學說中是最基本的德性,也是人類生活中最普遍的德性標準。賞析《遙遠的絕響》,可以挖掘其中所包含的正直、坦誠、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教育,這實際上是中國傳統文化“禮”之教育的結果,而這種美德又形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支柱。賞析季羨林的《清塘荷韻》時,先向學生介紹季羨林的人品,給學生講身為北大副校長的他盡職盡責地給學生看行李的感人故事,讓學生強烈地感覺到季先生的人格魅力。這樣的課堂,教學與德育滲透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使學生在理解文學作品的過程中,有所感悟,感情得到升華。而思想感情的升華,又促進了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實現了讀寫能力與思想感情的共同提高,避免了人為地割裂寫作教學與德育滲透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在盎然的興味中得到了道德與美的陶冶。
五、結合教學,
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
我國高等師范院校開設的課程中教育類的課僅占總量的9%左右,而發達國家最高達到了30%,美國是25%。學生在職前沒有太多機會學習心理學和教育學方面的知識,必然導致這些知識的匱乏,再加上應試教育的壓力,由此不斷暴露出教育中的問題:學生出走、偷竊、自殺、殺人等等。所以,有專家指出,對教師的評價標準應該包括教師實施心理教育的能力和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能力,這應該成為評價標準中的一個重要維度。
傳授知識還是潤澤生命?這是現代教育必須理清的思路,也是我們每一位為人師者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馬加爵——一個來自貧困家庭肩負著全家人的期望,曾經對生活充滿渴望的年輕人就那樣毀滅了另外四個年輕人的希望與生命,并最終又毀滅了自己。這一極端惡劣的事件留給我們的反思還有很多:比如教育過程中如何適時的進行心理疏導?傳統的德育是否貼近學生?人格教育與知識完善哪一個更重要?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什么等等。
因此,筆者在教學中總是力求讓學生明白:一個學生來學校學習絕不僅僅是來接受知識的傳播,更是來生活,來滿足自己的各種需要。比如完善自己健康成長的需要,最后實現“潤澤生命”的目的。因此,我們必須時刻牢記教育首先要激發起學生的活力,營造學生的生活態度,讓學生成為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積極的人。然而,當前我們的教育還不能真正讓我們的學生擁有愛心,擁有責任心。
為了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筆者經常在教法課結合教學內容給學生講世界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講“使每一個學生合格,讓每個家長滿意”、“沒有差生,只有差異”、“確保學生先成人,后成才”的洋思中學,講蘇州副市長朱永新的新教育實驗等等。
講到教育教學方法時,筆者也經常給學生講一些震撼人心的故事:一個小學生,因為上課時睡覺,被教師拖到外班去“游班”,一連五天,游了五個班級,每個班的學生都圍著他起哄,向他扔果皮,吐唾沫,譏諷、嘲笑他。后來這個男孩子蓄起了長發,讓長發遮住他的臉,不想看見別人,也不讓別人看見他。最后被父母送進了工讀學校。[4]
還有一個孩子,父親是大學中文系的教授,母親是知名記者,可是他卻不愿意學文,因為小學二年級時,老師讓用“藍”字組詞造句,他造了一個“大海憤怒了,藍波翻滾。”他很得意,覺得不落俗套,可不料老師在“藍波”這個詞上打了一個大大的叉,還讓他將這個打了一個大大的叉的句子抄在黑板上,當著全體學生的面說他自作聰明,亂彈琴,狠狠地訓了他一頓。后來他考試時,把“天空是的”填上了灰灰的,被老師扣了2分,老師又把他的答案當成了反面教材,批了他一頓。歷經種種,孩子開始討厭上語文。[5]
通過講這些故事,讓這些未來要做教師的學生記住:一定要學好教育學、心理學,學生的心靈猶如二月的春芽,幼小而嬌嫩,哪怕一丁點兒的傷害,都會如經霜雪,打得他們抬不起頭,要么死寂,要么畸形!無論我們誰做了教師,都不要傳承傷害!
教育有兩個偉大目標,一是使受教育者聰慧,二是使受教育者高尚。正如西奧多·羅斯福所說:“培養一個人的心智,而忽略道德,無異于給社會樹敵。”也就是說,如果學生思想素質差,掌握再多的知識對社會也無用,反而會成為社會的隱患。故任何科目的教學都不僅要讓學生獲得知識,形成能力,還應該讓學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但又不能生硬地、迎風趨時地說教,而應該結合本學科的教學內容,抓住時機,見縫插針,有的放矢、含而不露地對學生進行德育。德育滲透的最佳境界,應是“不‘說’一字,盡得風流”,是“無痕”。
參考文獻:
[1]B.A.蘇霍姆林斯基.蔡汀譯.怎樣培養真正的人[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2]葛操.當代大學生心理分析[M] .工商出版社,2000 .
[3]魏書生.魏書生文選[M].漓江出版社,1999
[4][5]吳苾雯.是誰“殺”了我[M].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